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 0 年代,储铭更负盛名。代表作《牛盖洋桶壶》沉静稳健,色雅丰润,端正完美,整体呼应,口盖紧密准合,代表了紫砂《洋桶壶》陶艺的最高水平,订制品应接不瑕,有“价高名重”之誉,时人称之为“洋桶壶王”。储铭所制《牛盖洋桶壶》分大中小三号,以自配手工泥为主要材质,材质选用上较为讲究,有段砂、红砂、清水砂、灰砂等。宜兴民间、官方博物馆及港台人士均有收藏,据紫砂工商人士徐祖纯介绍,储铭洋桶壶的订制,一般要先付大洋后两个月才能提货,价也比他人贵上几倍。现以“中号洋桶壶”为例,赏析一下储铭《洋桶壶》的日用艺术之魅力及技艺特点。
储铭《牛盖洋桶壶》,宽 17 公分,高 15 公分,材质清水泥。颗粒显隐,淡红嵌砂,细腻光洁。壶整体凝重端正,身与肩结合部圆浑有致,便於抚摸把玩。肩与颈自然过渡,口沿工整对仗,薄厚一致。牛盖钝边处理,牛耳圆润顺畅,流挺括精致,细部处理周到,无不在“精、气、神”上下工夫。储铭《牛盖洋桶壶》茗泡,得体适宜,出水爽而不滴,随出随止,出止自如。流内孔道弧形处理,无滞水之嫌。牛盖孔亦操作自如,起到控制水流作用。每一处细部处理,都显示出储铭的高超技艺和匠心独运,在使用中才能体味出储铭《洋桶壶》的奥妙。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储铭《洋桶壶》以量少艺精闻名壶界。无论是早期外销《独钮洋桶壶》,还是《牛盖洋桶壶》、《平盖洋桶壶》,都是紫砂《洋桶壶》品种中的精制之作,是不可多得的紫砂工艺珍品。《洋桶壶》系列作品无高档、低档之分,这是储铭《洋桶壶》的工艺特征之一。究其原因,储铭《洋桶壶》把人的精神融合到壶中,是储铭人格化的体现,这显然超出日用范畴。
储铭性格豪放,能收能发。壶如其人,协调得体,收放自如。可惜储铭生不逢时,一生不得志。所创精品除《洋桶壶》系列外,以《如意仿古》、《矮石瓢》、《掇球》、《线圆》、《圆刻》、《梨形》、《碗形扁腹》、《海棠》、《八方》、《瓜形》等流传于世。但诸多茶壶品种之中,以紫砂《洋桶壶》为最,并成为紫砂茗壶优秀传统经典名作而得到壶界公认。
紫砂《洋桶壶》典范之作
紫砂《洋桶壶》自问世以来,经久不衰,成为人们茗泡品茗较为普遍选择的用具之一。且自清末至今,名手参与不在少数。各人有各人的形制,各人有各人的气韵,大小变异,参差不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挑选各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之作,略作浅析鉴赏。
“锦堂发记”款茶胆式《独钮洋桶壶》。壶高 13 公分,宽 17.5 公分,材质细红泥。制作年代:清末。底款大方印章阳文楷书“锦堂发记”,为台湾民间人士收藏。壶为早期《独钮洋桶壶》形制。身筒粗矮稳重,脚线、肩线、口线对称,流顺弯二弯式,微缩,系耳厚笨,口颈深且厚,茶胆套於壶内,利於沥茶分隔。肩、口线包铜饰边,钮用黑釉装饰。整体造型有笨重感,拖沓感,垂头感,凝滞感。制作工艺亦一般化。
何士芬嵌盖《牛盖洋桶壶》。壶高 14 公分,宽 10 公分,口颈 8 公分,材质细段泥。制作年代:清末。壶身一面刻山水画一幅,一边刻草书“步趋简翰,唯古是尚士芬”字款,为宜兴壶公收藏。壶为早期《牛盖洋桶壶》形制,圆浑稳重,形体大方,简练对称,流一弯,顺势胥出,系耳粗糙,牛盖眼长而尖,盖口沿不明显,用整块泥片封住。虽粗糙形制却协调,制作工艺一般,流却挺畅有力。
“少山”款《独钮洋桶壶》。壶高 18.5 公分,口径 8.2 公分,材质段泥隐其麻。制作年代:民初。底款吟“荷净纳凉时少山”,为南京博物院收藏。此壶是外销泰国经打磨抛光後返流中国内地。壶稳重大方,工整严谨,流长而顺,二弯式抛物体状,打磨後黄黑相嵌,光洁平滑,制作工艺比较讲究,风格严整端正。
此外,制作《洋桶壶》闻名的还有俞国良、吴云根、唐凤芝、王寅春、顾景舟、何道洪、徐汉棠等各家,再加上储铭,均为紫砂《洋桶壶》各个特定年代的代表人物。紫砂《洋桶壶》的制作名手其实远远不止这些人物,还有许多默默贡献的紫砂艺人 ( 包括像裴石民这等制壶名手 ) 。在紫砂《洋桶壶》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做出了默默的贡献。
紫砂《洋桶壶》作为特定历史年代发展起来的最普涌却又广为流传的茶壶形制,以其日用功能与艺术功能具佳的特点和风格,以其造型简练,古朴大方,适宜把玩的特性,成为紫砂传统经典之作,为几十年中长盛不衰而壶又经受民俗民风习惯的影响和熏陶,现今仍为一部分(特别是老年人)茶艺壶界人士喜爱,紫砂《洋桶壶》的生命力是长存的,应该也必然在壶史中占有自身应该占有的一页位置,也必将为紫砂历史增添光彩的一页。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