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江南第一槌”的西泠印社拍卖,在拍卖行业里被称做最有文化底蕴的拍卖公司。在今年西泠秋拍北京预展现场,总经理陆镜清为我们讲述了西泠7年以来的一直坚持的文化追求和他对当前艺术市场的看法。同时西泠油雕部负责人马进也向我们介绍了今年秋拍西泠的几件重量级拍品和西泠在当代板块拍品梳理的文化线索。
周:周晓
陆:陆镜清
马:马进
周: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曾被媒体评为最有文化底蕴的拍卖公司。出于长期以来以关注文化为出发点的选择,西泠在征集作品等拍卖的各个工作环节上是否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
陆:我们当时被新闻媒体评为最有文化底蕴的拍卖公司和最具有社会责任的拍卖公司。拍卖公司是一个信誉行业,更多的人是相信拍卖公司,相信拍卖公司是因为相信它的专业性。一个拍卖公司从它的高度当中应该具有社会责任,当拍卖公司具有社会责任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相关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尽心的把它做好。这体现在对征集书画的真伪把关,对作品艺术价值和它本身文化内涵、历史价值的选择的准确性,还有就是从文化底蕴的这个角度去选择一些能够代表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跟艺术的一些拍品。当然不止一次有人跟我谈,希望西泠能上他的拍品,他可以保证成交,这些我们基本都是拒绝的。
长期以来,我们在拍品质量的征集上都有很高的标准,因为我们要对市场和藏家负责,推出的应该是有艺术价值的、有分量的作品,而不是单从商业行为的角度来看。所以这七年来,从成立到现在我们一直坚持着这种责任心,坚持“真乃居先,诚为业本”,这是我们的八个字。这八个字一直引导着我们这七年的发展,真诚的对待客人,真诚的对我们的艺术品进行严格的把关。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对新艺术门类的不断开拓,这也是从新艺术门类本身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商业的角度。到今年的秋拍为止我们已经做了十个全国艺术创意的专场,这十个专场就是十个门类,就是我们在探讨当中、在挖掘当中做出来的,而通过我们的挖掘对这个门类的艺术跟文化具有极其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说上半年庭园艺术石雕转场,中国首届漫画专场,中国首届雕塑专场,还有砚台专场。通过这种不断的挖掘来丰富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广泛性,使它开拓人们对艺术品的一种视野。
周:作为南方拍卖公司,西泠2009年第一次来北京做巡展,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陆:我认为这是在艺术品方面南北文化的一种交流,而这种交流对健康有序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积极的。从广义上说,我们所拍的是我们民族留下的一些艺术品,但是从地方上讲肯定有差异。譬如说我们可能侧重一点文人的东西,或者我们地区的海派等等;而北方宫廷的东西则多一点,这都是差异性。而南方的文化有它极其深远的、渊源的底蕴。所以通过我们在这的展览产生了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或者互补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从北方的买家或者北方的参观者中可以了解到他们对艺术品的希望和看法,所以说我认为这不完全是商业性的,更多的是从交流当中得到了自身的提高。
周:您觉得从目前看当代艺术在拍卖市场中是一个怎样的趋势?
陆:当代艺术我们一直在做。当代艺术虽然基础相对差一点,因为它是外来的,不像国画有几千年的文化基底。但是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随着当代艺术市场的不断成熟和藏家对当代艺术逐渐认知,最后沉淀下来的一定是人们能够接受的好艺术。
当代艺术最初出来的时候是什么都有,鱼龙混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认为当代艺术向着更具艺术,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至于说当代艺术现在一定要怎么样,涨到多少多少,这是一个市场情况,任何的艺术品的价格高低都是一种市场行为,而这种市场行为驱使了别人对某一些东西的认识逐渐清晰化了,原先是价格很低,后来有一些作品的价格逐渐上去了,就表明了这个时代、这个市场对它的认可。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能促使艺术的发展,艺术反过来为市场提供了很优秀的一些生命的东西,所以我感到当代艺术这一块只要它是作为一个艺术的门类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周:秋拍已进行过半,从整体的成交数据来看,您觉得当代艺术的表现如何?
陆:我认为当代艺术有些拍得很好,但是满意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如果是从三、五年前来看我认为现在很满意,如果是从上半年或者之前比较好的某一个年来比可能现在稍微差一点。我认为市场的起伏都是很正常的,有人说现在的市场在走下坡路。我不认为是这样,沉下去的东西是为更好的发展,也是引发别人对当代艺术的思考。我们发展到现在艺术品市场多少次的起伏,而回过头来看以前的发展都是暂时的一些波动。比如说今年的秋拍可能不如春拍,但是这其中也有机遇,就是给藏家提供很多可买的机会。
马:油画这个版块,目前来看老一辈的油画作品,包括写实油画,还是比较稳定的。只要有好的作品出来一定会有好的效果。当代艺术这个范畴里我感觉现在还是在整理,会出现新的标准,重新排位,这这需要一个过程。等到大家的思路全部理清楚了,方向定下来之后我觉得油画一定会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当然了,在这个板块里面可能名单会发生一些变化,但当然无论是从美术史上还是市场当中,已经确定位置的这些艺术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他们早就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成名,而且代表了一个时代,从中国的油画艺术开始发生,从思潮上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就是这一波的领军人物了,所以我们不能用单纯的用所谓的好与坏,或者说简单与复杂,去看待他们的作品。
周:在今年西泠春拍上叶永青的《逃逸的困惑》667万元创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这次秋拍的油画有没有几件您觉得是亮点的拍品?
