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美展各展区分别开幕, 优秀作品展在京展出,全国美展受关注
“第十届全国美展”各画种展览自2004年8月19日起先后在全国9个展区隆重举行,展览从全国数万件作品中遴选出3100多件作品参加了展出,共有597件获奖提名作品参加总评。总评于2004年10月23日在北京结束,评定金奖18件、银奖73件、铜奖199件、优秀奖307件,共计597件;另外,有港澳台邀请作品32件获优秀作品奖。“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于2004年12月10日至2005年1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第十届全国美展”是新世纪首次全国美展,“是世纪交替前后五年来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综合展示。获奖作品内容丰实、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整体上展示了近五年来广大美术家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表现多姿多彩的生活和讴歌时代的进步精神、遵循艺术规律、努力推进中国美术创新和繁荣的成果,涌现出众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新作,涌现出又一批美术创作的优秀人才。”
第十届全国美展与过去的历届展览相比,就展览的规模而言,不仅是分了9个展区,而且申办分区展览也成为一个事件,各地都是竭尽全力。这实际上是地区之间经济实力和美术发展水平的竞争,所以,在全国九大展区中,广东就占其四。虽然,分展区展出不是从本届展览开始,但是,本届展览的规模却是空前的。以杭州的国画展区论,共展出了545件作品。面对如此的盛宴,先不论作品的好坏、优劣,就基本点而言,吃杂了,食之无味;看多了,审美疲劳。显然,组织者仅仅是考虑到展览的问题,而没有兼顾到观看的矛盾。一般来说,盛宴往往是庞大而精致,能够体现出盛宴的内涵,这完全不同于快餐。可是,如果食客仅仅是吃一两口就走人,像对待快餐那样,不仅辜负了主人的盛情和精心,而且也浪费了资源,还有损于盛宴的尊严。另一方面,如此大数量的展览,无疑会影响到展览的效果,也会影响到展览的质量。可以说,社会在发展,全国美展在前进,而展览的方式却没有多少改变。美术展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同于展销会,也不是大排档,数量多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特别是中国画的发展出现了在普及的基础上没有提高,数量的扩大既导致了质量的下降,也消解了全国美展的权威性。
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发展到第十届,基本上可以构成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美术史。时至今日,全国美展的地位一如既往,权威性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事实,因为身边的许多事情都变了,好多权威都消失了,而全国美展对于绝大多数美术家来说,仍然映现出神圣的光环。
毫无疑问,全国美展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以前。这是因为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种多样性的变化,不是像增加一个“艺术设计”项目或者收取“参展费”这样的措施所能应对的,因为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从全国美展自身的状况来看,它的影响力已经不能作用于老一代的美术家或功成名就的美术家。因此,现在的全国美展实际上是中青年美术家的一个竞技场,这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削弱了它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发展已经消解了它主流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和影响,在现实的比照中显示出问题重重,并反映出深层次中的社会问题。主流性、导向性和发展性、多样性的矛盾是制约全国美展发展的主要问题。如果不能反映发展性和多样性,就难以体现时代的要求,而获得发展的空间;如果被发展性和多样性所淹没,那又失去了主流性和导向性的意义。
法国文化年与印象派绘画珍品展, 盛况空前,掀起史无前例的印象派热潮
1999年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共同倡议举办中法文化年。2001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访问法国期间与法国外交部长韦德里纳签署了关于中法互设文化中心和互办文化年的《会谈纪要》。双方商定,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年;2004年秋季至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文化年。
