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综合评论

沉重的告别--谈宿志刚的摄影

人们认为摄影的基本功能就是记忆,但实际上记忆也是一种告别。当照相机快门关闭的那一刻,时光变成影像,一切都不再逆返。由此,摄影也是我们对历史实在的一种告别。宿志刚先生关于东北旧工业废墟的摄影,就是一次苦涩和沉重的告别。
 
曾经让我们引以为骄傲的几个东北工业城市,沈阳、抚顺、阜新、鞍山,一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文明象征。那些在那里高高耸峙的,冒着黑烟的烟囱,和它脚下如蛛网般交织的铁轨线路,都曾经让我们几代人兴奋不已。它们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它们长期是报刊传媒上最耀眼的亮点。因为,烟囱中滚滚的黑烟意味着伟大的动力正在产生,延伸的铁轨则象征着我们征服这块土地的无限的信心。东北的工业和东北的黑土地,成了民族心底的基石,凝聚了我们现代化强国的渴望和梦想。
 
历史上的东方古国--中国,一直是以强大的农耕文明著称于世的。来自太平洋、印度洋温润的暖湿气流,和源自北极圈及西伯利亚的干冷寒流,每年都定期地在这块土地上相撞。它们的交汇,形成大陆性的季风气候,夏季的高温降水,让华夏土地的上的人们丰衣足食。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文明时代最辉煌的国度。我们先人生产的茶叶、丝绸、陶瓷,是古代世界最畅销的国际产品。它们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输向世界。而世界回馈给中国的则是无法计量的雪花白银。因而那时中华帝国又是白银帝国。如果那时有WTO的概念,则它的游戏规则应该由我们中国人制定。因为中国是世界上近千年的贸易第一大国。
 
稳定富裕的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使我们的先人毫不在意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发生。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世界悄悄兴起的工业革命,让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崛起。他们以钢铁替代木材,以燃烧动力的机器替代水磨和风车,以火药驱动并能产生旋转的准确炮弹代替冰冷的由肉体挥舞的大刀长矛,他们因此而强大了。于是,他们再不愿意因白银资源日益枯竭而无法同中国交易而烦恼了。他们决定以炮弹和鸦片替代白银来同中国打交道。
 
1840年,当大英帝国的军舰出现在珠江上时,曾经不可一世的中国才发现自己其实是一只真正的纸老虎。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上这样记载赫赫华夏帝国的风采,"英船到天字码头放空炮数声,守兵逃散。泥城、四方两炮台,不战失陷"。这就是鸦片战争时我们中国人的真正面貌。以后几次的涉外战争结局大都如是。
 
清帝国的臣僚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倡导实业救国。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办铁路,开工厂,以期将封建农耕帝国转向现代工业国家。但腐朽没落的封建文化和制度,根本无法为这种变革提供基本的支持,实业救国到头来终是南柯一梦。
 
吊诡的是,中国现代成规模的工业基础基本是由历史上的民族宿敌建成的。二十世纪初叶,沙俄和日本将我国的东北分别纳入各自在东亚的工业分工体系。他们在那里利用丰沛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力,开矿、筑路、发电、冶金,建成初级完善的工业结构。当时的东北是全国最发达的工业地区。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占据整个东北地区,那里的工业急速地扩张,东北开始成为日本的东亚圣战兵工厂和除日本本土以外亚洲最大的工业区。
 
日本战败以后,胜利者苏联红军对东北的工业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胜利接收",就是把东北所有日资产业宣布为红军的战利品,由红军全面接收,并运回苏联。当时的合众社电讯云:"东北不复为富庶工业区,'九一八'后日本辛苦经营之结果,已尽付东流,盖东北无数工厂,已被按部就班搬运一空,各种机器,不论大小,自火车头至旋凿,皆被苏军当作战利品车载而去。"
1949年初,中国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基本取得全面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其建设现代强国的目的,在建国前夕就开始筹划在苏联老大哥帮助下的工业强国梦想。经过长达几年的艰苦谈判,终于达成在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向中国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中国工业化建设的起点。苏联的帮助,是中国工业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156项工程"成为当时联结中苏两国兄弟般友谊的纽带和社会主义阵营完美合作的典范。
 
