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美术史 > 中国美术史

西方美术史-中世纪美术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为了反对宗教神权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并且认为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时期是野蛮黑暗的时代,是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故称“中世纪”,后来这一名称被历史学家沿袭下来。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因此,也有人将中世纪美术称为基督教美术。但是,中世纪艺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却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古罗马帝国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时,并不可能完全放弃已经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而且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

最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确立后,在向西欧扩张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谓“蛮族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样式。直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因此,欧洲中世纪美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美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美术。

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会的合法地位以前,基督教曾经长期遭受罗马帝国镇压,基督教的活动都是地下进行的。

当君士坦丁宣布这一新宗教为国教时,罗马帝国已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基督教作为下层人民的信仰和意识,为结束古罗马的千年帝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取得合法地位之后,又作为统治者的工具来控制人民的思想。早期基督教艺术就反映了这个过渡时期的一些典型特征。

早期基督教艺术(公元2世纪——公元5世纪)

一般来说,所谓的“早期基督教艺术”是指从基督教诞生到公元五世纪后半所产生的整个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的基督教艺术。

当罗马帝国皇帝泰伯利亚斯(Tiberius ,公元 14 —— 37 年)在位之时,耶稣基督在耶路撒冷被钉上十字架。虽然祂的殉道在罗马并没有引起重大的注意,但是追随者却继续传播祂的道理教义,并且远播到罗马,威胁到罗马君主的势力。
在公元 64 年,罗马发生了一场大火,尼罗皇帝(Nero,公元 54 —— 68 年)把这场灾难归咎到基督教的身上,并把当时的基督教领袖保罗斩首。随后的几位皇帝对基督教有的抱持着包容的态度,有的则企图把它铲除。到了公元313 年,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I ,公元 306 —— 337 年)颁布《米兰诏书》﹝Edict of Milan﹞,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于是基督教开始了它与罗马帝国政权的结合,并且彻底改变了往后欧洲文化的发展。

由于罗马帝国不断衰败,东部边界又不断受到外族人的骚扰,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 330 年为了确保护帝国的安全,于是把首都从罗马东移到希腊人的拜占庭,并改其名为君士坦丁堡,也就是现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堡。

这项迁都措施不仅延续了罗马帝国的生命,更象征了基督教的势力扩展到了“东方”。自从迁都之后,西方的罗马帝国却频频遭到北方野蛮部落的侵略,民不聊生,到了公元 476 年便彻底灭亡了;相反地,东方的罗马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公元 527 —— 556 年)的统治下,却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以基督教为精神力量的拜占庭帝国。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秘密流传于罗马帝国的疆域。因为处于非法地位,信徒只能在私宅邸举行宗教仪式,这种早期的秘密宗教场所被称为“民古教堂”。后来为了逃避官方的搜查,这种仪式便转移到一种公共的地下墓穴,这种墓穴是用于合葬基督徒的,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因此它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库。地下墓室壁画的题材多取自圣经,采用隐喻性和象征性手法,画中的形象往往是双关的。例如鱼和善良的牧羊人表示基督,鸽子表示圣灵,孔雀代表永恒,心象征博爱等等。这些墓室壁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试图用新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灵魂和对宗教的虔诚,而 不在乎所画的形象是否真实生动,故有的作品显得抽象,古怪,不够自然和谐。

基督教合法化之后,他的集会和仪式便回到了地面上,也开始兴建正式的基督教堂。但基督教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只好借用罗马现成的建筑样式。罗马有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称为“巴西里卡”(basilicas)。
拜占庭美术(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

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后,罗马帝国即埋下了分裂的种子,至395年狄奥多西皇帝把帝国分给他的两个儿子,各掌东西部分时,帝国正式分裂。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因未受列蛮族的侵扰,政治经济都比较稳定,国家繁荣,其疆域包括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及意大利北部的一部分。这些领土大部分为古希腊文化发达的地区,古代艺术的传统影响相当广泛。东罗马帝国信仰基督教中的东正教,同罗马教会不同之处是,东正教将皇权和宗教偶像集于皇帝一身,教会隶属于国家,皇帝既是国家的主宰,又是上帝意志的代表。拜占庭艺术在王权的支持下带有较多的世俗特点,显得比较宏伟富丽。同时,由于东正教思想的控制,并部分继承了古代艺术的传统,拜占庭艺术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程式化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显得刻板、威严而富有永恒的精神力量。拜占庭艺术主要包括建筑、镶嵌面、圣像画和雕刻。

