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一反风靡300余年的绮丽柔弱的文风,适应时代的需要。正如李翱在《韩吏部行状》中说的“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以公为法。”使晚唐的文坛面貌为一新。可是唐末,五代的军阀割据,战乱不已,也影响文化的发展。在北宋初年,昔日的浮艳之风重新抬头。到宋仁宗以后,政治、经济危机困扰着当政者,以欧阳修为首的有识之士兵纷纷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同时,为了改革的需要,他们继续高举古文运动的大旗,身体力行,鼓吹革新,涌现一批文学巨匠,苏氏三父子,苏门四学士和王安石等以及他们撰写了一批不朽的散文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宋代的书法艺术在继承唐代成熟了的楷书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在行书上,取得巨大的进步,形成苏、黄、米、蔡四家共同辉煌的局面。时人为了将这些潇洒学士的文章,留传于后世,纷纷刻碑,建亭保护,使碑碣艺术得到很大发展。由于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六位散文家都有出身于长江流域,为官游历也多在长江流域,留下惊世的华美文章,脱俗的书法艺术,精美的石刻作品。
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在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由京师外任到安徽滁州为太守时,撰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醉翁亭记》。亭是隐居在琅牙山的和尚智仙修建,以供游人休憩的地方。欧阳修经常率同僚游玩了琅邪山以后到亭中设宴饮“酿泉”之酒,因此自号“醉翁”,为亭命名《醉翁亭》。反映了他遭到贬官以后,寄情山水舒散 结、排遣愁怀的心理情感。同时也流露出欧阳修热爱当地百姓,平易近人,欣然愿意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操。
由于文章为世人所重,碑刻由欧阳修的小字换成苏轼的大字,醉翁亭也屡废屡兴,亭的结构愈来愈精巧,布局也愈来愈严谨,小径曲折深深,成为极富诗情画意的胜迹佳境。当地士人敬重欧阳修,将手稿于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刊石建碑立于亭中。若干年后,人们感到小字《醉翁亭记碑》的字画浅,不易保存久远。正好苏轼不满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措施,被贬到杭州任知府,元 六年(公元1091年)人们请他改写大字重新刻石立碑;明朝二年(公元1622年)南京太仆寺少卿冯建愚在醉翁亭内建宋宝斋,保护欧文苏书的碑刻。于琅邪山毗连的西半山下。欧阳修在庆历说年(公元1046年)辟地建亭,名为“乐丰”。他亲自撰写《乐丰亭记》,感慨滁州地区物阜年丰,人民安乐。苏轼也书《乐丰亭记碑》立于亭中。后人称宋碑文字之最著名者就是欧阳修撰写写的滁州二碑,宋碑书法声名卓著者也是苏轼的滁州二碑了。可惜二碑原石早已散失,现存的石碑传为明代重刻,一般书法家认为“刻甚拙劣”(见图碑(257))但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 却不这样认为,他在《松雪斋集》中说:“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裹铁也。”明代学者王世贞在〈龠州山人稿〉中说:“坡公(苏轼)所书《醉翁》、〈乐丰〉二亭记,擘窠书法出颜尚书(颜真卿)、徐吏部(徐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自是当家。”其实苏轼的书法,不仅师颜、徐,也学柳公权,李邕,上追晋宋书法家的风格,因此能自创新意,从〈醉翁〉、〈乐丰〉的碑文看,虽用笔丰腴,但跌宕有致,具有李北海俊逸灵秀之美。虽结体妍美流便,但也有徐浩的朴实厚重的感觉。其书法深处天真浪漫的情报趣。正因为如此,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称为“宋四家”。
宋代的碑刻艺术,大多数都有是文坛巨匠兼书法大家。欧阳修潜心研究周汉以来金石遗文,辑成〈集古录〉10卷传世,他也工书法、善行、楷。苏轼在〈东坡题跋〉中,称赞欧阳修的书法“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精勤敏妙,自成一家。”苏轼也是这样,不公诗文雄视百代,而且书法也名垂天下。在“宋四家”之外,被无产阶极革命导师列宁称赞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不仅文重当代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书法也见称于当时。在滁州以南约60多公里的含山县境内,有一褒禅山,相传唐代贞观年间的高僧慧褒禅师在山下建寺传佛,圆寂以后也安葬于此,因而得名。由于山色翠霭,四面入围,春秋气象,变化万千。尤其是当风雨欲来之时,起云峰上,甚是壮观,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在舒州通判任满,赴东京等待重新分配官职时,率好友和弟到含山县游览褒禅山。