"156项工程"包括冶金、汽车、飞机制造等,基本都是重工业项目,而且大部分都放在东北地区。东北复又成为整个中国的工业基地。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开始至八十年代末期,该地区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就业的人数超过百万,成为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发动机。
文革结束,在中国全面引入市场经济的时候,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计划经济型的东北工业开始全面的亏损。随后,随着国门的开放,各种新技术的引进,更让劳动密集型的东北工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于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痛苦蜕变开始了。曾经为现代中国建设付出血汗的那些东北工人开始渐渐离开工厂,成为进入社会的失业大军。那些隆隆做响的机器声音渐渐沉寂,最后完全平静,就像一个忙碌的巨人终于开始休息,陪伴他的只有风声和灰尘。那些曾经一直让我们引为骄傲和希望的钢铁机器,当使用它的人们遗弃它时,开始锈蚀成为废墟。这是一次令人震惊的遗弃。因为遗弃的不止是那些规模庞大的工业结构,更是一个浸满血泪梦想的历史和几代人奋斗与失望的命运。东北重工业是我们创造的一个巨大的历史客体,和与其共生的意识形态及痛苦与悲怆的历史记忆。
 
宿志刚从小生长在这巨大的客体之中。伴随他成长的声音是工厂机器的轰鸣,和铁道上往来机车尖利的鸣叫。他的家人、他的邻居,是依附在这巨大客体上的活的物件。他们随着这些机器起居,靠着这些机器获取生活的费用。他们因这些机器而荣耀,因为他们是操控这些机器的工人阶级,是那个时代最骄傲最具历史主体性的产业工人。这里是共和国向前发展的引擎。全中国的现代化希望几乎都冀望在这里。他们不吝惜呛鼻的煤烟在毒化自己的心肺,生怕哪一天那些高耸天际的烟囱不再黑烟滚滚,因为那将意味着生产停止了。宿志刚不会有父辈的这些情感,因为他没有和那些庞大的机器进行过面对面的真正交流。但他会熟悉这一切,因为这就是他从小生长的环境。
 
当现在的宿志刚以完全不同于他的父辈和邻里的身份重归故里的时候,往昔的一切早已终止。那些曾让他羡慕的产业大军已经从工厂中消失,庞大的工业区也是一片宁静。蛛网般交错的铁路支离破碎,曾经威武无比的蒸汽机车则像孩子们丢弃的玩具,只有那些已经无烟可冒的烟囱仍然骄傲地,像勃起的男性生殖器似的矗立在那里。到处都是断线的电线杆,在冬日午后慵懒的阳光中,如十字架般装点着这片工业的墓园。宿志刚拍照了这一切,并敏锐地以他的观看视角来纪录这一感觉。他的照片中许多细节令人震撼。一具具肢解的工业残骸像腐尸一样叠加在一起,让我们感到肉体的隐喻;一座座空寂的厂房似乎是灵魂刚刚从这里出走的躯壳,无边的虚无让我们心悸;坍塌的墙壁上还涂写着那些令人无法忘怀的豪言壮语,下面空洞的窗口像幽灵一样呼应着上面的标语口号,提醒人们这里曾经上演过生动认真的戏剧;铁路岔道中间的道班小房已了无人迹,但房前的小工具台却提示我们刚刚还有一位手艺精湛的师傅在这里修理一个零件,可实际上那是好些年前的往事。舞台还在,但演员已经退场,只是人们粗心地忘记将帷幕合上。
 
