[摘 要]在现代科技的强势作用下,艺术符号从强调情感“意义”走向强调形式“表达”,其表征智性和审美精神的空间被挤压,变得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只有“意义”与“表达”均衡即和谐的艺术符号才是适当的。而均衡“意义”与“表达”的和谐化艺术创新的实现,就是要通过与科技融合、市场流通来物化“表达”,并以和谐思想规范艺术创造力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创新成果;艺术符号;和谐
创新是指创造的某种实现,主要在于“首次实现其商业价值”,换言之,创新是市场对创造成果的肯定和承认。从历史上看,艺术创造力所特有的灵性与精神使其创造成果涉及面极广,其中包括“实现其商业价值”并与社会相互依托、合和发展的艺术创新成果。不过,随着近代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流价值也因过往的均衡被打破而发生变革,这种变革及其所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革命就是现代的创新浪潮。在这股汹涌的浪潮中,处于弱势但又是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创造成果的创新转换之路,似乎只能亦步亦趋地追随科技与市场,结果是:艺术创新成果“市场味”越来越浓,“情感”越来越淡,背离艺术宗旨地将某种“实现”理解为商业流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并将与社会重新合和作为“实现”的目的,探索一条既有时代性又有“情感”性的艺术创造成果创新转换新模式,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艺术创造力的优点之一是思想或观念的丰富、灵活和务实,主流观念往往是之前的否定或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当科技与市场对社会创新的内涵侧重点进行调整时,艺术创造力也随之不断调整,如形式主义、功能主义、市场主义、人性化等就是如此。但被动或主动的追随,既造成艺术创造力方方面面观念的频繁修正,也模糊了自身的方向和特性,丧失了自己的主动性。特别是1960年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艺术家或设计师们发现无论是强调“情感意义”还是强调“形式表达”的创新转换,以及延伸出的“市场功能”,都很难处理艺术创造成果各种复杂的信息或用单纯的“美”来表现其内部功能、工作状态和文化内涵。如果从符号学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创新转换,则上述情况表明了现代艺术符号的特征内涵严重失衡。借助于符号学理论可以比较方便地研究造成此现象的原因、过程,以及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式。
20世纪以来,在西方分析哲学、语言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符号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符号”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对符号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严格意义上讲,符号学是建筑在现代语言学模型之上的,主要奠基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具有“表达”和“意义”的特征。当今世界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人类历代创造成果积累的结果,而从符号学的视角看,世界就是符号的世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符号学应用的对象。符号学的实质是观察世界的方式。符号学认为,我们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结晶,都是通过符号化的重构取得的。也就是说,艺术创造成果是一种符号,艺术创新成果也是符号,可以利用符号学对它们进行研究。的确,艺术的本质也是一种语言,是语言赋予了艺术文化以“意义”和“价值”,并将其引入流动和开放的状态,正如鲍列夫所说:“艺术价值是一种在语言交际中产生并由语言符号传达的价值。”
将符号学引入艺术创造活动研究的主要是卡西尔与朗格。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认为人类文化的各种形式,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都是人类符号化活动的体现,并强调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在讨论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艺术创造与科学创造的区别时,卡西尔阐述了这种特殊性:“有一种概念的深层,同样,也有一种纯现象的深层。前者靠科学来发现,后者则在艺术中展现。前者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理由,后者则帮助我们洞见事物的形式。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到它们的终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于现象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部丰富性和多样性。”