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由炎黄艺术中心主办的“70年代出生的水墨画家联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炎黄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得到了《现代艺术》、《时代国画》、《艺术状态》、《艺术丛林》等专业媒体的支持,同时引起了艺术评论、收藏等社会各界及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墨实验到90年代中期摆脱“85’新潮美术”的泛观念化倾向,水墨艺术已不再局限于形式技法的尝试,在重视当下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力求将水墨表现方式与时代审美要求结合起来,因此出现了一些代表时代水准的画家和作品。
70年代出生的水墨画家联展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策划举办的。参展画家都出生在70年代,对于传统和生活,他们没有太多的重负,他们生活在一种开放和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接受了比较系统、完整和良好的教育,在形成比较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对于社会、生活、艺术的独立思考,充满了对社会文艺思潮的关注,并有很好的机遇接触大量古今中外最优秀的作品。85新潮以来的各种美术思潮在变迁中得与失,都给他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因此,他们更容易在各种对照和比较中确立自身的艺术定们,利用各种文化形态中的积极因素,建构起创作的审美取向。他们尊重和忠实自己的艺术感觉,作品大都真实地反映了画家个人彼时彼此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变化中极为复杂的时代精神现象。
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不可能以单一的形态来展示,它应该是一种多元的生命感受世界方式的共生状态。70年代出生的水墨画家的出列,将为当代艺术增添新景致。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画家们的创作带有模仿西文艺术的无奈,那么,这些年轻画家则更注重发扬本土文化,其表现就是人文精神与理性判断相交融,传统精神与现代形式相结合,固守艺术的终极理想,拓展话语空间,让艺术走出书斋和画室,走现更广阔的社会。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参与推进当代水墨艺术的发展,以自己的作品和特立独行的精神发出声音。他们强调个性的同时也强调交流,行为方式和运作机制更加灵活,深厚的积淀和陶冶是在操作过程中完成的。在回归传统、远离时尚的基础上,进入艺术创造的核心——自由的审美理想。他们既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流派,也不是一个有统一理论主张、创造纳领、创作模式的群体。从表现手法到审美取向,都显现出探索与多元的特征。这些画家生活在一个崇尚个性但又不断变革的时代,他们的价值取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紧密对应于时代,画面简约现代;另一种是承继传统,在传统中寻求人文翔,与时世保持相应的距离和远离的姿态;第三种是在传统精神和现代形式之间寻找有效切入,保持中庸推进的方式。三种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力图富于画面新异和个性色彩。追求个性,努力伸展心灵感应的触角,自学地把自己的创作与前人的创作区别开来,并参与到时代文化的建设中去。而反中心,反崇高的语言方式,蕴涵着更加平民化和个人化的美学风格。
总休上讲,70年代出生的水墨画家对繁杂的精神空间和人们生存的现实环境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和思考。更加强调形式变革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突破,画面精致化了,雅化了,为当代水墨的发展提供了充满无限微型机的更多的新的可能性。随着多元文化的全面介入,当代水墨在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中逐渐呈现出一种向个人心灵回归、向生活现场回归的趋势。他们在自我反省和观照自然与现实中猁了全面的和清醒的认识。从表现技巧上看,他们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强化画家主体的介入,强化艺术与心灵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审美情趣上看,他们一开始就自觉地逃离了有关泛理论的争论,主动回避一些既成的审美规范,以便最大限度地强化个性力量。尽管在整体上是处于一种比较零散的格局中,其审美特征也是多元的,多数画家都是从各自的角度,自觉地向人的精神层面、向当下的现实层面回归,回归到深层的思考与追问。
70年代出生的水墨画家联展在多种语言组合和创作理念的确立中,在而对宏观和微观等诸多问题时,不断寻找新的思想依托和表现形式——这既是艺术演进的一种体现,也是他们在前进道路上留下的足迹。我们不妨看作是他们回应当代重大艺术课题的一次集体展示。
主办单位:炎黄艺术中心
协办单位:《现代艺术》、《时代国画》、《艺术状态》、《艺术丛林》、《十方艺术》、《当代学院艺术》、《美术天地》
策展人:徐光聚
学术主持:傅旭明 丘挺
展览时间:2003年12月6-12日(6日下午3:00开幕)
展览地点:北京亚运村慧忠路9号炎黄艺术馆(一层)炎黄艺术中心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