中国文化年以“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为主题,意在展示中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和艺术以及不断创新发展的当代文化精神,以大文化的视角诠释中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文化年期间,计划有37个各种内容的展览,其中关系到美术的展览有:“中国当代艺术展”(蓬皮杜文化中心);中国现代雕塑展(杜伊勒里公园);“三星堆”文物展(巴黎市政厅);康熙时期艺术展(凡尔赛宫);中国社会变革的视觉文献—20世纪中国绘画展(国立非洲、大洋洲博物馆);中国水墨风情画展(巴黎国际艺术城);赵无极画展(网球博物馆)。
法国文化年以“浪漫、创新”为主题,全方位展示法国传统的、现代的和多元的文化。法国文化年在中国启幕后,一系列的法国文化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已经印下了红白蓝的印记。从天上的“轻骑兵”,到地上的“雅尔”;从美术馆的“印象派”,到博物馆的“时尚百年”,如此等等,法国文化年为法国文化在中国的高度普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抽象的文化在今天已经变得越来越具体,人们在考量文化的成就时,经常借助于一些具体的事情为参照。对等的中法文化年,目前来看能够对等的只有埃菲尔铁塔的中国红与正阳门的红白蓝,这是一个在具体的有象征意义的建筑上,映射代表国家颜色的灯光,是一种技术化的手段,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其他的能够反映出对等的文化成就,如何让人们感受到对等,则是需要反思的。中国普通的上过大学的人可能都能够说出法国的印象派,可是,法国同等学历的人不知能够说出中国的什么派、什么家。可以说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我们确实找不到与雅尔对等的当代国际性的音乐家;另一方面是我们有能够代表国家美术成就的画派,但是,不能为法国人所认识,甚至中国人也不能完全认识。认识的问题又是复杂的,简单来说,如果法国的画家在20世纪渴望到中国来留学,并把文人画作为一个终结目标,那么,今天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文人画派与印象派对等的问题。印象派是在19世纪后期与20世纪初期巨大的西方科技势力的推动下,进入到科技相对弱势的中国人的视野,而我们的绘画却没有进入法国民众视野的可能。面对巨大文化差异背后的近代国力的悬殊,现在谈文化上的对等还为时过早。
至于那个吹笛子的小男孩,给与中国人的也不仅是印象派的精神和马奈的风格以及审美的内涵,而是那8亿元的天价;神化的印象派也正是借助于当年被人戏称的背景,和今天巨大的市场的力量,吸引着中国人民的热情。“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自10月10日在北京开幕,至11月28日结束,在近50天的展出时间里,共售出门票超过30万张,日参观量最高达1.6万人次。在展览即将结束的日子里,通宵达旦的展出安排也是世界美术馆、博物馆展出史上绝无仅有的。此后,该展还将在上海和香港继续展出。
法国文化年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其中重要的是,国家文化的强大,首先是要有文化。
傅抱石诞辰百年纪念,黄宾虹学术研讨会, 令人刮目相看20世纪新传统
由文化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其命唯新—傅抱石百年诞辰作品展览”,于8月11日至18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共展出作品140余件,其中多数为从未面世的公私收藏。学术论坛也于同日举行。至此,筹备已久的“其命唯新—傅抱石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拉开了序幕,主办单位用多种活动缅怀这位我国近现代史上的美术巨匠,弘扬其创新精神。9月2日,“其命唯新—傅抱石百年诞辰作品展览”在南京博物院开幕。共展出由傅抱石家属捐献的近400幅作品中精选出的100幅代表作。10月5日,傅抱石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日的上午10时,在雨花台功德园内经过重建的傅抱石墓园前举行了谒墓仪式,“缅怀傅抱石先生座谈会”、“傅抱石百年诞辰特供邮品”首发式和“傅抱石故居”挂牌仪式也于当天举行。至此,南京方面的“傅抱石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圆满落幕。另外,在傅抱石的家乡江西新余,10月8日,傅抱石纪念馆经修缮后正式开馆。
在黄宾虹诞辰140周年、逝世50周年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从弘扬民族艺术,推动当代美术发展的主旨出发,历时两年余组织筹办的“重读经典—黄宾虹原作展”、“黄宾虹奖获奖画家作品展”,8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后至29日,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中国学者和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的80余位学者参加了“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此项活动既是对黄宾虹的纪念,更是对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次全面省视和总结。