根据卡西尔与朗格的观点,艺术符号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情感不同于日常经验中的实在情感,它已使情感“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韵律、色调、线条和布局以及具有立体感的造型”,而这是推论性的符号所无法表达的,主观世界呈现出来的无数形式以及那无限多变的感情生活,是无法用一般的语言符号加以描述的。也就是说,艺术符号中的思想与情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思想与情感,它可以使人在艺术创造和成果审美中,情感生活达到最大的强度。也就是说,在艺术符号“表达”和“意义”的特征中,卡西尔与朗格强调“意义”即情感的特殊和重要地位,以及通过语言使情感得以交流的文化共通性。
艺术语言是通过形式构成要素来代表或表征某一事物的符号,是用来传达艺术符号意义、实现其与人沟通的一种符号语言。借助于这种符号语言对艺术创造成果的创新转换进行研究,可以从符号内部发现转换的过程、特点,并针对此提出转换的模式。
利用艺术符号表征艺术创造成果或艺术创新成果时会发现,在过去很长时间内艺术符号的情感“意义”地位是非常稳固的,有时甚至对市场不屑一顾,而“表达”则居于从属地位。只是在现代科技的强势作用下,几乎被边缘化的艺术符号不得不从科技文化中吸取先进的、理性的成分以加强“表达”,最终导致艺术符号两个特征的比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表达”越来越重要,而“意义”被削弱了。科技提供的新材料、新工艺的推波助澜及信息膨胀,使直观和形象化的视觉“表达”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语言信息,图像与感官消费成为时尚,大众视野的视觉对象变成了空洞、虚幻的符号化图像,艺术符号成为无法情感交流与深度对话的“二维空间”,而注重感性的艺术显得渺小、落伍了。正如美国批判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说:“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艺术符号本想借助科技的力量、打着创新的旗号走向市场,扩充艺术领地,结果反而丧失了自己的价值观与话语权,表征智性和审美精神的空间被挤压,显得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艺术符号从强调情感“意义”走向强调形式“表达”,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发展趋势在艺术设计界更为典型,甚至使人感觉到某些艺术产品是科技产品。
对艺术符号特征内涵的分析表明:特立独行,仅强调情感,缺乏创新源;追随科技与市场,仅强调形式,又缺乏自主性——这两种极端既会限制艺术符号自身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实力,也会限制自身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定位。那么,怎样的艺术符号才能具有适当的角色定位呢?显然是并只能是“表达”与“意义”均衡的符号。均衡就是和谐,艺术符号需要和谐。由此可见,艺术创造成果的创新转换,不应仅是“实现其商业价值”,“和谐”才是最终目标。其转换过程应是:从艺术创造成果到艺术创新成果,再到和谐化的艺术符号——真正的艺术创新成果。
综上所述,艺术创造成果的创新转换分为两种,即“市场化”创新转换,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和谐化”创新转换。“市场化”融合了科技创造力与市场力量,“和谐化”融合了“情感”——“市场化”与“和谐化”彼此融合。这种均衡“表达”和“意义”的“和谐化”的创新转换模式的实现,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1.创造成果的物质化
创造成果分为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两大类,虽然它们在形式上和功能上差别很大,但为了使用、交流和保存,都需要进行物质化。艺术创造成果也不例外,也要借助相应的物质载体或物质外壳才可以欣赏、使用、保存和交流。物质化是艺术创造成果创新转换的基础,主要作用是形式表达。
当今科技创造力对艺术创造力的渗透,其正面意义是为艺术创造成果提供了更多的物化选择机会,如新材料、新工艺等,从而使艺术创造成果的实用性不断增强;但与之相反的是,科技创造力的负面性也使艺术创造成果注重精神的选择机会大为减少,如为了彰显现代性而不惜滥用先进科技手段,将传统的、有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废弃,使其逐步丧失了某些精神领地。换句话说,传统艺术工艺仍是物化不可或缺的手段,正如著名的国际电影摄影大师G.威利斯说过的:电影就是手艺,不是艺术。所谓艺术也是来自手艺的。如你也许构想了一幅绝妙的画,但是你会画吗?如果你说“不会”, 那你的创意就毫无价值,因为你没有办法实现你的创意,顶多在他人取得了成功后,自我安慰地说上一句“我早就想到过了”,并为此而遗憾。只有能实施你的构思,你才能创造。
2.审美功能的实用化
