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云鬓、贴花黄,铜镜是古代爱美的女人必不可少的装备之一。如今,铜镜在女人的生活中早已如烟散去,却在收藏市场成了新宠。
厦门藏家蔡先生就收藏了40多面不同时代的铜镜。这些原本冷门的藏品,在20年间身价涨了十来倍。
干“私活”满足收藏爱好
让蔡先生最得意的是那些制作精美、体形也大的藏品。其中,最大的一面直径达40公分。
“铜镜制作得最好的有三个时期,战国、汉、唐。”对于不同时期的铜镜,蔡先生如数家珍:战国时的铜镜以弦钮为主,图案有明显的底纹、主纹之分;汉铜镜以圆钮为主,背面图案分区域;而唐代的铜镜,不仅提钮的造型多变,镜身的形状也出现了葵花形、菱花、桃形等多样性。
蔡先生对铜镜的爱好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的他,对青铜器很是关注,但那些动辄千元万元的铜鼎,他无力承担,而铜镜还属于冷门,关注度不高,价钱也相对便宜。
“小铜镜几十元,大点的也就几百元。”虽然价格不高,但那时他的月薪不过100多元。
还好,在单位做通讯维修的他,接了不少修电视机、录像机、电话交换机之类的私活,一单就有近百元的收入。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就修了6台。靠着这些私活收入,他得以不断满足自己的爱好。
旧藏价格翻了十来倍
几年前,铜镜也从冷门中走出,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关注,身价也逐年提升。蔡先生的旧藏也在不经意间涨了不少。
蔡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年,他出手了一些中等品相的铜镜,价格少则七八千元,多则两三万元。而这些铜镜不少当年只花了几百、几千元的价格。
精品的身价涨得就更多了。在近期的一次鉴宝中,他的两面分别出自战国、汉代的铜镜,现场专家估价有十来万元。
“铜镜最主要的还是看背面的图纹。”对于铜镜的收藏价值,蔡先生说,一面铜镜虽然实用的是镜面,但花工夫的却是镜背。题材的类型、制作的精美程度均决定了其价值大小。此外,铜镜的价值还与包浆、制作模具等因素相关。
如今因赝品多不敢添藏品
“现在不太敢买了,已经好几年没有新添铜镜藏品了。”虽然对铜镜情有独钟,但蔡先生坦言,这几年,铜镜不仅价格高了不少,碰到赝品的几率也多了起来,让他这样的老手也防不胜防。
他自己就碰到过几次。像铜镜上的锈迹,酸蚀、土埋,造假方法花样百出。有些锈迹细看,其实是浮在表面的,用指甲刮划就很容易脱落。还有一些锈迹,是用胶和颜料混合后涂抹上去的,而对这种造假方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打火机,一点就燃。
“现在主要是‘以藏养藏’。”蔡先生表示,收藏是自己一大爱好,既可修身养性,又可以藏会友。虽然铜镜不买了,但他又找到了新的领域,也是以铜材质为主的艺术品,比如铜香炉、铜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