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7日的《北京青年报》曾刊出报道,曝光了两只可怜邋遢、抓不着猎物就哭了起来的老虎,面宽、肥身、短脚、大手、目光呆滞的美人鱼,翅膀变形变到了脖子上的鸽子等北京街头的劣质公共艺术品,批评它们艺术质量不高,成了城市新的污染源。报道呼吁公共艺术应当对大众充满关爱和责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与大众更加直接密切的关系。
中国第一位公共艺术学博士、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康堡花园公共艺术小品领衔设计者翁剑清先生,对这篇报道批评的“劣质公共艺术”现象也十分反感,这大约也正是他答应出任康堡花园公共艺术小品领衔设计师的一个原因。翁先生承认,康堡花园北有燕莎商圈,西有东四商务区,南为CBD商圈,东南为国贸商圈,如此优越的位置和环境,以及特有的庭院设计构想,当然对设计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更吸引他的还是康堡花园为他的社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的巨大的创作空间。以往一些开发商常常是把景观做出来,把雕塑做出来,就放在那里,根本不考虑业主入住后是否满意。而康堡花园的社区公共艺术设计将充分征求业主的意见,注重与业主的交流,动员业主亲手参与创造。这是现代公共艺术与传统公共艺术的一个根本区别所在。
公共艺术并非在街头巷尾随便建几尊雕塑那样简单。在尤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的笔下,公共性是一种公民自由交流和开放性对话的过程,它首先体现为对强制性和同一性原则的否定,而以肯定和保存个人、种族和文化的差异性为前提。在传统的集权社会中,统一的道德意志和信仰律令排除了建立私人领域的可能性,而在完全的市场社会中,私人领域至高无上的地位又限制了它与公共领域的交流和对话。只有联系而没有距离或只有距离而没有联系的结果都会导致差异性的丧失,从而最终导致公共性的丧失。历史地看,公共性的建立是与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的建立和公民意识的增强息息相关的。
现代主义艺术之前的公共艺术都是为政治、神话、宗教服务的,英雄、政治家和神成为主体,其受众则是臣民、教徒和被统治者。这种公共艺术其实是统治阶级控制普通大众的一种最“和平友好”的方式。公共艺术进入现代主义之后,社会学意义上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结束了,但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精英与普通大众在文化与审美上的矛盾与对立,现代主义精英立场后面的狂妄自大,正是通过忽视普通大众在艺术本质中的主体地位呈现出来的。只有在一个鼓励互动和参与的公民社会中,在像未来的康堡花园那样成熟的社区环境里,公共艺术才能成为一种向居民开放的、优雅而平和的、可亲可及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