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建俊和我是同届的同学,他毕业后留校读研究生,后来又考入苏联专家授课的油画训练班。上世纪50 年代的时候,整个油画界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苏联留学的人非常少,每个学校只有几个,所以这个在国内向苏联专家学习的机会就非常难得了。詹建俊和我的油画专业就是从这里开始学的。在我们就读本科的时候,当时的美术学院没有油画专业,课程就是学习素描和水彩。创作课的作业都是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等。虽然研究生留校的时候也画了几张油画,都是很不正规的。像我们这一代人,包括詹建俊,真正学油画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也就是1955 年春天。詹建俊在这个班上是很优秀的。当时在中央美院去油画训练班学习,一共有四个人:侯一民、詹建俊、尚沪生和我。詹建俊、侯一民是我们之中成绩非常突出的,毕业之后就到了油画系。他在油画系进入了“第三工作室”(董希文工作室)任教,在董希文先生去世之后就由他来主持工作。
詹建俊的毕业创作《起家》在当时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的美术展览,并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美术竞赛”铜奖。当时这是一个大型的国际展览,金奖和银奖给了中国画。那个时候中国油画是非常落后的,整个“文革”之前的17 年时间,大部分都是基础性研究,比如研究素描、色彩等。建国初期,中国的现实主义创作几乎没有。在上世纪30 年代也有过一些美展,但从整体来讲,这种多人物的、情节性的创作在“文革”以前鲜有出现。当然也曾经有过一些优秀的作品,比如徐悲鸿的《我后》、《田横五百士》,都已经很接近现实主义题材了。在中国美术史上,中国画是我们的传统,油画引进的时间很短,长期处在动荡的环境中。接连不断的战争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也让油画失去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建国后到“文革”前的17 年是比较稳定的,实际上,到1955 年全国才开始正规地研究油画基础问题。现实主义创作是革命历史博物馆提交的任务,1952 年博物馆的筹备初期就提出需要一批历史画,之后在1956 年、1959 年又分别有两批大的创作,这三批创作促成了中国油画中情节性现实主义题材的出现。詹建俊在1959 年创作了《狼牙山五壮士》,1961 年创作了《毛主席在农民运动讲习所》。从毕业创作《起家》到1959 年的《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在油画的情节性绘画创作中已经是非常出色的了。
詹建俊是中国油画界中较早对油画的现代意味进行探索的。他对画面的处理是概括性的、象征性的元素比较多。他的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在创作初期还在油画界引发了争议。他在历史画里面开始使用象征性的处理办法,画面抓住了五壮士跳崖的瞬间,人物的组织不是自然的真实,而是象征性地把人物和太行山连为一体,具有纪念碑的效果。这样的创作手法在当时是比较新潮的,由于一些老先生不大习惯,提出了质疑,但他坚持了下来。在此之前,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大都是遵从自然的、真实的情节,实事求是地处理人物关系,而詹先生这种手法在当时无疑是一种革新。他为此曾作了一篇文章《走弯路有感》。这种象征性的创作方式在改革开放后就很普遍了。西方对现代感的定义就是“平面化”,他当时就是采用这样的手法,画面平面化,颜色单纯强烈,还稍稍有一点变形。这种变形丝毫不生硬、不做作,而是很自然的流露。
在上世纪60 年代初,詹建俊到新疆写生,创作了一批描绘新疆风景和人物的作品。从那时开始,他就着手于比较现代的探索:画面单纯、平面化,色彩饱满强烈,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当时在油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66 年后,“文革”席卷全国,中国油画发展遇到了重大挫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一直到上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以后,画家都开始走出“文革”的阴影,詹建俊的油画创作也更加回归艺术本身的发展轨道。那个时期他创作了《高原的歌》,作品以红色为基调,描绘骑着牦牛的藏族妇女沐浴在阳光中走来。这件作品在北京市美展获一等奖,第五届全国美展获二等奖。应该说这件作品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具有一定表现性的,作品的处理手法也很少见。在1984 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他的作品《潮》获得了金奖。这也是一幅表现性很强的、奔放大气的作品。在那之后,詹建俊的创作出现了变化,比较大的题材的创作渐渐少了,而转向了其他题材的创作,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87 年,他的风景画作品《回望》赴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三国展出。他还创作了很多描写少数民族风俗题材的作品,近期他所作的藏族题材的作品,参加了写实绘画展览。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初,我们一起到新疆塔吉克地区深入生活,我们到牧民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也画了很多写生,从中提炼出题材,后来他所作的塔吉克系列作品都是那次深入生活的结果。
总的来说,詹建俊在年轻的时候天生对形式就很敏感,文革之前的艺术探索极其鲜明生动,画风充满着高昂的浪漫主义的气息,追求的是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效果和绘画语言的特色与魅力。我们看他的画册,很多都是用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手法表现社会明快的一面。和我含蓄的画风不同的是,他的画面总是色彩强烈、笔触粗犷、感情奔放而具有震撼力。
油画在中国的历史比较短,建国后才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詹建俊是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油画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从基础到创作他都有着深厚的艺术造诣。他的基础雄厚扎实,创作紧随时代,并且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在中国油画领域获得了极高的成就。在和詹建俊的交往中,我向他学习了不少东西。他是最早对形式感进行探索的;他不仅关注造型,而且在包括画面构成的处理上都是非常敏感的,对构图、结构和形体的处理都是具有探索性的。他也是在中国油画界对现代感进行研究的先驱之一。当然现在看起来,他的作品属于传统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特别是在上世纪60 年代初的新疆写生所创作的作品,都是富于开拓意义的。
詹建俊在教学上也是非常严谨的,这和他的人品也是一致的:严谨、规范、理性,又不失豪迈和浪漫。做人的风格和画画的风格,在詹先生身上是统一的。我和詹建俊相处的时间很长,他的学术发展成绩斐然,也比较顺利,作品也非常多。虽然现在年事已高,创作却一直没有间断过,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对艺术的敏感,难能可贵。詹建俊的创作环境一直没有离开美术学院,但是他的创作与整个时代紧紧联系,从未游离于社会之外、从未脱离生活,就像是时代的歌手。国家也一直很重视他的作品。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的作品《潮》,正是顺应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变化。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极大地推动了油画的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八五”新潮之后,中国油画已经具有日益成熟的独立性。现在他作为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他的艺术主张和在作品评审上对新人的提携等方面有力地支持着中国油画的前进。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