会议期间,40余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阐述自己的见解,并与与会者切磋交流。把黄宾虹放在当今世界文化的视野中进行立体考察,是本次会议的重要特色之一。与会者认为,黄宾虹的艺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土壤,他所传达的精神已越出了他所生活的时代。9月12日,“画之大者—黄宾虹艺术大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展出了黄宾虹先生捐给浙江博物馆的5000余幅画作中挑选出来的500幅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其中许多作品是第一次与世人见面。这些作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黄宾虹“博大精深和追寻‘画之大者’的心路历程”,还成为杭州举办中国艺术节期间的一个重要的展览。
上述的两项纪念活动,前者内容众多,轰轰烈烈,而且持续时间长;后者组织严密,学术性强,话题深远。“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通过公开征稿,得到了海内外文化界、美术界专业人士的广泛回应,学术委员会从应征的120余份学术论文中评选出了60余份,编为研讨会论文提要集。显然,这次会议推动了对于黄宾虹的深入研究,而关于“黄宾虹热”的话题也出现在一些媒体上。
本年度通过纪念活动而推展的对傅抱石、黄宾虹的学术研究,不仅再一次确立了他们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而且也让人们重新看到了20世纪新传统的魅力。其直接的影响就是傅抱石、黄宾虹的画作市场价格的攀升。11月1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2004年秋季中国书画拍卖会上,特别推出了“黄宾虹书画专辑”,有黄宾虹不同时期的精品12帧。而北京的翰海秋季拍卖会上,傅抱石的《茅山雄姿》则创造了一项新的拍卖纪录。
美术院校的招生规模继续扩大, 产业化带来的教学质量下降,令人堪忧
2月9日,是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招生报名的第一天,“凌晨1时许,上城区公安分局清波派出所、110巡警就已到达现场。至凌晨3时许,报名学生猛增至近千人,学院门前秩序一度混乱。学院校卫队、保卫部门人员也赶到现场维持秩序。”“上午6时15分,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接群众报警称:中国美院门口秩序比较混乱。接报后,市公安局指挥中心通知上城区公安分局、经文保支队立即赴现场处置,同时报市公安局有关领导,调派巡特警支队、下城区公安分局派员增援。”“到下午3点为止,杭州市公安局共派出约500名警力在现场维持秩序。市公安局副局长童继伟等领导在现场坐镇指挥,市局政治部、经文保支队、治安支队、巡特警支队、上城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景区大队均派出警力派驻现场维持秩序。” 类似这样的美术院校报名的盛况,在国内一些老牌的院校中几乎都是如此,这背后所潜藏的是美术院校扩招的问题。山东省去年有53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总人数为375570人,其中美术专业录取25351人,比前年多了4000多人,美术专业录取人数占总录取人数的14.8%;去年的高考录取率为71%,超过前年7个百分点,而美术专业的学生则比前年增加了近20%。山东有139个县市区,按去年的美术类录取人数,平均每个县市区有182名美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上述数字明显地反映出一个问题—美术专业在迅速膨胀。其原因一方面是美术教育形成产业之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各种追求升学率的政策促使了学生的急剧增加。这两个方面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就造成了今天“分低就去学美术”的现实,其内在的关系则是一个升学率的问题。为了提高升学率,许多中学针对升学率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都在动员分低的学生转学美术,从而开辟了一条提高升学率的捷径。事实证明这是最为有效的。而有些专家也在积极破解高考的秘密,能够通过6个月的学习,使60%的学生美术专业课都可以过关。因此,也就出现了“美术专业不会画画”的问题。
如果从供求关系上看,考生的不断增加,又意味着招生规模还可以继续扩大,美术专业的系科也可以继续增加。反过来,更多的考生考上美术专业的系科,提高了升学率,又会带动新一轮美术类考生的增加。如此循环往复,那么,后果是很难设想的。显然,就美术专业的特质来说,它不可能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主流性学科,所以,其规模应该是非常有限的。而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降低文化课的分数,是为了求得专业的人才。而那些为了追求升学率的速成班的考生,显然不能成为国家降格以求的专业人才。这之中不要说考生的质量、教育的水平,也不论这些考生中有多少人是为了升学率而并不喜欢美术,单说这些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未来是否有能接纳与此相应的那么多的美术专业的工作岗位,这可能是最为直接的隐患。至于其中教育质量的问题,就更是毋庸赘言。
