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综合评论

俞可:英国昨天的艺术与这里今天的空气

对多数中国人而言,真正意义上对现当代西方艺术的阅读,仍然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是以创新实验为前提的,这点刚好与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审美习惯,以及文化需求上的“形而上”观点相悖,所以怎样去适应当代艺术为我们提供的视觉幻想,怎样与我们必须产生联系的国家在文化上形成互动,正好成为了中国在文化转型时期在更大范围里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是在以西方当代艺术为参照的情境下展开的,而这一实验的西方文化背景从一开始就注定会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向一种两难的境地,同样也就注定了今日中国当代艺术的尴尬境遇。面对着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语境,我们越来越希望能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中去扮演角色。而英国艺术在这几十年中做出的有意义的尝试,正好从某种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个案。"

事实上,就广义的艺术发展史而言,英国艺术从来就不失时机地扮演着角色。这一点是所有对艺术史有所了解的人所熟知的。尽管我们由于种种原因,在上个世纪早中期较少关注英国艺术,更多地将目光对准其他西方国家,但英国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在艺术上突显出了它异乎寻常的魅力。也许中国人对英国历史的记忆更多地停留在大不列颠帝国的过去——绅士、保守、坚持欧洲中心主义,很难把它与创新、前卫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多数中国人也不是很了解上个世纪中后期到世纪末,英伦岛上艺术领域里发生的种种令人激动的事件,以及这些艺术事件对英国艺术产生的影响。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为什么英国艺术会产生如此的变化?而变化的本身是不是已经为它的未来埋下了伏笔?这的的确确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在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中,英国60年代的艺术,是叛逆而激动人心的。因此,如果我们在今天细读英国上个世纪60年代的艺术,不仅会对英国艺术的过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会对当下英国艺术的活力和影响力有一个更深的理解。重读这段历史,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60年代英国波普艺术运动所引起的激动,重新体会英国艺术家对于波普文化的贡献,此次展览中的理查" 汉弥顿(Richard Hamilton)、爱德华多" 包洛奇(Eduardo Paolozzi)正是那个时期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与此同时,这些60年代的艺术家们也将引导我们去认识英国现代艺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去思考在政治和社会变化莫测的今天,英国现当代艺术在国际文化艺术平台上显得如此重要的缘由。此外,此次展览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重新阅读当代西方艺术,反思我们自己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思想和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

回顾英国上个世纪以来的艺术史,有三个艺术家的名字是我们颇为熟悉的,弗朗西斯" 培根、卢西恩" 弗洛伊德和达米恩" 赫斯特。前两个画家的性情古怪而独特,他们的作品透露出现实世界在人内心制造的恐怖和孤寂。他们偏离规范的艺术创作,似乎与英国同时代的艺术潮流不合,与英国艺术界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的亢奋的艺术实验无关,以至于我们经常忘记他们是英国艺术家。而达米恩" 赫斯特,尽管他突出的表现早已让他走出英国,成为国际艺术界的明星,但他的名字总让我们想到伦敦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这是否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似乎对英国上个世纪的艺术知之甚少。仔细想来,是非常遗憾的。上个世纪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中国人对英国整体的艺术形态印象模糊。这一点反映了我们看待西方艺术的态度,也反映出我们仍然坚持着固有的观念。对于艺术的认识还没有随艺术发展的进程而产生多少改变,我们仍然看自己想看的东西,仍然用我们惯常的审美姿态去观察心中所期待的对象。也许,多数东方人对于欧洲古典主义的热情有着挥之不去的回忆。这点从我读大学时,我和我的同学们所表现出的对汉特、米雷、罗塞蒂拉斐尔前派艺术家的激情就可见一斑。另一个原因就是英国文学对中国人的影响。早期的英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绘画所产生的影响紧随其后,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英国艺术的认识仍流连在那些动人的文学作品之中、唯美的绘画作品之上,而对于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和内容一直存有距离。虽然英国的现当代艺术作品与巴黎、纽约的现当代艺术作品一样,在西方普通人的眼中已司空见惯。尤其到了上个世纪,英国艺术更是在前卫和标新立异的行进中,模糊着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并引起广泛的争议。这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也许还需要些时间,因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尚未从真正意义上勾勒出自己的轮廓。所以,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让西方的波普艺术品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哪怕是年代已经久远的作品,譬如上世纪30年代的《睡椅》,也会让许多人大惑不解,生发歧义!依稀记得7、8年前,与一位艺术家朋友谈起在美国看达米恩" 赫斯特的尸体浸泡系列作品时的情境。朋友说,“英国有个青年艺术家叫达米恩" 赫斯特,他的作品就是把动物尸体浸泡在盛满福尔马林药水的瓶子里,结果获了艺术界的青睐!”那晚他兴奋、激动而细腻地描述了那些作品。有人认为,这是死亡主题在审美趣味上的嬗变,这种嬗变从某种程度上解读了英国乃至西方现代艺术对于艺术的选择。对于这样的选择,大概只能用“挑战”二字来形容。对于中国的艺术家而言,挑战的不仅是他们的视觉,更是他们的论理道德和审美习惯。然而,赫斯特却因为这些观念成就了他的创新艺术,并因此给国际艺术界带来一场猛烈的风暴,从而重新确立了伦敦作为世界艺术之都的重要地位,与巴黎、纽约一争高低。面对这样的艺术实验现场而我们又该做何思考?其实,我们并不乏思考,只是思考的人数在一个世界人口大国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英国20世纪的艺术就像一口间歇泉,沉寂之后常常有令人意外的表现。一战与二战之间,伦敦的艺术家与其他各地的艺术家一样追随着巴黎,有一小批先锋艺术家完全以巴黎为中心。二战之后的一二十年里,英国艺术家像法国、德国、美国的艺术家一样,热衷于各种艺术实验。其间,离经叛道的艺术实验在某种意义上也成就了这些艺术家的未来,并在其艺术发展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在反叛、嬉戏的波普文化以惊人的速度消耗了大量的观念之前,英国的艺术教育机构已经在创建一个观念自由的世界,因此他们对于当代艺术中各种实验的接受也就理所当然了。英国这个时期创办了很多艺术学校,这些艺术学校越来越偏离欧洲历来长期以来所坚持的艺术轨迹,使艺术教育具有了相当开放的自由度。更为重要的是,英国艺术教育更多强调艺术的国际性,甚至完全不去考虑单一的民族性和大不列颠帝国一直以来所遵循的传统。现在看来,英国的这种艺术教育实验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也给世界范围内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参照。与此同时,英国的艺术家们进行着严肃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和亢奋的艺术实验,但整体表现却很平静。到了60年代,英国艺术家萌发的波普艺术运动,在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并引发出来一连串有意义的结果。经过70年代的沉寂之后,出现了80年代对绘画的回归,弗朗西斯" 培根、卢西恩" 弗洛伊德……的绘画纷纷受到接纳和关注。90年代早期至中期,伦敦终于迎来了20世纪末最繁荣的艺术景象。从英国20世纪艺术史的进程中,我们切实看到了这样的事实:艺术早已从过去孤傲的、隔绝的状态中走了出来,改变了大众以往对于艺术的观念和态度。今天,当40多年前英国的版画精品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将与之产生怎样的沟通与对话呢?除了审美和技术兴趣之外,我们将会看到英国现代艺术进程的一个横断面,对于这个断面的观察会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和思考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4/2019-09-17/39776.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综合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