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曾被称作“爬格子的”,在格子纸上进行写作,就像画家在画布上进行创作那样。不过在电脑写作时代,越来越多的作家改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爬格子的”所剩无几,作家手稿越来越少。
手稿的价值在网上引发了藏友的热议。一位署名“侧卫”的藏友表示:物以稀为贵,是收藏界的金科玉律。作家手稿是一种稀缺资源,大多是孤本。即便是用圆珠笔写的,并用了复写纸,世上所存也绝不会超过三本,仍然弥足珍贵。作家的手稿极富个性,既有不同时代的不同纸张,还有不同时代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都有变化。有的作家用蝇头小楷体现了严谨的个性,有的作家写得龙飞凤舞,体现了豪放不羁、一挥而就的狂野。比如贾平凹的手稿,却是将横格稿纸竖起来用,用毛笔写,并且完全不受框格的束缚,让人啧啧称奇。作家的手稿,就其文化价值而言,尤其是那些被红笔涂抹得难以辨认的手稿,更折射出了此作写作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特征,更是收藏中难得的极品。事实上,手稿收藏作为文化收藏的重要一项,早就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刘半农、张元济、胡适、郁达夫等一大批文化名人的手稿在拍卖场频频以高价拍出,其中,以活跃于“五四”时期的民国文人手稿最受青睐,如鲁迅、胡适、梁启超、周作人等,他们的诗稿尺牍,乃至只字数语的便条,如今都已成了许多藏家和爱好者竞相追捧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