宿志刚照片的精彩之处,是无人在场。没有人迹的工业废墟像一个巨大的历史问号,我们仿佛游走在这问号之中,并追问我们为什么曾经创造这一切,现在又为什么丢弃这一切?废墟代表着什么?揭示着什么?是我们的辉煌历史的记忆,还是我们现实精神的坍塌?
由此我们想起以往的所谓工业题材照片,那些喷薄着黑烟,象征升腾的烟囱群;那些飞奔着的,满载货物的,喻示着幸福速度的列车;那些飞溅的,如节日礼花般的铸钢场面,等等。在那些照片中,难得见到人的身影,充斥照片中的都是人之外的物体,正所谓是"见物不见人"。那时我们全部的兴趣都是在创造一个代表我们力量的客体世界。而且,那时我们的各种口号核心就是"现代化"。人类在追求和推进现代性的进程中,自觉地以自己创造的客体来替代自己的主体地位,反映了我们人类在追寻幸福的终极目的之途上的悖论。人性的迷失,是整个人类现代性进程中的悲剧。在这出不可避免的悲剧中,我们演出了最野蛮的战争和各种形式最不人道的权利侵犯。人类沦为机器和资本的奴隶,成为客体上的齿轮和螺丝钉。主体和客观世界的位置彻底倒错了。
 
我们曾经骄傲的东北工业区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版本。一百多年来,曾经沃野千里的东北大地,渐渐被无数崛起的工厂烟囱所遮蔽。无数从关内闯荡关东的农民,以自己的体力、血汗铸就了这一切。帝国主义的资本和民族国家资本在这块土地上角逐,它们胜败的代价,就是自然的被戕害和人们血肉之躯的廉价付出。如今,原来的生产形态和工业结构创造了现在比之过去更为强大的资本力量和更为先进、集约的生产技术。于是, 宿志刚正是在一段历史的终结之际,以摄影的方式切入、参与其间的。在他徘徊在那些悲怆的死亡和残酷的毁灭之中时,他还看到在废墟上盛开的罂粟。在那些冰冷的、坚硬的钢铁废墟旁边,那些逃离倾废的人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但这种新的生活已不具创造的意义,就像以前的一切似乎从未发生过一样,人们又用自己最无奈的本钱--身体来讨生活。一间间涂抹着俗艳色彩的酒吧、按摩屋像雨后的蘑菇一样在废墟中涌现。它们禁闭的门窗和招摇的幌子,对路上稀疏的行人极尽挑逗之能事。在工业历史所有英雄的叙事声嘶力竭之后,下三路的欢愉成了末路主体的最后狂欢。那些离开了机器的男女产业工人们,以极其低廉的肉体交易相互抚慰绝望,告别在废墟上迟疑不决,沉沉西下的夕阳。
 
在废墟的另一边,华灯初上。城市的浮华在一幢幢灯火阑珊的夜总会里的音乐声中冉冉升起。以泛光灯和彩灯装饰的大厦内部,是新贵和权力者们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出手阔绰,一掷千金。他们在交杯换盏,杯盘狼藉的饭桌上谋划将破败的工人家园拆建成豪华的商品房,以使他们控制的资本机器运转起来,为他们创造下一轮的利润和交易。但新的房子里绝没有原来的土地主人。新的城市将彻底遮蔽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曾经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也会随着那些垂垂老矣,枯槁呆滞的面容逝去而从此销声匿迹。滚滚向前的只有资本,人类为了追求欲望而创造的怪兽。它将少部分人送上天堂,也同时将更多人推向深渊。它将葱茏的自然改变成燃烧的工厂,转瞬又将其摧为废墟,铺上草坪。它让历史风流水转地如走马灯般旋转,只是缺少对这世界的主体,人和自然的尊重。可悲的是,人们屈从它,敬畏它。自己生产出它,又让它主宰自己。
 
宿志刚的摄影将这出悲剧的结果隆重地展示出来。在那些静得压抑的废墟照片中,弥漫着一种消亡的悲怆和和对逝去时光的哀惋心情;在那些充满暧昧情色的彩色照片中,则有着无奈的嘲讽和复杂的愤怒。英雄永远是绝望的,魔鬼似乎永远引导着快乐。在死亡和新生的交界点上,宿志刚的照片带给我们永恒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因此,这组摄影超越了对一般历史的追怀,进入到人类存在价值的探询中。我们告别了什么?我们期待着什么?这些无法排遣的焦虑,深深地隐含在这组照片之中,让宿志刚的"告别"显得无比地沉重。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4/2019-09-17/40289.html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