在科技与市场主宰社会生活、文化商品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科技复制和批量生产使直白、简单、快速、透明、剌激,无需用脑用心想象、回味、观察、思考的图像化艺术符号充斥世界。复制和批量生产导致距离感的消失,使人们失去对审美经验的控制,丧失与艺术对话的能力及审美感受,而是会不由自主地问出这样的问题:“流线型洗衣机能跑多快?”由于强调“表达”,而不是强调“意义”,形式功能引起的不是概念化,而是虚饰化和戏剧化。这种建立在视觉美学和经济利益基础上的艺术符号,其千篇一律的形象很快会使人反感,虽然图像化消费会风行一时,但很快就萎缩,这是一切形式主义必走的道路。因此丹尼尔·贝尔一言以蔽之:“整个视觉文化因为比印刷更能迎合文化大众所具有的现代主义的冲动,它本身从文化意义上说就枯竭得更快。”现代主义孤芳自赏式的形式拒人于千里之外,忽略了与人沟通的能力,与此相呼应的是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艺术符号的形式语意简洁明确,有利于理解、操作和使用。须知,对于艺术符号而言,“表达”只是形式,“意义”才是内容,强调“表达”忽视“意义”就是喧宾夺主。
创造成果必须具有独创性和实用性,实用性主要表现在符合市场规律。由于艺术创造成果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而人不同于动物,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成果的,所以是否符合市场规律主要体现在成果的审美功能上。审美功能主要是指:(1)艺术创造成果的形式语言要发挥符号的认知功能,使人获得成果类型、品牌特性、使用方法和质量状况等一系列相关信息;(2)形式语言也是成果审美形态的直接构成物,包括对审美功能目的的表现、唤起公众的一定情感体验、创造出产品特有的情调和氛围、指向一定的审美理想等。也就是说,艺术创造成果通过形式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图要使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即利用市场规律来平衡和丰富形式与情感,由此建立艺术创造成果向艺术创新成果转换的桥梁。近年来出现的新学科——艺术语义学及设计形态语义学为探索艺术创造成果的创新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由符号学延伸出来的语义学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去创造艺术的新成果。
利用市场规律平衡、丰富“表达”和“意义”,不是简单地从强调形式又回归到强调情感,也不完全支持艺术家毕生追求形式理念隐含的价值观;与时俱进的形式功能的实用化,既可以避免回到功能主义的老路,也均衡了艺术家和公众的需要而有利于社会和谐。艺术创造成果审美功能的实用化是其转换为艺术创新成果的必要条件之一。
3.成果目标的市场化
当代艺术文化,尤其是大众艺术符号,不可避免地为市场经济下的文化氛围所调节。艺术创造成果的价值体系,同样为文化市场的内在规律所制约。“孤立的、与生活不再发生关系的艺术作品,不管它如何迷人,总要成为一件无用的玩具,注定会失去它的人文价值 。”艺术创造成果的价值特性,不仅取决于自身,更取决于社会交流,即社会环境,经济、文化、政治、道德等均要介入它的价值定位。没有社会交流就无法赋予艺术创造成果以活力,而市场则是社会交流的中间体制与渠道。
艺术创造成果与市场的结缘很早就有,只是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强化。换句话说,艺术创造成果的最终目标是市场,只是在今天目标更清晰、商业化的欲望更强烈罢了。为了适应这种社会变革,市场化模式比重的重整是必然的。艺术创造成果的市场化模式有三种:(1)科技美的市场化。科技创造力所带来的大量复制和批量生产技术,实现了艺术创新成果的“公共化”,并以这种特有的方式实现公众认识世界的愿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与艺术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层面。市场化使艺术家成了艺术生产劳动者,艺术创新成果不是生产以后才会变得流行,而是为了流行才生产,为了赢得公众、获得市场效应和商业利益才生产的。市场经济使科技美的市场化模式比重大幅提高,不过要注意的是,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市场原则下,花样不断翻新的时尚总是时时伴随着物质欲的驱动。(2)社会美的市场化。应该说,创新的艺术创造成果都具有社会美,特别是信息化助长了社会美的市场化,使社会美的社会功效强化,以外在表现形式、内部构成和联系给人以视觉和空间感受,从而成为一种审美符号。其中,借助现代传媒技术物化的艺术创新成果更是如此,如电影、电视、DVD等,它们改变了人们对艺术创新成果的社会文化意识,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个人对其的私人占有欲,并在不斤斤计较市场利益的公众传播中获得共同的快感。此类艺术创新成果也是科技创造力的最大受益者,在市场化模式中的比重也相当高。(3)艺术美的市场化。艺术美的市场化主要是满足公众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需求进而收到高级精神感受的功效,收藏市场是它的目标。由于流通会受到诸多限制,追求收藏的艺术创造成果风险最大,其价值与数量及公众的经济能力和想象力关系极大。事实上,将它们存放在博物馆展示,让公众共有、共享,要比收藏在家中束之高阁更有价值。艺术创造成果目标的市场化也是其创新的充分体现。当艺术创造成果的符号特征内涵实现了物质化、实用化和市场化,就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创新转换,这个阶段与科技创造力关系密切,但这种“和谐化”不够的艺术创新成果,其灵性与精神的社会主要角色无法清晰确定。
4.社会角色的责任化