艺术市场持续火爆,价位不断攀升; 各种书画造假手段日新又新
北京的2004年春季拍卖会至6月28日结束,四家拍卖公司连同迎春拍卖会一共成交文物艺术品9776件,成交总额112531万元。这半年的成交额超过了去年全国全年成交总额96477万元的117%。其中嘉德成交40631万元,中贸圣佳成交33369万元,翰海成交29062万元,华辰成交9469万元。而秋季拍卖会在收获的季节更是获得了令人震撼的丰收,翰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总成交金额已突破6.25亿元,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一次总成交额的历史最高纪录。而嘉德13个专场的6000多件拍品总成交额则达4.8亿元。
这一年的最高纪录有很多:
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6930万元,为中国书画作品全球拍卖的最高价。(翰海)
元·鲜于枢的《草书石鼓歌帖》4620万元,为中国书法最高价。(翰海)
清·乾隆的《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3575万元,为缂丝工艺品最高价。(嘉德)
明·陈洪寿的《花鸟册》2860万元,为陈洪寿作品的最高价。(中贸圣佳)
傅抱石的《云中君和大司命》1870万元,为傅抱石单幅作品最高价。(嘉德)
吴昌硕的《花卉十二屏》1650万元,为吴昌硕作品最高价。(嘉德)
徐悲鸿的《巴山汲水图》1650万元,为徐悲鸿中国画作品最高价。(翰海)
清·朱耷的《山水书法合璧卷》1100万元,为朱耷作品的最高价。(中贸圣佳)
潘天寿的《松鹰图》880万元,为潘天寿作品的最高价。(中贸圣佳)
黄胄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550万元,为黄胄作品最高价。(嘉德)
林风眠的《集锦册》418万元,为林风眠作品的最高价。(华辰)
这些价格直观地反映了艺术市场在不断地升温,价格在持续走高。以傅抱石的《云中君和大司命》为例,它曾在翰海1995年的拍卖会上以396万元拍出,不到10年的时间,价格已经翻了近5倍。目前的市场状况是,一些企业将资金转移到艺术市场中来,使艺术品投资成为一种新的投资形式,从而将艺术品市场开拓成为投资市场中的又一重要阵地。企业资金转入到艺术品收藏,将刺激这个市场的急速膨胀,标志着艺术品投资时代的到来。
但是,艺术市场的不规范,以及市场中明显的炒作现象,制造了难以见到市场真貌的泡沫,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而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真伪问题,一直使艺术市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随着市场的火爆,这些问题就越来越明显,而书画造假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一些新的方法、新的手法层出不穷,日新又新,特别是利用出版物造假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过去依靠国家正式出版物求证的方法,今天已经失灵。另一方面,鉴定在市场化的趋势下,显现出市场化的问题,正在为书画市场添乱。
画院在社会的发展中加快改革的步伐, 画院的性质仍然有待定位
一个时代的机遇诞生在20世纪中期之后具有重要影响的当代画院体制。自1957年北京画院成立之后,各地相继建立画院,特别是在“文革”结束之后,面临着传统文化在一个时期内的灭顶之灾,新的历史要求又促成了一批画院的诞生。近20年来,画院开始了普及化的发展过程—国营的、私营的、公私合营的;事业单位的、企业单位的、报社的、电视台的;属于文化厅的、宣传部的、文联的,还有各种挂靠的,可以说多种层次、多种体制、多种管理形式的画院应有尽有,五花八门。据统计,目前,全国省、地、县三级在政府和行业管辖范围内的画院约有300多家,靠各级财政拨款的画院有200多家,其他以类似社团名义注册的,以个人、企业为名义的画院更是难以数计。
如果仅仅把画院看成是一个专业创作单位,那么,它不仅保留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观念,而且也表现出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必要性与市场化的矛盾,从而显现出关于社会公平机制的问题。因此,所引来的非议,其中有些问题是致命的。这就是它在各种社会制度的变革中不能反映社会发展的方向,所谓拿国家的工资画自己的画、卖自己的钱,虽然是表层的一种叙述,但是,却在这种表层性的叙述中反映出本质性的问题。画院作为一种专业创作单位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在现实中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如果不能在改革中建立起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机制,如果不能明确和发挥画院在文化发展中的特殊作用,那么,一定会影响到它的未来生存与发展。
