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东部。它的文化长期以来主要受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的影响,其中与中国的关系尤为深厚。越南北方在历史上曾长期藩属中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三年),秦帝国首先征服了中国南部的南越和今越南北部一部分,始置桂林、象郡、南海3郡。
公元前111年(西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再次平定已领有越南北部的南越,并将它纳入中国版图,称为交趾,后称交州。直到五代的939年,这里一直是中国的领土。考古发掘的许多汉代至唐代的中国古墓,及随葬的铜鉴、武器、装身具等,显示出高度的中国文明。越南南方曾于2~17世纪建有占婆国,中国史书上先后称其为“林邑”、“占城”、“占波”,在文化上主要受印度濡染。越南人独立,是10世纪以后的事。以后诸王朝更迭交替,逐步向南扩张,1471年灭占婆国,不久完成全国统一。其间建成了都城大罗(今河内,1010年创建),修建中国风格的佛寺、佛塔,而值得一睹的遗物现在几乎没有。从宏观上看,越南历史是从南北分立,北方南进,南方灭亡,向南北融合发展。就美术而言,在北方,以佛教传入以前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物最为丰富;在南方,主要以进入历史时代后的佛教美术和印度教美术为代表;从南北整体上看,越南的陶瓷艺术是很著名的。顺化皇城(18~19世纪)是越南现存最大而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佛教传入以前的美术 在佛教传入以前,是越南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美术发展主要表现在和平文化、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的遗物上。
和平文化 在东南亚史前考古学上,和平文化是最重要的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距今10000~6000年之间,除了越南外,范围还涉及老挝、泰国一部分。其打制石器与欧洲的旧石器相同,多用整块砾石或砾石片制成,器形不甚稳定,以杏仁形、盘形工具和短斧为主,另有少量刃部磨光了的长方形石斧。由于中国南部也发现了同类遗物,所以有人认为它是从中国传播而来的。另外,同类遗物还远涉马来半岛,由此可窥见对当地的影响。
北山文化 继和平文化之后,属新石器时代,年代距今9000~7000年之间。它已有磨制石器,如剥离石片而磨出刃部的石斧,为典型的北山文化石器,称为北山石斧。有的砾石上刻有粗略的人面及其他图案。陶器较为进步,饰有绳纹、篦齿纹、橄榄纹和水波纹。这时的葬仪也很讲究,发现有随葬品。
东山文化 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越南迎来了青铜时代。东山文化属于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年代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受中国战国至汉代的影响。从其典型遗址──今清化省东山村,出土了磨制石斧、有肩石斧及青铜制作的鼓、武器、容器和装饰品,还有陶器、玉制装身具、货币等,是典型的汉文化遗物。特别是铜器,在鼓面和鼓壁上装饰着圆弧纹、锯齿纹、飞鸟纹、船纹、蛙纹,制作精巧,装饰性极强,与中国云南、广西等地出土的战国至汉代铜器相仿佛。对于它的用途有如下诸说:①用于呼唤灵魂的巫术祭仪,②用于农耕礼仪特别是乞求降雨,③象征统治者的王权。这种青铜文化,不仅有利于提高红河流域的农耕水平,而且还影响到湄公河、湄南河、伊洛瓦底江流域、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
陶瓷 越南的工艺美术曾一度兴旺过,在金属工艺方面,以越南北部的铜鼓为中心的一部分遗物,显示出中国汉代的影响。伴随着佛教的传播,在各地又开始铸造金铜佛。漆器及漆画、竹木工艺、牙角工艺、皮革工艺都有一些优秀作品。但从整体上说,发展脉络不甚明了,难以概观性叙述,只有陶瓷工艺较为清楚。
