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非艺术院校正规科班出身,全凭年少有志,醉心传统笔墨,善学好问,废寝忘食,砥砺无间,探精求悟。况复能舍急功,弃近利,目光高仰,胸存远志,当脱颖而出。有感于时风,本文有意多避赞颂其成就,少议其优长,而着意窥其不足处作一“抛引”,诚企对君事艺途中有微助耳。
较熟识之山亭君,不论其书其印,皆取法上乘,格调高雅。崇厚朴,求大气,重创意。寻其来历,觅其踪迹,方觉山亭君极善吸纳吞吐,故笔端自甲骨、金文、简书、篆隶、章草、真行、大草,大至丈匹巨幛,小至尺牍素笺,皆运笔沉稳,翻转自如。又屡见其自作诗文联句,抒胸臆,涵学养。而篆刻自以古玺汉印入手,复广采博取。汉砖瓦当有之,浙皖吴黄有之,近人新风亦有之。故能纵刀以直冲,又善敛指运铁线,览其书法印作,形态意趣各异,类别丰富,有目不暇接之感。从中非但看出其艺之境,更可测知山亭所下之寒暑苦功。正因山亭君未经学院系统专业课程训练,亦非独从一宗一师,,或只守一家一派,由此反不受羁绊,来去自得,悟能所至,暗合艺道。然细察而穷究,则山亭君之书艺似正处于对浩如烟海之传统遗产不断消化过程中,也略受皋兰地域与时风之染。遂有飘忽游移之感,盖是未成定式亦未臻成熟之故也。尚待择取一两种书体为主导,凝神不分,深固其础石根基。其治印与书艺有相关不足处,似应在分寸地中见乾坤,梳理清浊,慎度巧拙,免使细微处太拘谨而豪放时未足力。朱白空间构成审美意识不可无,却须根自传统精髓,源发心手内功。
(摘自1996年1月出版《赵山亭刘德伟书画篆刻作品集》序)
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
山亭书友,您为河南籍著名书画家作品邀请展寄来的大作收到。同时得知您的书法篆刻作品集即将出版,这是您十数年对书法篆刻艺术不倦追求的一次总结。对该集的出版和您创作上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出集子很不容易,除个人努力外,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这次寄来的书作进步明显。过去您的作品注意点在造型,趣向于形式方面。今天看您的作品已注意到运笔用的微妙变化,注意到了内在的韵味。您的篆刻作品,创作意识较强。但创作中还要特别注意把握火侯。我认为篆刻一要稳,二要变,变而失稳,反而不好。但并非您的所有印作都有此病。我近来特忙,无时间坐下来写文章,几个书法报刊的邀文我欠下了许多,也因此得罪了一些朋友。无奈,只能奉上为大作结集的贺词,没时间给您的书作序,清您谅解。
李刚田握手 1995年8月14日于石鱼斋
柴建方(原宁夏书画院副院长):
我结识山亭已十余年了。中原大地和黄土高原两种不同的地域生活铸就了他特殊的人格气质。他从小喜爱艺术,但命运却把他抛向腾格里大漠达10年之久。在前途渺茫、经济拮据、环境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他衣带渐宽终不悔,靠着不懈追求的精神和超人毅力,辟一块艺术净土加以细心耕耘,充满着朝气,增添着灵智,钟爱着事业,充实着人生,终于从逆境中成长并步入艺术殿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集天赋、个性、感情和艺术修养于一体的化身。中国书法一向是与作者的思想、气质、性格、修养联系来表达作者“精神世界”的。作者在创作作品的同时即已表现着自己特殊的追求和寄托,并以此渲泄情感,感染影响读者。山亭有独特的天赋才气和悟性,故深谙此中道理。他注重从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利用自己各方面爱好的优势,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所作行书体态欹正相映、手法自然合宜、通篇稳中见动;篆隶书多有古意,并锐意创新;作隶书夹用篆法,得茂密雄健之象,字势奇古瑰异;篆书夹用隶法,得舒展闲雅之趣,线条含蓄圆浑。努力探索“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山亭还长于治印,系统学习临刻了大量秦玺汉印和明清流派印,以领悟其精神,不断探索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所治印章既有传统功力又有形式感和现代意识,能于方寸之中出妙趣,追求“淡雅、明快、雄浑、空灵”的艺术风格。对此,诸君在与他的作品对话时,定会做出客观的判断与评价。我坚信,他是不会辜负所有关心支持爱护指导过他的人们。希望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摘自1996年1月出版《赵山亭刘德伟书画篆刻作品集》跋))
魏翰邦(甘肃省青年书协副主席艺评家):
山亭勤奋、谦虚、大度,有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有从事书法艺术的灵性和内在潜质。山亭花多年功夫专情于秦简、楚简、汉简中的篆书及春秋战国古文字,他对楚简篆书的研究创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风格,达到了书坛当前研习此类书法的高度。山亭目前的简篆作品更多地是自我思索、自我锤练的结果,其用笔苍茫、大刀阔斧,坚定而沉着;结构精心构筑,刻意于黑白的强烈对比,现代意识强烈;布局上追求大效果,气势雄壮,姿态较为自然开阔,有古气、大气、现代气;线条有适度的可视性,空间有信手夸张伸缩的自如;简篆线条原有的纤弱消失了,原有的拘谨不见了,原有的单薄有了较大的改观。读山亭的简篆作品,可以增人豪气,壮人精神;能产生高古之幽情,萌生凌云之逸志;可思接千古,可神游人极;如读《史记》,如观秦俑,如入洪荒大漠,如登亘古雪峰。这是经过艺术提炼、升华了的简篆,这是熔铸艺术家个性的自然选择,也是文弱外表下军人博大胸怀的真切坦露。