2003年,中央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中办23号文件、国办105号文件精神指导下,文化部批准了七个试点单位,并制定了《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9月15日至16日,文化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画院改革工作座谈会,全国省级画院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总结近年来全国画院改革的经验和做法,积极研究和探索画院改革的模式,这是推动改革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议期间,各地画院介绍了改革经验,交流了改革情况,分析了许多改革设想。赵维绥副部长在会上作了讲话,他提出的“转变‘国办画院国家养’的观念”,“使画院既在重大的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上出成果,又在面向市场和服务大众上出效益”,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上海画院是画院系统的惟一试点单位,也是美术界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惟一试点单位。显然,这样的安排不仅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单位,而是针对着画院体制在当代发展中的问题,由此,类推到其他美术单位的改革问题。当代画院的问题,表现在既有的体制与新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的矛盾。这是一个关系到一批人的铁饭碗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当代美术创作是否需要国家队的问题。
江苏推出“中国画创新工程”, 广西打造“漓江画派”,地方势力彰显
作为江苏“现代·中国画创新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都市水墨画展”,2月在南京开幕后,首先就引起了圈内的强烈反应。一些画家及评论家认为,江苏国画历来传统深厚,但缺乏新面貌,这次画展给了人们面貌一新的感觉,可以说是对江苏绘画传统氛围的一种反叛。但是,也有一些画家和评论家认为,反叛江苏国画的传统,将失去江苏国画的优势。2月6日“现代·都市水墨画展”理论研究会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认识上的分歧已表现出阵营上的区别。“现代·都市水墨画展”是江苏“现代·中国画创新工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项政府工程,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以“现代·都市水墨”“续写江苏水墨画的新辉煌”。
与“现代·中国画创新工程”密切相关的首届“傅抱石奖·南京水墨画传媒三年展”,11月1日,由江苏省政府主办,省文化厅和省国画院等单位承办,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这个以“多元激荡”为主题的展览,是在“双年展”、“三年展”蔚为风气的潮流中又一项大型的展览活动。而这个展览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透过媒体的传播,引起了国内画坛的关注。这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江苏省委组织画家进行创作、写生,不仅造就了江苏国画在全国的影响,也推出了傅抱石、钱松等一批20世纪中后期中国画坛上的著名画家。然而,今天的政府行为能否为推出画家,推出作品,能否成为美术史的篇章,还有待观望。
以政府行为来塑造地方性的整体文化形象,这几年都受到各地党政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当下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是文化形象,因此,有很多省市相继提出建立文化大省、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位于边陲、经济并不发达,文化艺术传统并不深厚的广西,也提出了打造“漓江画派”的口号。可是,自从“打造‘漓江画派’”一出口,就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议以及坊间的议论,焦点是“画派”能否打造?6月23日“漓江画派促进会暨第一届理事会”在桂林举行,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同意成立、区民政厅同意登记,而有了“漓江画派促进会”这一民间团体,“负责打造画派的一系列的学术运作、理论支持,力争在3至5年内合力将‘漓江画派’打造成型”。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市召开之际,一个名为“五彩广西—漓江画派艺术展示月”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于2004年11月1日在此间拉开序幕。此次展览集中了广西美术的精英艺术家近百人和近500件艺术佳作,分成六个学术专题六大板块:“水墨广西—广西中国画邀请展”;“风景广西—南方的风景2004展”;“黑白广西—广西版画邀请展”;“水彩广西—广西水彩画邀请展”;“现代广西—广西现代雕塑邀请展”;“岁月广西—广西老画家邀请展”。这一系列的展出充分展示了“漓江画派”的艺术面貌。加上2002年成立、目前已有两届学生的全国第一所中国画专业的教学机构“桂林中国画学院”,使得广西的美术事业成为一个亮点。