拜占庭艺术的第一个繁荣时期是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大帝执政时期。这位皇帝曾一度恢复了包括意大利和北非在内的罗马帝国的领土,为炫耀功绩,他在君士坦丁堡和意大利的拉文纳城大兴土木,倡导艺术。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有圣索菲亚教堂和圣维塔尔教堂。

公元七世纪,拜占庭帝国失去了中东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经济文化大大衰颓下来,八世纪又发生了“圣像破坏运动”,拜占庭艺术经历了严重的危机,处于一个低潮阶段。

拜占庭美术的第二个繁荣时期是马其顿王朝时期(公元842——公元1057)。这个时期帝国经济恢复,矛盾缓和,圣像破坏运动停止,教堂里又出现了新的宗教画。教堂建筑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及系统,从而能更好地宣传神权思想与禁欲主义,建筑中十字形圆穹教堂占了统治地位。十一、十二世纪更趋成熟,五个穹隆顶的教堂成为最完美的体现基督教思想的建筑形式,外形匀称,主次分别,丰富和谐,中间最高的穹隆突出王权和宗教统一的思想,内部装饰所严格遵守的体系是:耶稣与帝君被同样描绘在主穹隆位置,四天使守四方,福音传道在两边,其它墙面是圣徒的故事;祭坛宝座上是圣母,下面试教会长者圣餐的场面,整个组成一个金字塔形,直到最顶点是基督的巨大形体,表示坚定不移的宗教秩序。

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种以小块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其中以圣维他尔教堂的镶嵌画最为知名。

这些教堂的镶嵌画都带有很强的装饰性,人物被不成比例的拉长,但显得非常肃穆、庄严,色彩和明暗变化被提炼到最纯粹、最简洁的程度,丝毫不强调立体感,仿佛人们面对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精神符号,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
蛮族艺术和加罗林文艺复兴(公元5世纪——公元11世纪)

公元五世纪,来自北方、东方的汪达尔人、日耳曼人等游牧民族部落,大规模迁徙到罗马帝国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于这些民族尚处于原始公社的生产水平,经济文化远落后于罗马,故被称为“蛮族”。在这个时期,欧洲进入一个政治动荡,战事频繁,民族迁徙,宗教蔓延,经济停滞的漫长年代,欧洲人也把这段时期称为“黑暗时期”。在这段时期里,西方文明的步伐向前迈得很慢,美术同样没有多大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蛮族”的入侵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们摧毁了罗马高度发达但已渐趋衰败的奴隶制度,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在欧洲的地位,特别是在文化意识和艺术创造上为欧洲输入了新鲜血液。

在这段“黑暗时期”的五百年时间里,除拜占庭帝国沿着罗马美术的线索,揉进了大量东方艺术的养料,又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欧洲其它各地的美术面貌大致包括三个发方面的内容:一、迁徙者的美术;二、各地乡土人的民间美术;三、陆续传到各地的基督教美术。

公元四世纪,欧洲东部遭到匈奴人的袭击,引起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的民族大迁徙,蛮族也包括高卢人和斯拉夫人。首先是生活在黑海北岸的日耳曼人的一支哥特人在匈奴威力下的西迁,引发持续二百多年的欧洲各“蛮族”的民族大迁徙运动。所以迁徙者的美术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有匈奴带来的含有中亚和波斯因素的纯东方风格的美术,这种风格在哥特人中产生了影响;二是哥特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又把这含有东方风格的本民族的美术带到了各地。由于作为日耳曼语族的哥特人是德国人的祖先和主体民族,其美术内容有多为动物的几何纹样,有被称作“德国动物风格”。这种风格不像古希腊那样写实具象,多用线条组成的半抽象图案,相当夸张且含有极浓厚的抽象因素。

在“黑暗时期”出现的这种风格说明了一个转变:即古希腊罗马的写实性美术,因民族大迁徙的交流及基督教的传播,而使西方美术逐渐脱离了写实传统,直到文艺复兴时代,才从更高的层次上回到写实主义的道路。

到公元八世纪,当年的蛮族已成为横行欧洲大陆的封建领主,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历经数十年战争,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终于建立了加洛林王超,在罗马接受册封,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后300余年西欧第一个皇帝。
查理曼的理想是恢复昔日罗马的繁盛,在文化上恢复罗马的传统。他召集了一批文人学者在首都阿琛收集整理古籍,让艺术家仿照古典样式进行创作,以宫廷为中心形成了复兴古典文化的潮流,历史上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当着艺复兴是短暂的,而且仅限于宫廷艺术,只是对拜占庭美术的临摹和仿造,至今保存下来的也很少。

