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文房四宝”,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仅这四样宝,就已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这四宝是最基本的工具。
古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勉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流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鳞角。
中国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实物中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在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墓中,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笔。随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战国笔,其他很多地方也分别出土了我国早期不同时候的笔,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汉代制笔头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软毫并用。同时,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丰富起来。汉代以后,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对笔的要求也更高了。唐代时,安徽的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宣州所制之笔称“宣笔”,并成为每年向皇帝进献的贡品之一。宣笔以兔毫为主,笔头多短而硬。宋代时,安徽宣州的诸葛高,诸葛元,诸葛渐以及歙州的吕道人、黔州的吕大渊等人发扬光大了制笔技术。元代时,大量笔工南流,制笔业中心从宣州移到浙江吴兴,昔日宣笔的喧赫地位逐渐被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的“湖笔”取代。湖笔以山羊毛,黄鼠狼毛为原料,称为“羊毫”与“狼毫”。明清时期是中国制笔业发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精致华丽自不待言,就连民间使用的毛笔,也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当时用作笔管的质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珐琅等,在笔管的装饰上,也尽一切修饰之能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古墨
墨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内含丰富,古人曾云:“有佳墨,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一方优质墨往往直接影晌到书画家的情绪与创作。
墨种
商品墨,这类墨在墨的产量中占有大部分,是制造用以公开出售,供一般人书写使用的。墨模的雕制都比较简约,墨品形制普通适用,选烟用料也比较一般,但也有优劣品级之分。
珍藏墨,这类墨缺少实用价值,因其选料的精美、制作的工细以及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而成为好事者和收藏家竞趋的品类。这类墨出于自用和收藏而由墨家定制,也有向外出售的,但质量大大高于一般的商品墨。
雅玩墨,这类墨多由雅好此尚的文人、官吏向墨家定制,署上制者名款、诗词、斋室名、书画图案等,作为自用或馈赠之用,选料做工,都比较精致,一直为收藏家所珍爱。
贡御墨,清代御墨始于康熙年间,御书处所制御墨远逊于徽墨,但御墨中有徽州墨家承制的,则不可同日而语。皇家用墨的另一个来源是地方官员的进贡或政府征贡。地方官员进贡的墨,一般都题有“臣某某恭进”字样,或题墨家名款“臣某某制”等字样。这类贡墨,都选料上乘,刻模精细,不惜工本,务求精好。
礼品墨,为祝贺人家生日、婚礼及幼童开蒙之类喜庆之事的馈赠礼品。这一类墨大多有精美的装懂,施以漱金,如“寿屏墨”、“百子图”等,但这一类墨在选烟用料上并不很讲究,只讲求外表的华贵与精致,故其实用价值、质量一般逊于其他类墨。
古纸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越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麻制的纸,但很粗糙。从目前出土的早期古纸及其年代顺序,可以归纳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纸那时已用于文字的书写。东汉蔡伦采用多种原料改进制纸方法,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唐代的造纸业非常发达,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纸品。宣纸产自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自唐以来历代相延。起初用青檀树皮制纸,后逐渐扩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几种原料。宣纸的特点是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古代诗人誉之为:“滑如春冰密如茧”,并被称作“纸中之王”和“纸寿千年”。
古纸的鉴别
古纸的鉴别一般从3个万面着眼:
一、看帘纹,帘纹即宣纸中那一条条平行的暗直线纹。百合宣纸的制作大同小异,帘纹是造纸过程中“抄纸”工艺的体现,各地万造纸中,抄纸所用的竹帘长短宽窄尺可不一,纸上的帘纹宽窄也不同,经验丰富的专家根据古纸上的帘纹,可判断该纸的产地和性能,甚至包括具生产制造的年代。
二、看纸色,不同时代、不同产地制造的纸张,颜色不同。古纸因年代久远而呈现出灰暗的颜色,与人工做旧的不一样。人工做旧古纸的手法,主要是染色和烟熏。经过染色的纸,颜色鲜丽而不沉,表里不一;而真正古纸的灰暗颜色是长年累月自然形成的,灰得均匀,“色淡而匀,表旧里新”。经烟熏做旧的纸,粗看似旧的,细察可发现具带有焦褐色,不同于古纸的暗灰色,且纸质变脆,易碎裂。
三、看裂纹,曲折损伤的古纸,其裂口的明暗色泽以及裂纹走向与新纸反复折叠所出现的皱折,具有明显的不同。如厚型古纸碎裂成小块,裂纹是斜向的,而伪作的厚型百纸则往往碎裂成大块,并且裂纹呈笔直向的。
古砚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干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中国四大名砚之称始于唐代,它们是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宋代澄泥砚兴起,今日称之为四大名砚的是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加上红丝砚,应是五大名砚。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止此,如松花石砚、玉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砚的诞生和发展
砚是何年何月由何人创造的,显然是无法考证了。今日能见到的最百老的实物是仰韶文化时期姜寨遗址中发现的一块石砚,有砚盖,有磨扦(并非研石),砚心微凹,与汉代石砚极具相似。砚弯有陶质水盂,有黑色颜料 (氧化锰)5块,砚、水、墨俱全。毫无疑义,砚诞生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时又发明了纸,砚便花样翻新起来,不但有石砚、瓦砚,而且出现了玉砚、陶砚、漆砚和青铜砚。它们或方形或圆形,或山形或龟形,有的还带有三足。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砚面世后,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发展。隋代时砚足多达12只,或兽足或兽首;砚面也由平坦向微凸发展,面凸起成圆顶状。到唐代,砚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无足的过渡。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