江苏和广西在本年度的表现,所反映的地方势力的崛起,正反映了时下塑造地方文化形象的整体趋势,当然,这之中有很多的人为因素。地方文化的发展如果成为一种文化的自觉,再加上英雄般人物的努力,那么,地方文化才会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和提高。
广东的“中国人本”、上海的“双年展”, 为中国美术提供另类展览盛宴
2004年初,广东美术馆策划并举办了“‘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大型摄影展”,这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纪实摄影展。展览收入了270多位中国摄影师的600余幅作品。拍摄时间从1951年至2003年,时间跨度达53年。主题为“人性化中国·个性化中国”的展览,呈现出浓郁的纪实摄影的中国特色。2004年4月29日至5月24日,该展移到上海美术馆展出;6月12日至7月10日,又在中国美术馆推出。2005年,还将赴德国5城市作巡回展。从展览的角度看,一个具有学术深度而又能关注现实的展览策划,给美术馆带来的效益是显然的。同时,它还能带动美术馆的收藏,目前该展览的所有作品已被广东美术馆收藏,这也是值得借鉴的。
这个展览的创意既放眼于当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又立足于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而将历史和文化、发展与现状聚焦于人这一个根本点上。这一中心对焦模式的选取将这一个展览从摄影艺术的层面提升到更为宽阔的人文层面,关注和反思也从摄影的角度转为公众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领域,同时,将摄影艺术的本质问题摆放在公众面前。在消解艺术的人文精神的时尚潮流中,艺术的主流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在消费文化潮流中表明自己的文化立场,作为艺术的摄影如何运用自己的话语权表现出亲民的社会责任,这个展览非常明确地表明了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的文化立场和社会责任,从而消除了人们对于当代摄影在大众文化领域内表现出的误解。而展览的作用、策划的方略、主题的意义在这里也凸显出来。 上海双年展已经办到第五届。本届双年展耗资千万以上,是历届中规模最大、参展艺术家最多的一届。为了表现国际视野,策展委员会将中外艺术家的参展比例控制为1∶1,共邀请了全世界108位(组)艺术家参展。展览作品包括绘画、装置、录像、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中秋之夜,一个以“上海正明月”为题的影像开幕仪式,以时尚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影像生存”这一届双年展的主题。
本届双年展(9月28日至11月27日)的核心概念是“影像”,包含了图像、文化意象、当代视像三个层面的意义,策展人“通过作为当代视像的‘影像’”,“将从内向外地打通艺术媒体与当代视觉现实之间的关系”,因此,本届双年展“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开发、展示今日中国和国际视觉艺术中多种媒体、多种技术的可能性,以‘影像’勾连艺术历史中多姿多彩的创造形态,揭示多种影像技术在当下艺术创作中的共生与并存,以及影像在今天人们生存境遇中的意义,并通过各种现代艺术方式,实现历史上种种艺术形态的更生和复活,实现技术时代的文化关怀。在此,‘影像生存’既指向人们依托于影像而生存的当代状态,又激发人们对多种传统影像生存之道的深入思考”。
上海双年展历来都伴随着争论,本届也不例外。但是,本届给人在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另类感受,使人们难以用以往的知识表达观感,所有的意见都是极富个性的一种自我诠释,而这种诠释与作品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又显然难以达到默契,而追求认同则近乎是一种理想。
电视中国画大赛引发争议,是娱乐大众, 还是保持品位,各方意见不一
首届电视中国画大赛自2003年10月正式发出征稿启示,至2004年4月底截稿为止,共收到各类稿件5630件,经过中国美协组织的专家评委的评选,评出入选作者288名。首届全国电视中国画大赛决赛将定于2004年7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比赛。共有45位选手参加了山水、工笔花鸟、写意花鸟、工笔人物、写意人物5个组的决赛。决赛共评出金奖5名、银奖10名、铜奖15名、优秀奖15名,有舆论认为“这是一次丹青水墨的群英盛会,它无论从规模、影响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都是空前的,也预示着一个用现代化手段展现传统文化的良好开端,同时也开辟了中国画历史的先河,填补了电视事业的一项空白”。
这一赛事首先是中央电视台以资源优势不断地播出电视广告,而为公众眼熟耳熟,直到8月9日开始,专题片于每晚10点05分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中陆续播出。它成为中国画界乃至美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可以说是议论纷纷。2004年10月9日,《美术报》刊出了《丢人现眼的电视中国画大奖赛》一文,把私下的议论搬到了台面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热点。该文认为电视大奖赛“伤害了大众对于中国画艺术的崇敬感和神秘感”,指出:“把传统的精英化的中国画艺术推向了低俗化的电视表演艺术,这种将国字号的中国画艺术娱乐化的做法,对于中国画艺术的伤害应该说是致命的。”