创新作为助推社会发展的引擎,现已被广泛设定安置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于那些仍跟不上时代脚步的领域,人们只能增添更多的“能源”——科技创造力,科技力量在其中的主导角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环境下,艺术创新成果确实能够借助“表达创新”夺回一些领地,以花样百出、琳琅满目占领市场。但当市场流通与科技手段用普遍的、直观的方式,将大量不同的或雷同的艺术创新成果以各种形式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并成为公众诸多消费品之一的时候,“表达”的矫枉过正就使“意义”的深度在累加的审美疲劳中逐渐消失,艺术符号在一片失语的惶惑与茫然中逐渐丧失了艺术文化的意味。这种“意义”失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过度市场化使功能消费情感的膨胀进一步侵吞正在缩小的“意义”空间,消费至上使占有欲和控制欲成为人们畸形的精神快餐,并由于贪婪而不计后果。(2)科技创造力的肆虐和垄断,使大众文化都笼罩在科技文化的框架结构之下。科技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的合流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是“融合”而非“取代”,特别是艺术创新成果的人文精神是无法由其他东西取代的。(3)现代工业的辉煌为物质化提供了有力手段,但它排斥个性与反叛、缺少选择与对话,所追求的是标准化、系列化、同一化,这些都会抑制人们的主观创造力。(4)某些拥有强大科技力量的集团,在将一切尝试着纳入市场轨道的同时,对某些弱势的民族或族群渗透其所谓“主流”的意识形态。
以上艺术创造成果的市场化表现对应了W.本杰明的观点:“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现时现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当代艺术的衰微命运主要是遭遇了“机械复制时代”。科技为“机械复制时代”提供了推广媒介和复制手段,市场为此提供了需求动机和流通渠道。艺术要逃避这个时代显然是不现实的,“表达”和“意义”的发展失衡是艺术衰微的根本原因所在。提出艺术创新成果社会角色的责任化,就是希望找到机械复制与人类情感的平衡点,正确规范艺术创造成果的“和谐化”创新转换。这种规范借助于中国和谐思想并将其视为指导原则,其作用是对物质化、实用化和市场化过程中的指导性和评判性进行沟通,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艺术家与公众的思想沟通,包括:(1)精神文化层面的和谐,即规范艺术创新成果的任务和目标的和谐与先进性,或曰“做什么”的和谐与先进性。主要是解决好创新成果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的和谐关系,实现精神文化系统内各个领域的发展及相互之间的和谐。(2)具体文化层面的和谐,也就是常说的“做法”和谐。在这个层面的规范主要是评判性的,即评判实现艺术创新成果功能的具体方式即“做法”是否和谐与先进。“做法”是一种具体操作意义上的文化,它比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做什么”更能代表一种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第二个层面是艺术创新成果的“和谐化”过程沟通,包括:(1)以“和谐”作为艺术创新成果精神文化层面的任务和目标,即指导“做什么”。主要是指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通过整合和运用不同的创意、原理、材料和生产,以适应生存发展所遭遇的问题,其宗旨是以和谐的原则来创造出新的生存方式。(2)以民主、法治、诚信、秩序、绿色作为艺术创新成果具体文化层面的内涵,即评判“做法”。由思想沟通要求和指导“做什么”提出的规范,是评判物质化、实用化和市场化这些“做法”的具体指标。“民主”带来活力,主要涉及创作民主和活力产品两个方面;“法治”是指遵纪守法,包括维护法治和社会公德;“诚信”的意思是将诚实守信、平等友爱的信念融入创新中,并通过成果表达出来;“秩序”不仅只是一种审美需要,还要体现在保证良好社会秩序上,要做到公平竞争、互助互利、合作双蠃;“绿色”是指创新过程使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并以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
借助于这种符号语言对艺术创造成果进行创新转换研究,是为了从符号的“表达”和“意义”特征来阐述转换的思想和过程,以实现艺术创造成果与人和社会更加贴近、更富情感的和谐对话。“和谐化”的艺术符号是艺术创新成果的子集。艺术创造成果分为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而艺术创新成果分为四种类型:(1)实物,如产品;(2)现实状态,如工艺;(3)具有物质外壳的精神成果,如画作;(4)精神成果的物质载体,如艺术家 。
总之,艺术创新成果是艺术创造成果的“市场化”。只有创新,艺术创造成果才可以拓展至从精神到物质的整个社会体系,以及延伸至科技与经济的各个角落。和谐的艺术创新成果是艺术符号的“和谐化”,即通过与科技融合、市场流通来物化“表达”,并以和谐思想规范艺术创造力的“意义”。这种创新转换过程说明,艺术创新成果一定要注重社会价值,任何一种艺术创新成果都要对社会、对历史负责。强调和谐,是以积极的时代性赋予艺术创新成果以生命与意义并最终促进社会和谐,而注重均衡、宜人、传达和功能则是它的和谐符号语义。确实,当人们置身于一个和谐的艺术创新成果面前,读出的不会仅仅是科技原理、市场法则、现代工业文明和商业气息。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