可以确认,越南陶瓷是在中国陶瓷的强大影响下发展的。值得注目的最早陶器,是从河内附近的大量古墓中出土的,它酷似中国汉代的硬灰陶,此外还有施有透明灰釉的灰釉陶。它们可能与中国南部一带的灰陶、灰釉陶有联系,从而奠定了越南陶瓷发展的基础。4~9世纪的越南陶瓷,或者模仿越州窑的青瓷,或者模仿今广东一带的白瓷。在河内附近大量出土的宋代风格的青瓷、白瓷,其制作地点不明,然而与广东方面的同类瓷器相差无几。只是在白地上用黑色铁质颜料描绘简单的草花纹,施以透明釉;或者在雕刻唐草纹样后镶嵌铁质颜料,再施以透明釉。一般认为,上述陶瓷是12~13世纪在越制作的。另外,一些施有泛黄绿釉的钵类器皿,也为越南制作。但它们都似乎与宋代中国南部的陶瓷有关系,器形和风格完全模仿宋代陶瓷特征。14~15世纪,越南还开始制作染色赤绘陶瓷。最早的作品意匠酷似元代的染色陶瓷,染的多为黑色,釉药发黄,制作得很有厚重感,还有的青中带紫。15~16世纪,越南化风格逐渐加强,与中国染制品拉开距离。此外,还出现用红、绿等颜料画唐草纹、花鸟纹的赤绘陶瓷。它们与中国的陶瓷相比,图案素朴,笔致细腻优雅。17世纪以后的染色陶瓷,有的由于釉药稀薄而泛流,于是形成流状纹样,这种风格主要见于茶碗、水罐和花瓶等。还有一些施绿釉、暗褐色釉的陶器,大约也烧制于14~17世纪。
这些越南陶瓷,大概是在越南北部的某些窑中制作的,特别是河内南方的巴羌窑是最大的制陶地,直至近代仍盛行烧染色陶瓷。有的可能是在中部的顺化烧制的。一般认为,从12世纪至17世纪的漫长期间,越南的陶瓷不断地制作着。15~16世纪的染色和赤绘,曾大量输往印度尼西亚,同时也运至印度和西亚各国。在土耳其托普加普宫中流传的中国陶瓷中,有的有越南太和八年(1450)
的染色铭文,其中包括器体上用染色表现唐草纹样的天球瓶。这是唯一年代明确的越南染色陶瓷。
占婆国美术 占婆国是占人在中南半岛最东部,今越南南部 (除旧交趾支那外)建立的国家。2世纪登上历史舞台,灭于15世纪。 从很早就印度化,流行印度教,尤其信仰湿婆和佛教,以寺院建筑为主发展了独特的造型艺术。起初,政治文化中心在比较偏北的岘港(旧土伦) 的南面,在托拉扣发掘出早期都城遗址。托拉扣附近的米松有大量的印度教神庙群(8~11世纪),东洋有大乘
佛教寺院(875),它们共同代表该国古典期美术。米松是湿婆信仰圣地,位于占婆早期首都托拉扣西15公里,始建于拔陀罗跋摩一世。5世纪创建了林伽神庙(后烧毁,7世纪重建),至11世纪增建的大小寺堂遗构、遗址达67处之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遗迹 A中心编号A□的砖构神庙建筑。它保存良好,高耸的阶段式悉卡罗(梵文指高尖顶)屋顶,构成轻快洗练的样式,其装饰纹样非常富丽,印度风味浓厚。它大约接受了从南印度来的影响,从样式上看,可能建于10世纪,为占婆国美术的代表作。东洋位于越南中部,早年曾为占婆古都因陀罗补罗。875年创建的大佛寺是有名的建筑。大佛寺为砖瓦结构,东西有三重围墙,中间并列着许多殿堂建筑,中心殿堂破坏严重。殿堂的花叶纹装饰繁缛,富于幻想。本尊是观音(今佚),表明是大乘寺院。这里的佛像、湿婆像,明显表现了占人的民族特征。它还出土有来自印度的青铜佛像,可能是4世纪的作品。11世纪初,占婆迁都查藩。12世纪时,占婆屡遭柬埔寨人入侵,以后又受安南的攻击而灭于1471年。在查藩有周长达 5公里的城墙围住的旧都城址,中央的铜塔、城内的崩塔废址、城外的金塔、银塔、象牙塔,都是知名的印度教神庙遗构,均建于11~13世纪。另一古都芽庄也有一些寺院。占人将寺院之类建筑称为“干栏”。干栏最初为木构,现存物均为砖瓦建筑。在巨大的方形台基上耸立着箱形墙壁,屋顶高高地叠成有阶层的金字塔形,使人想到南印度的特别是帕拉瓦时代的维马那建筑,它又与爪哇的坎蒂(爪哇语tjandi,爪哇岛印度系统宗教建筑的总称)、柬埔寨的塔堂(高棉语prasat,泛指柬埔寨的寺院建筑)等建筑形态相似。干栏普遍用华丽的花叶纹装饰,从装饰上可看出干栏样式的变迁。占婆的雕刻品虽不多,但托拉扣出土的林伽台座装饰浮雕──舞姬和飞天(10世纪,土伦博物馆),托拉扣出土的女神躯体像(10世纪)及其他古典期石雕,根据印度的优秀技法而来,水平极高。但是,占婆的雕刻以后随着土著化倾向的加强,除民族特征更为鲜明外,技法上则明显退化。
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