阿琛王宫是查理曼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工程,为了体现复古的愿望,王宫教堂的设计以拉文纳的圣维他耳教堂为蓝本,平面布局和结构基本上保持了圣维他耳的特点,但更偏重于统一性和整体性,显得庄重严肃。

查理曼死后,加洛林帝国随之完结,但“文艺复兴”的印象依然延续,特别是在号称“神圣罗马帝国”奥托王朝,继承了加洛林的传统,并发展出一种肃穆宏大的风格。
罗马式美术(公元10世纪——12世纪)

十世纪以后,西欧经济水平提高,封建制度稳固,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教会势力也与贵族力量并行发展,特别是修道院制度更为完备。十字军东征和大规模的传教活动扩充了教会的势力和影响。对圣人遗物的崇拜想起了到各地朝圣的热潮。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实行的教堂和修道院层出不穷。

罗马式美术又叫仿罗马美术。在查理曼时代便排除许多人去罗马学艺,模仿罗马的建筑来修建教堂,为了追求更加壮观的效果,这些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把巴西利卡式的木架结构改成石架屋顶,这样既防火有牢固,并用卷拱顶形式以减轻屋顶对墙面的压力。外观很象封建堡垒,墙厚、窗小,前后配置塔楼。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建有这类罗马式教堂,向法国的圣塞尔南教堂、英国的杜勒姆主教堂、法国的圣基列阿达教堂都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而最典型的莫过于意大利的比萨达教堂建筑群,其中包括著名的比萨斜塔。

罗马式教堂与拜占庭美术不同,镶嵌画减少了,主要是壁画和玻璃画,人物多是正面律的。忽视人体的比例与空间,注重调子和谐,色彩明净及装饰意味。无论是壁画或是雕刻,人物造型都是拉长了的小头长躯,面无表情,动态死板,气氛森严,因宗教的强大压力而在内容上与技法上千遍一律,缺乏创造性。
哥特式美术(公元12世纪——15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学者把十二、十三世纪到他们时代之间的艺术成为“哥特式”(“哥特式”一词原从哥特族而出,古人以之形容一切野蛮、陈旧、丑恶的东西。)他们认为那都是“蛮族人”哥特人所为。事实上,这种艺术可以说与哥特人没有多大关系。

由于经院哲学的高度理性化,要求对交易的解释和形象再现必须遵循雅各的规则和秩序,作为教堂主要装饰的一些艺术形式必须依循固定程式的布局,同时装饰雕刻在此时期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独立化倾向,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写实,逐步摆脱建筑结构的局限,自觉地模仿自然形象,特别是追求感情的表现,形成了所谓“哥特式现实主义”。为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哥特式教堂即兼有理性与神性的双重特性,又有宗教与世俗的双重精神,受到僧侣与市民的双方支持,使它于十二、十三世纪盛行欧洲各地。

光、高、数这三要素在基督教中是至关重要的。光是与神灵之光相关联的;高则能与天堂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数又包含有不同的宗教教义,如一是代表上帝的数字,三与三位一体有关,七是上帝创造万物的时间,也有七德七罪之说,十二是基督的十二个门徒,十三时最后的晚餐出现的数字……等等。哥特时期的建筑师要在自己的教堂设计中综合体现“光”、“高”、“数”这三个因素所代表的不同涵义,这就是为什么哥特式教堂盖得不仅高大,而且窗户开得很多,结构十分复杂的思想原因之一。从社会的原因来看,教堂除了举行宗教仪式,也常常是国家和城市举行庆典的场所,要求能容纳更多的人,能体现国家与民族强盛向上的思想和愿望,所以也希望把教堂盖得高大、宽敞、明亮。

哥特式教堂不仅是中世纪江苏的最高成就,也是中世纪美术的最高体现。

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美术中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而且也以建筑上的高超水平而饮誉欧洲。还有法国的夏特尔大教堂也是著名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现实主义”表明了中世纪艺术越来越向世俗化和现实化方向发展了。同时也已趋于中世纪的尾声。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zhmss/1/2019-09-18/31098.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中国美术史最新 美术史最新加入会员,免费发稿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