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即"印章"。据史料记载,汉代沿袭秦制,当时除玺、印名称外,开始有"印章"二字。印章就其作用看有信印、闲章之分。闲章是指斋馆印、收藏印、肖形印、吉语印等。如宋代就有人刻某某图书字样的印章,盖在自己所藏的图书上,以示所有。当人们普遍使用时,人们把一般印章叫"图书"了。现在我们把印章也称为"图章",这个名词就是由此来的。
玺
又作 ,即印章。战国时期不论官印、私印都不叫印,而称为"玺"或写作" "、" "," "字,就是现在的玺字。这个字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称"玺"。秦以后只有皇帝的印方可称"玺"。沿袭有秦制并略有放宽,如汉代皇帝有六玺①皇帝行玺,②皇帝之玺,③皇帝信玺,④天子行玺,⑤天子之玺,⑥天子信玺。诸侯王、皇后之印也可以称"玺"。
宝
即印信符玺。秦以后,帝、后之印称玺。至唐代因武后(武则天)厌恶玺字(玺与息灭的"息"字音通)将玺字改为"宝"字。当时天子有八宝:①神宝,②授命宝,③皇帝行宝,④皇帝之宝,⑤皇帝信宝,⑥天子行宝,⑦天子之宝,⑧天子信宝。唐中宗时复称玺。唐玄宗时复称宝。自宋、元、明、清各朝则"玺"、"宝"并用。如乾隆时有玉宝25方,其中一件称玺。此时亲王的印章也称宝。
印
即图章,印信。最早的有战国"上师之印"等。隋、唐时官、私印一般都称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提高中央专政地位,对印章也制定了一套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称玺。一般官吏和老百姓的印章,只能称"印"。在封建社会中历代王朝沿袭这一制度,如元代除沿袭旧制一般称"印"之外,又把印章称为"押"。有人在印章上刻花押(画一个符号,使别人难以摹仿)来代替姓名。其实押字印章起于唐,宋代也有,但不普及,元代盛行汉字参以蒙文、符号等形式多样。印就其质地来看,有金、银、铜、玉、石、瓦、木等之别;就其形制来看,有半通、方、长方、圆、椭圆等不同;就印面文字体格看,有缪篆、小篆等,十分繁复多样。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