马:比如这张刘野的《百老汇往事》,从尺寸上来说是刘野迄今为止拍卖市场上露面过的最大的画之一了,而且参加过他在瑞士伯尔尼美术馆最重要的一次个展,图录上对于这幅画的介绍有大篇幅的文字,艺术家本人肯定是很看重这幅作品的。郭润文那张《玩偶》也是艺术家非常重要的一件作品,参加了无数的展览。还有陈逸飞的早期作品《弹奏吉他的女子》和艾轩的《荒原往事》,《荒原往事》是在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二届油画展上都展出过的重要作品。
周:西泠长期以来在当代板块上的作品征集是否有内在的一条线索?
马:我们梳理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从林风眠作为一个起源讲中西合璧,然后包括吴大羽、关良、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啊,一直梳理下来,梳理到当代当中的代表就是周春芽(微博)、刘炜。这其中有两个标准。一个就是绘画的自由度非常高。还有一个,他们最根本的东西还是有最为东方的这种精神美学在作品里,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我觉得一个精神上的自由度加上这种媒介可以完全作为一种在国际平台上交流的东西,因为它摒弃了一些,比如说书画的一些作为国际市场当中的局限性,而从它的形式上是现代的,但是精神上又是中国的,我觉得这是当下以及未来需要的一些东西。
周:现在炙手可热的这些当代艺术家,像张晓刚(微博)、曾梵志他们的作品价格在当代艺术的范围内看已经很高了,但是跟书画的动辄过亿还相差很远。您觉得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今后有没有可能到达书画这样的高度?
陆:到底会不会到了书画的高度很难说,因为这是未来的事情。国画它有几千年的积累,从我们这个民族开始就建立了大家对它的认识,认识就是对它的认可,而市场就是一个认可关系。齐白石为什么价格那么高?我们的小学课本里都有他的作品,能不能说赵琗艇比他的艺术就差呢?不能说,能不能说任伯年或者吴昌硕比他差呢?那也不能。当年齐白石说的愿意做吴昌硕的看门人,他对吴昌硕的艺术崇拜到这个程度,那能不能说吴昌硕的艺术比他差呢?吴昌硕的作品现在只有他的作品的五分之一的价格,是不是吴昌硕的艺术就没有他那么高呢?其实艺术很大程度上很难比,每一个大师有自己的风格跟艺术的高峰。像黄宾虹和齐白石,我认为黄宾虹的山水画笔墨境界极高,但它的价格远远不如齐白石。所以价格的形成是因为供求关系的存在。黄宾虹在中国五百强当中的老总你去问问不一定全都知道,但是齐白石是人人都知道,这表明他的普遍性、他的认知程度。
周:现在从拍卖市场来看藏家的趣味主要集中在书画板块,在对油画的关注似乎更多的体现在写实作品上。如果今后出现一批新藏家,而他们又呈现出一种与现在藏家不同的趣味,有没有可能他们的趣味倾向会在市场里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
陆:那完全可能,中国的审美观、这个民族的审美观是在不断的发展当中,为什么在民国时期很多大画家现在成为小家?比如说我说的吴昌硕、任伯年老师,他在民国的时候海派当中是地位很高的,现在却不如从前。审美观在不断的变化,而在这种变化当中大家的审美观会形成一种共识,这是一个阶段性。
马:我觉得从藏家对艺术品的这种判断和喜好上的界限是越来越模糊的。就目前来看其实只要是好的艺术,甚至于发展到今后其实根本不需要去界定它是传统、写实还是当代的,好的艺术品我觉得都会归纳在一起。像三五年前玩当代的人不接受传统的,传统的人不接受当代的,但是现在这个圈子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在融合,很多买传统的国画的一些藏家现在都在买油画,买油画的人现在甚至于都去买古籍,买古琴、买杂项、买古代书画。
周: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南方重要的美术院校,国美长久的学院文化会对当地的艺术市场有一些影响吗?
马:我们到现在为止已经做了三场中国美院专题了,中国美院从美术市场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美术学院,老一辈的那些大家基本上都跟国美有关系。就目前来说国美油画这一块的艺术家、老师参与市场参与得比较少,所以我们也是整体的把他们的作品面向市场。一方面我们是希望能够互动起来,让艺术家更多的去了解市场,市场中的人来更多的去看到中国美院这些老师的画。还有一方面能够带动企业,浙江,我们本土的更多的一些买家、藏家。因为他们可能很多人都会习惯性的从身边熟悉的开始,然后逐渐的开始广泛的去认识,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效果非常好,每次美院的成交率其实一届比一届高。而国美真正最前卫的那些其实还是走在全国前面的,比如影像这一块,但是要把它转变成市场这一部分可能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