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赵国小型“五陉”背“十二朱”三孔布(通长:55.2mm,重量:8.23g),惜残有修,孤品,美品罗振玉旧藏三孔布为先秦货币中的大名誉品,历来为泉家所重,每有新品出土或谱外品种面世,定会引起泉界和学者的关注。
有关三孔布的著录,最早见之于清代初尚龄《吉金所见录》一书。它的问世,使得当时的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藏泉家极为重视,分别对其国别、铸地、文字等多有考稽,并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于三孔布的铸造国别,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主要有赵铸、中山铸、秦铸三说;目前,根据其出土区域、地名、形制及历史文献等因素考证,泉界大多倾向于赵铸说。三孔布是由圆首圆肩圆足布发展演化而来,因其首部与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而得其名。
三孔布币值,分大小二等,采用“朱(铢)两制”纪重,大者一两,小者十二朱(铢)。据出土报道资料载:1983年,在山西朔县北旺庄露天煤矿工地八号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枚“宋子”小型三孔布,其背文“十二朱”,首端有数字“一”,当为炉次或范次;通长55毫米,重6.8克。
宋子:古邑名,战国时为赵地,在今河北赵县东北。从现存文献资料上看,这枚宋子三孔布,是目前唯一有准确考古出土记载的实物,其意义十分重大,弥足珍贵。另据《收藏》杂志总259期赵梓凯《雪堂旧藏“封氏”三孔布闻见录》一文载:“2011年初,有一批罗振玉旧藏历代古泉面世,持者为罗氏后人,内中有‘封氏’‘五陉’二品小型三孔布。……据罗氏后人所言:‘此皆先祖所藏,文革时曾被抄家,落实政策后发还。’……此“封氏”“五陉”三孔布,皆为方天仰《三孔布集》中原品,如今所见二品拓片,皆出于此。后再未见有新品发现,是故近百年来,此二品三孔布仍为孤品。”
是品“五陉·十二朱”小型三孔布(见图),经对照谱录,应是赵梓凯文中所述之一,当为罗振玉旧藏,方天仰《三孔布集》中原品,可谓传承有序。其通长55.2毫米,重8.23克。该品“五陉·十二朱”小型三孔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孤品,且出自名家旧藏,传承有序,对于研究和探讨三孔布的国别、铸期至关重要。其学术价值极高,对于佐证史料、研讨三孔布国别、铸期以及考究衡制演变和地理位置变迁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戎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