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近尾声的2012年中国艺术品秋拍,被人们称为“大幅跳水,遭遇寒冬”。排名居前的北京保利,秋拍成交23.1亿元,同比去年缩水53%;中国嘉德[微博]秋拍成交17.45亿元,同比去年缩水55%;香港苏富比[微博]秋拍成交16.73亿元,同比去年缩水48%。据介绍,2012年秋拍期间,全国共有272家拍卖公司举办了秋季拍卖会,上拍拍品数量总计28万件,其中仅11.6万件成交,成交率42%。
然而寒风瑟瑟的艺术品拍卖并非完全没有曙光,北京匡时[微博]秋拍巨献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以6709.2万元的高价全数成交,再次印证了古籍善本版块的逆势上扬,成为秋拍寒流中的一抹亮色。
史料收藏:拍卖结果振奋人心
虽然艺术品拍卖全面降温,但古籍善本版块一直表现优良,特别是名人手迹这一项,持续升温,已由小众收藏进入大众视野。匡时秋拍,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专场,经过藏家三个多小时的激烈竞价后,146个标的全数成交,共拍得6709.2万元,不少拍品均以高出估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成交。梁启超手稿《袁世凯之解剖》成交价为713万元摘得专场头魁;梁思成、林徽因的文定礼本以379.5万元成交成为本场亚军拍品;清代学术概论讲稿以368万元成交;梁启超关于创办《国风报》宣传立宪思想的信札以264.5万元成交;康有为谴责袁世凯作诗《不敢再来行》也拍得178.25万元的成绩。
北京匡时董事长董国强[微博]表示,梁氏重要档案的拍卖结果振奋人心,其意义已远远超越拍卖本身,证明名人信札手稿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获得了世人更多的关注,我们也希望通过对相关文化的推广,让大家对拍卖行业有一个新的认识。
鉴于史料收藏的升温,杭州西泠印社[微博]也将于月底拍卖一批文献档案,如《西南联大师生致容琬诗文册》以及1970年代台湾地区《关于维护钓鱼岛主权的声明》的10页纸本信札原稿。
文人收藏:小清新,大品位
美国著名市场评论人梅里克安说:“中国人对艺术市场的疯狂与对艺术的热爱毫无关系。换句话说,中国大部分艺术投资者,只是在盲目追随市场,而不知道如何真正去做艺术收藏以及艺术投资。”截至目前,中国2012秋拍仅有1件亿元拍品诞生,衡量市场热度的高价拍品数量急剧下滑,似乎印证了资本对市场的支撑明显减弱,市场回调已成定局。这是否也为我们释放出一种信号?艺术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在经过了过分强调其商品属性的阶段后,进入到更强调其文化属性的层次,它在反映人们对文化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强的同时,也展示了新的市场前景。
在艺术品拍卖遇冷的今天,让收藏回归“文人雅藏”的呼声越来越高。当收藏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一种投资工具时,收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义也在衰退。投资型收藏固然繁荣了艺术市场,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只有具有文化性的文人收藏成为主流,市场才能真正地进入良性循环。
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曾有一个别开生面的专场“旧时明月·一个文人的翰墨因缘”,令许多藏家记忆犹新。这是文化人董桥先生的首个藏品专场,很多藏品图片旁都有董桥历年所撰的精赏美文,图文并茂。董桥的藏品没有大件,尤其名人书画,尺幅都非常小,但却件件精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人的收藏方向不求豪华,但求品位,不喜繁复,只好隽永,明心见性。
草根收藏:不该忽视的力量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日本工薪族收藏家宫津大辅的新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住在东京的宫津大辅是一位上班族,薪水不多,但他凭借长久以来的省吃俭用,以及下班后打零工,竟在17年间用3000万日元购藏了300件艺术品,其中包括草间弥生、蔡国强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个讲究投资回报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购买艺术品的风潮中。尽管经济学家一再警告,艺术品投资风险巨大,但依然不能阻挡平民收藏的热情。
近日举行的“2012北京拍卖季”行业发展论坛上,收藏家赵庆伟谈到,由于媒体、拍卖行的造势宣传,造成一种比较吓人的感觉,好像普通人根本没法参与拍卖。赵庆伟曾经与翰海拍卖公司合作,先后于2010年秋拍和2011年春拍推出两场“赵庆伟藏油画插画手稿”,首场拍卖还大胆采用了无底价形式,结果大受欢迎,两场拍卖累计成交逾3500万元,成交率100%。其中既有3000元落槌的拍品,也有像《大闹天宫》原稿299万元成交的佳绩。
两场首次针对草根收藏群体的拍卖,拍卖额度完全超过预想。赵庆伟说,这是一个良性发展,说明草根一族对中小拍场的支持能力相当强。
在拍卖遇冷的当下,拍卖公司或许应该考虑为平民提供更多元化的购买选择,挖掘艺术中包含的人文价值,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平民“文人雅藏”的理想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