他们点着火把深入到龙洞,罗汉洞里,特别欣赏洞壁怪石错落,钟乳石倒垂其间。王安石深有感触,写下了〈游褒禅山记〉,后人将原作刻石立碑于山下,成为一景。王安石在〈游记〉中议论人生的意义是勇于深入探讨,具有百折不回顽强意志的人,才能有所作为。半途而废是懦夫的表现。〈宋史本传〉称王安石有“矫时变俗之志”,为人刚直不阿,办事刚毅果断。在当时的官场上,虽有人重其才,却大多否定其为人。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几乎把王安石骂成一个不近人情的怪物。因此,王安石的书迹留下甚少,碑刻也极少见于后世。安徽含山县能有王安石书写的碑一方,的确是极不容易,极难得的。王安石的书法在北宋当时一直被人们称赞,如“宋四家”的黄庭坚虽然不是王安石的政治伙伴,但他却对王安石的书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萧散简远,如高人胜士。”人们常就“书如其人。”读其书法,使人感到他无意当一个书法家,却能以一位政治家的风度走进书坛。
江苏吴县灵岩山西南麓的藏书乡,有一所灵岩小学,学校虽小,操场上却有一座大大的石碑,高达8米,宽约1米。现在的灵岩小学在南宋时是蕲王庙,因韩世忠死后追封为蕲王的缘故。此碑为《韩蕲王碑》,也称《韩世忠碑》。因碑文计13900字,也叫《万字巨碑》,是我国石刻文字最多的石碑。南宋孝宗皇帝为了表示不忘忠良,不忘功臣,命赵雄撰文,周必大书丹,命良工镌刻而成。碑额占上半截约3米多。题字正书‘中兴佐命定国元帅之碑”。
字径40厘米,中有“御书之宝”的印玺和“选德殿书”四字,为孝宗皇帝亲书。此碑立于韩世忠葬后二十六年,即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可是,《万字巨碑》在风雨霜雪中挺立了百多年被飓风吹倒。碎为十多块。7年以后,灵岩寺主持僧妙真法师请人扶正,因碑太大,难复原貌,只好分成两段并成一排。再也高大不起来了。《韩蕲王碑》只是简称,全称是“宋故扬武翊运功臣太傅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咸安郡王食邑一万八千三百户实封七千二百户进封蕲王谥忠武神道碑”。碑文内容主要记叙南宋将领韩世忠力抗金军,拥立赵构建立南宋,官至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碑文作重介绍韩世宗反对宋高宗、秦桧为首的主和派,由于多次上疏主抗金,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被解除兵权。当岳飞遭迫害被捕入狱时,韩世忠敢于当面质问权倾天下的秦桧,迫使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搪塞。从此韩世忠自请解职,闭门谢客一直到去世。碑文叙述韩世忠的事迹先于《宋史》而且对他的评价也比较客观。肯定了他正直、无畏、不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颂扬了他勇敢、忠义,坚持抗金斗争的爱国精神。碑文是宋孝宗令赵雄撰写,必然带有宣扬“愚忠”的色彩,但是,碑文记叙的史料详实,尤其是公开地肯定了主战派的事迹,揭露了以秦桧(实际应该是宋高宗)为首的主和派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它的史学价值一直为人们所重视。碑文也为我们塑造了韩世宗在战场上勇冠三军,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在政治黑暗的南宋小朝迁里他是一位敢说敢干、不畏强权的忠贞之士。其文学意义也应该给予肯定。碑文书丹的是南宋书法家周必大,自号平园老叟。有宋一代的书法几乎被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的巨大成就所辉映,使得南宋的书法艺术一般鲜为人知周必大在洋洋洒洒的万字碑中,无一笔懈怠,无一字松散,通篇端庄整肃,首尾如一,可见其功力之深,毅力之坚。其书法艺术的风格,笔力遒劲,方正厚朴,深得唐人“正宗”楷书的笔意。
在南宋当时就有人给予肯定,《书法藻鉴》转引宋人王柏语称。他的书法“端重谨密,如为其人。”《万字巨碑》的规模宏大,刻工精良,石质坚硬,虽破碎十多块,至今毛笔的丰韵犹存,解放后,当地政府十分注意保存这份文化遗产,多次修整加固,成为现代中国人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