山亭是属于不安于现状的那种人。他前些年的章草类作品、隶书、大草都已达到了一定水平,频频的入展全国大展和获奖就可从一个侧面得到证实。但山亭没有像书坛司空见惯的一条路走到黑的那些成名或未成名的书法家,路是越走越窄而又不自知,缺乏博采众长的胸怀。相反的,山亭的开放意识很强,艺术视觉较为敏锐,涉猎较为广泛,并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研究、创作方向,做着各种各样的书法实验和摸索,在十分宠杂的视线中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提炼,选择一般学书者望而生畏的简篆作为自己的主功目标,知难而进。这不仅需要极大的胆识和毅力,还必须有对书法艺术的敏感认知力和独特判断力。从他家中一本本厚厚的经系统研究整理按字典排序的简篆文字集中,从他临习和变异的简篆习作中,从他如痴如醉的对简篆的狂热中,从他获得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全国奖,使甘肃书坛在国家大展中实现“全国奖”零的突破这一事实上,我们都有理由说,山亭目前的选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摘自2000年《青少年书法报》-《还说选择-感受赵山亭书法近作》)
白玉春(新一代杂志副主编):
赵山亭个头不高且偏瘦,有人风趣地说,这是不断浓缩的结果。正因为不断浓缩,才使其人生更具“浓”度而更有意义和价值。他驾驶的坦克被总参谋部表彰为“红旗标准车”;作为自学成才标兵,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许多战友立足岗位成才;把自已的技艺无私奉献给部队和社会。曾6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人物、全军和兰州军区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多次受到军委首长接见。作为一名军人,赵山亭无疑是称职的。生命的过程,除了工作还需要更多的知识技能加以充实和丰富,这样生命就会更加亮丽闪光。书法篆刻艺术便成为赵山亭人生的一大支点。他对艺术的追求如同在军旅生涯中行走时的那种坚实、执着。他从当战士起就省吃俭用,尽可能挤钱买书订报扩充知识,为挤时间学习,至今没养成睡午觉的习惯。赵山亭能真正走向书法艺术殿堂,是他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不断学习、思考、研究、创作上而厚积薄发的结果。
(摘自2003年9月《书法导报》-《执着追求卓然有成》)
鲁明军(青年书法家 艺评家):
凡是用一种符号手段再现一系列的事件,而这些事件的排列又是具有一定的“可跟踪性”,这个符号意指过程就是叙述。现以赵山亭的楚篆为例进行叙述学分析。多年来,赵山亭一直主攻楚篆并以之获得了当代书法界的普遍认同。对这一上古文本,当代如何解读,一直是摆在书法界的难题。在当代艺术界,不是去传统内质太远,就是离现代意识太远。而赵山亭以他对书法特有的敏锐和坚持,一直做着这一文本的解读和创造。且不论解读结果如何,单就解读本身而言,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当下。
叙述的载体是叙述文本,而不是物质的作品。我们在看赵山亭的作品时,他自身并不在场,在场的只是题款的“赵山亭”,作品所建构的人格、心理和精神,并不是他的全部,也许只是一部分。因此,可以将其作品中平整、精致、婉约的结构和线条,归结为赵山亭精神的一个面向。比如,对原楚字中的叙述关系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历史及文字学本身的深度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赵山亭通过楚文字及楚文化的长期研究,对这一叙述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叙述中,赵山亭借助了古老楚篆为话语来传达自己的意指,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话语本身的影响。为何选择楚篆?我们可以归结为赵山亭的审美自觉,现实策略,或其它原因。通常看来,楚篆属于上古时代的元典,客观上它不大符合当代人的创作取向和阅读取向。而赵山亭之所以将其挪用过来,且没作大幅度变形,反而使作品与当下审美取向形成差距。也就是说,作为文本所对应的人格、心理和精神,与叙述者的差距反而被拉大,才使其更具艺术性。
毫无疑问,赵山亭的一些楚篆创作通常是一种理性实践,正因为过于理性反而对可能的阅读者充满各种期待,一部分作品还对文本内容在提款中作了今释,使得各种阅读者都能够阅读和理解。赵山亭一些作品的局限就在于他过于接近底本,问题就在于如何逐渐转向艺术叙述,从而更接近于叙述中的述本本身。艺术的意义是通过述本呈现的,如何使作品更艺术化,这或许才是值得赵山亭,乃至所有当代书法家反思的问题。
(摘自2007年《以赵山亭楚篆为例:当代书法的叙述学解读及其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