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基于艺术内驱力而出现的“狂飙突进”运动,亚洲当代艺术在两三年间的创作力,并不足以支撑如此繁多的展览,在各类花哨的策展主题下,人们看到是面目模糊和主题雷同。
面目模糊首先来自于当代艺术的自身困境。当代艺术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状态的表达,意识形态的恰逢其时比艺术本身更重要,造成了艺术家对所谓思想的盲从追寻,在芜杂的表现形式下,主题选取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日趋单一雷同。
各展会主办城市,也不约而同地选取某些易于风行的主题概念,在地域文化身份认同的表达上,绝大部分都选择了“亚洲方位”。“亚洲方位”的概念在此次“展会大串烧”中如此风行,并非偶然。它体现两种心态:一方面是在过去的艺术表达中,对于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强调易于讨好,尤其是触摸伤痕记忆的部分,十分讨巧,很受西方收藏者的追捧,故而现在依然被广泛采用;另一个方面,“亚洲方位”体现了艺术市场的走向。展会和拍卖收藏市场息息相关,为其提供收藏标准和学术支持。近年亚洲当代艺术作品的一路走高,是当下特别强调“亚洲方位”的一个动因,这是非常典型的学术策应市场。当然也不排除随着亚洲艺术市场在全球影响力的加强,一种不甘雌伏,欲与欧美争雄的心态已经呈现,这并非坏事。但过度强调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是给艺术创作自设藩篱,尤其是诸多展会都由此入题,更显创造力的贫弱。
作为当代艺术的展示平台,如此密集的展览明白地宣示着亚洲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今年的秋拍预告,各拍卖公司继续强调亚洲艺术专场,以往不是很受重视的日韩当代艺术作品,也成为力推的重点,显然是寄望于在比较新鲜的日韩当代艺术家中,发掘出前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家那样的掘金人物。因而谁会真的像策展人们期望的那样,将9月的盛况,视为一场艺术的狂飙突进运动呢?这又是一次对市场策应的狂潮,而且还可能在接下来几年延续。
对艺术家来说,展会层出不穷,固然提供了更多登堂入室的票券,但是也意味着被扁平化的危险。过往艺术家所忧虑的,是“时代总是虐待它的天才”,而似乎已成为市场宠儿的当代艺术家们,他们要警惕另一重悲剧,那就是如此呼啸而来的时代大潮,将淹没它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