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人类历史上没有一种艺术能像雕塑那样形象生动、强烈确凿地表达人的使命。无论是宗教的神明、世俗的领袖,还是初民的蛮荒、现代社会的文明,一言以蔽之,不约而同地都表现为雕塑“站起来”的崇高。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雕塑表现的不仅是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站起来”,更是人性精神的“站起来”。雕塑必须完成这样的学术理想,这是曾成钢孜孜以求的目标。曾成钢在学生时代就牢记老先生们的名言,优秀雕塑是“站起来”的,否则只能是一摊泥!从“水浒人物”、“精神不倒——海明威”到“莲”系列,曾成钢更注重在雕塑内在精神和文化力度。
强化其骨骼比例、内在张力。这在曾成钢作品中是十分明显的,也是在“站起来”的学术理想指导下的自觉表现,他追求一种结实的结构关系上的非理性表现。这种语言显然是来自于摩尔。他说:“摩尔对我的影响是有偶然性的。开始对摩尔的作品看不懂,摩尔的雕塑好看吗?不好看!但有意思,因为从摩尔开始把团块挖空,即使是一个紧握的拳头,也能让你从这边透过去看到那边。”传统的比例在摩尔的作品上消失了,摩尔的比例是在骨头上来的,摩尔发现了自然之美,在团块上开洞,打开了人体的架构,曾成钢以此把摩尔列为自己学习的大家。在吸收了摩尔团块开窗语言后,曾成钢并没有同时吸收摩尔柔化甚至消解外部表面结构的特点,而在强化其骨骼比例、内在张力上做得更充分了。曾成钢认为,在整体团块上打洞,显示的是材料空而想象、内容不空,材料破解而表现整体、结构完整的效果。他追求的是中国传统对“空”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生动而凝重的秩序感,曾成钢称之为“建筑感”,富有对人的涵盖性和对自然的建构性和承载力。布德尔是曾成钢最喜欢的雕塑家之一,他惊叹布德尔身上的艺术程式感,无论是把雕塑对象形体处理还是写实的夸张,布德尔都可以通过对象创造出另外一个艺术形象出来,同样的对象,经过布德尔的手完全不同了,表达了布德尔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既能有效表达自我而又不受表现对象束缚的境界。
曾成钢认为米开朗琪罗是伟大的,他的伟大是永恒的。他如此迷人,米开朗琪罗以表现力为美,他的人体饱含着紧张的精神力量。而他的素描能画得非常精彩,没有人能比过他,那种空间感、体积感,对结构的深刻表达只有米开朗琪罗才能画得出来。在罗丹这里,曾成钢明白了什么叫艺术的美。所谓艺术美,就是艺术家所见到的自然不同于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为艺术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感悟到内在的真实,而性格就是内在的真实,表现性格就是表现内在的真实,也就是达到了“美”。在罗丹这里,曾成钢理解了雕塑如何表达艺术的情感,他说当你阅读和靠近罗丹作品的时候,你会感到有股强烈热流向你袭来,你会感受到灵魂在雕塑凹凸的形体中振颤,罗丹正是从古典雕塑深沉理性的光辉中走向人的个性塑造,把艺术家强烈的情感表现到雕塑里去,他是划时代的大师。把感情投到凡人的身上是从罗丹开始的,罗丹的雕塑是随着艺术家的情感在奔走,他的情感是那么酣畅,他的表现是那么痛快。罗丹的学生布德尔、马约尔、布朗库西,更是大发异彩,最有意味的是布朗库西,他被誉为“现代之父”。他与罗丹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他作品具有诗意般的美,清心、纯静。他最大程度地简化了雕塑。
曾成钢的学养还有更多的渊源,毕加索、扎金、大卫斯密斯等都对他深有影响。在意大利作访问学者,也使他对雕塑有了更深的思考。而中国美术学院对于曾成钢雕塑艺术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沈文强、汤守仁、傅维安等教授对他悉心指点。中国美院那种开放学术氛围,多元艺术风格的形式探讨,培育了曾成钢对雕塑艺术执着的追求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