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2008年的春季艺术品拍卖季以来,人们的神经似乎变得异常脆弱。美国经济衰落的阴霾还没有散尽,四川的地震灾害又牵动着中国亿万人的心绪。外界的诸多变化无疑也会感染到艺术品市场的内部,这使得艺术品市场显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的确,目前的艺术品市场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的敏感期:首先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现在都处于有史以来的价格高位,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形成所谓的阶段性的价格顶部;其次由于价格发展已经脱离了历史的经验,这样使得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力大打折扣;再次,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相关性愈来愈密切,外界的任何变化也会更加迅捷而直接地对艺术品市场产生效应。一旦市场进入所谓的敏感期,人们会变得更加得情绪化,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变化的影响,而将个人理性抛之脑后。
从2003年开始近现代及当代艺术的价格出现了持续性的暴涨,其激烈程度出乎人们的意料,于是质疑之声四起,泡沫之说泛滥。与此同时在行情的催动之下,投资性的资金开始入场,艺术市场的属性随即也出现激烈地转化,投资性的资金既有助于艺术市场规模化,也加剧了资本的流动性泛滥,于是人们放弃了价值投资的原则,往往只是依据短期趋势而热衷于短线的操作,其结果是投机的气氛变得越来越浓重。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许只是一个说法,事实是2008年全球艺术品市场的确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地步,而自我调整总是比外力下的被动调整要积极得多。近观现阶段的艺术品市场,可以看到在现代及当代艺术的部分,出现了明显的“名作”行情,在注重趋势的同时重新提倡重视艺术价值这一根本;另一方面,艺术市场的热点也出现了“向后转”的迹象,即对经典艺术的再度关心。
经典艺术在西方指的是印象派及其之前的艺术作品,而在中国主要指的是古代书画作品和古董。经典艺术的市场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鉴别力的门槛比较高,还有就是市场资源相对有限,将那些惯常以资本操作为目的的短线炒家挡在了圈外。而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观察,经典艺术对于整体市场而言往往具有“避风港”的重要意义。
2008年艺术品市场对经典艺术的再度关心,充分反映出在目前众多的不确定之下,市场正在通过自身的结构性调整来积极抵御可能到来的市场风险。除了通过热点转换而积极寻找稳定的市场支点的意义之外,经典艺术的价格涨幅,尤其是指标性记录的出现,一方面将通过防御性的策略重新凝聚市场的信心,而在另一方面则会冲抵当代艺术的市场风险。从2008年艺术品市场的情况来看,无论在纽约还是在北京,经典艺术的行情不仅具有明显的抗跌性,而且还屡屡创出了新高,这让人们看到这种市场结构性调整的有效性,看到了目前市场机制自身运作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当代艺术“名作”行情的继续延伸,则构成了支撑后市发展的更为积极的一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