此后,《美术报》先后用三个版以“话说中国画‘触电’”为题开展了讨论,希望“从这次讨论中引申出关于中国画以及整个大美术范畴存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和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使其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这才是这次讨论的真正目的”(编者按)。在这次讨论中,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形成了大致以专业和业余区分的两个阵营。专业工作者基本上是从维护中国画的健康发展和美术的传统出发,坚守造型不是表演这个底线;业余的或还没有进入专业岗位的画家们,大都是基于自己的艺术状态,认为电视大奖赛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习和发展的途径。两者之外,还有一部分人是从中国画的普及方面谈电视中国画大奖赛的重要性。这之中的差异,实际上表现出的是—艺术规律与时尚;传统中国画艺术的精英文化的特点与艺术的普及—之间的差异反映了文化立场和教育背景的差异。
在电视中国画大奖赛之外,还有一个“首届全国书画艺术大展赛”,因为涉嫌大赛组委会公章和财务专用章造假,而处于诉讼之中。这一事件也值得人们反思目前层出不穷的大奖赛,特别是要警惕那些打着某种幌子,将大奖赛演变为某些人渔利的一项事业,甚至违法;这些大奖赛制造了一些拿着各种证书、奖章而不知其含金量的画家,在中国画界和美术界搅浑水。
表彰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美术理论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20世纪美术发展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美术史论方面的成就。这一时期不管是基础理论,还是历史研究、美术批评,史论教学,都有了超越前代的重大发展,不仅为当代美术学奠定了基础,而且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史论研究走向了系统性、全面性的道路,并建立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可以说,没有20世纪美术史论方面的成就,很难想象有20世纪美术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美术教育的发展。但是,整个社会中客观存在着重创作、轻理论的现实,所谓的“画画不成搞理论,理论不成搞行政”,就反映了社会上对于史论工作的一种偏见。现在,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史论(美术学)学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投身于学习史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相反,当今却出现了行政不成搞理论、理论不成搞画画的另外一种情况。
2004年5月23日,全国美协第一次表彰18位健在的“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他们是黄苗子、李浴、徐风、尚爱松、程至的、王树村、华夏、王伯敏、金维诺、田自秉、谢巍、迟轲、吴达志、葛路、林树中、姜维朴、杨成寅、王家树,其中最年长者91岁,最年轻者75岁。显然,这是一次迟到的表彰。看到这些久负盛名而又朴实无华的老先生,确实让人肃然起敬。这些没有享受到浮华世界的史论家,在书斋中度过了自己的学术一生;他们面对世界的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不因寂寞而悔恨,也不因贫穷而后悔。他们以学术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遗憾的是,在被表彰的老先生中,有几位已是重病在身不能亲临表彰会而领略这一生的殊荣,而有一位在表彰后不久就已经故去。11月11日,德高望重的96岁的王朝闻先生去世。这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的去世也是2004年美术史论界的一项重要事件。
以前,全国美协有过各种表彰,美术史论家中只有王朝闻先生获得过殊荣。美术界的各种奖项也有很多,多得好像天上的星星,但是,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之中,各种奖项是难以光顾那些默默无闻的学问家,对他们来说,表彰这些“书呆子”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所以,美术史论方面的会议往往要挂靠在一些展览之中,否则,赞助将成为问题。2004年11月底原定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美术理论会议,就因为赞助的问题而延期。显然,美术界轻视史论研究的问题,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表彰“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最重要的是给史论界的后学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