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展览评论

第三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张克端专访(作者:晏旭/院爱刚)

  2008国庆节钱塘江畔,第三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隆重举办,这是此项展览相隔数年之后,与艺术界的重逢,作为国内最早的户外雕塑创作展,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凝聚着艺术界许多人大量的心血,也获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和期望。而对于这项展览最具发言权的组织者,艺术国际记者组织了对中国美院雕塑系副主任:张克端老师的专访,希望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展览的组织策划过程。

  时间:9月30日下午5:30

  地点:杭州钱江新城第三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组委会办公室

  采访人物:张克端老师(组委会:龙翔老师、翟庆喜老师、单增老师在坐)

  记者:张老师这几届西湖雕塑邀请展都参与了吗?

  张克端老师 :前两届都参加了,这一届由我们系具体来操持,整个过程比上一次深入一些。

  雕塑在近几年当代艺术市场发展中,雕塑收藏不是很好,您怎么看待雕塑的发展在这几年的变化?

  我觉得雕塑的功用各式各样,大家不好意思谈的就是艺术家做活,做活也是一个社会需求,不管这个活是因为政府的需求或者是别的,这也是一种需求,包括好比以前我们说纪念碑或者其他的,其实也是一种需求,要不然就没有这样一种关系了。

  当然像国外博物馆、私人收藏,作为一种文化也好或者作为欣赏也好都是一种需求,我们国家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艺术家被个人收藏作为一种文化、趣味也好刚开始。作为国家来说过去更多把艺术当为工具,没有当为文化,我觉得是这样的。

  现在因为市场出来了之后,我们似乎区别于政府的这样一种方式,增加了另外一种方式,收藏也有不同的类型。非常商业性的也有,一些文化性的收藏也有,这对雕塑家来说可能多了一些机会和可能。

  另外,我们抛开收藏或者功用之外,我觉得艺术家不管是现在或者以前,也倒没有完全为功用在做,有很多艺术家并不是在为了这样做。

  其实有很多艺术家的动机倒不是为了功用,只是最后成为了功用,我觉得是这样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类来区分,这样我觉得就说得很粗糙了,其实定件也有非常好的,也有一个时期的文化,方式就是这样,能够留存下来的依然是好作品,我们不能简单地像站队这样谈问题。

  记者:从这次的参与组织过程中,你的感受是怎样的?难点在哪?

  张克端老师:上次操持我们和政府打交道的范围没有现在这么宽,平台和环境比较小,以前政府的部分、出钱单位的部分限于一个局,现在从杭州市市委书记直接过目,包括很多过程都是他批示,这个里头我们和部门打交道要更多一些,这里头有好的一方面,支持的力度很大。另一方面,和他们磨合的东西要艰难一些,毕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比如说环境的布置、其他操作的一步,也不是说他们对这个主题有多大的干预,那么细致的过问倒不是。艺术家没有感觉,作为一个组织者,我们这个过程的艰辛,有一些经历的人才有体验。

  记者:整个策划时间是多长?

  :我们从三月份发出邀请,整个策划时间为一年,它有一个立项,我们先做一个文本要做什么、什么效果,人家是不是接受你这样一个项目,有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立项了之后,出钱单位落实在什么地方,应该说这次的立项,我觉得基本上延续了我们初期想象的一个东西,和城市的关系,只不过这个城市不是杭州老城区,是杭州向外扩张或者是向外延伸的过程,也有这样的代表性,因为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老城市都在向外扩,既是一个新城又带着一个老城表面或者深刻的印象。

  杭州我们强调品质之城,是不是和我们过去杭州的这样一些东西有联系。

  记者:组织这样一项大型的活动需要一个团队,会不会有专门的机构操持这件事情?延续性地办这件事情?

  张克端老师:我们基本上都是学校的老师,专门做这些东西。我们和政府机关打交道,被纳入他们行政操作的过程,其实我们也挺不习惯,和学校的风格不同,只是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经验和能力。假如,我们艺术家关在工作室做事,和社会、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我们必须放下习惯和别人打交道,这个打交道的方式就是这样的。

  我们必须要打交道,我们必须要接触,这个我觉得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态度,我觉得艺术家也是,不能说你是被别人怎么样,我们要有主动性,也是我们积极地要办这个活动的意义。

  另外,我觉得大家都经历一些东西有好处,这对我们老师都是一些锻炼,可能我们不熟悉一些事情的时候,觉得一些事情很困难,假如经历过、操持过一些东西,第一次不熟,第二次可能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各个方面都非常清楚,包括这次最难和他们合同文本的东西,都是我们一字一句去看,对方是一个律师,我们过程中都会感觉到他们的思维未必比我们严谨,我们不谈专业性而言,我们很自信,我们觉得完全可以面对。

  艺术家要有经纪人、画廊,都不是和别人发生关系吗?你也要谈到涉及很多关系,都是很重要的。
  记者:在其他的国家或者城市做类似的雕塑营、雕塑创作展都会有团队,杭州会不会率先走先一步有这样一个契机?

  张克端老师:其实也是一个经验积累,每次办的话我们都会提出一些问题。

  第一届的时候有前提,艺术家、雕塑家在国内的一些展示活动机会不是很多,一个是主题性,另外一个公共性,还有具体的运作,我们用经济上的付出会得到什么样的艺术。

  另外和市政府、市民的关系,这就是当时考虑要做这样的活动。

  因为这个前提慢慢雕塑家的可能性更多了,主题展也有一些地方在做,规模有时候不是很大,我们也会反省,我们今后要做成什么样的。

  这次我们也在摸索,我们怎么使得这样一个展览效应变得更大,包括翟老师组织了访谈,艺术家从展览作品一直到个人的思想、创作,整理,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延续下去。

  接下去,我们也有大概的一些感觉,我们在主题性、怎么样操作一系列的东西会有一些调整,使得画册的处理、研讨会的方式,可能以后会有改变。

  它好象是一个重复,这样的话我们希望给一些东西不断带来新的、有意思的环境,虽然我们是公共艺术方式。

  (龙翔老师补充到:这个团队这几年下来基本形成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学院签订了院、地方共建的战略协议。

  凡是涉及到杭州城市形象工程的建设,美院就会把团队算在里面,假如说现在杭州市的中山中路的老城改造,改造事项交给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杭州市的北马湖新城开发区,将来是杭州的创业园区,整个的规划到将来的单体建筑以及公共景观全部交给美院搜集。现在杭州市政府已经发现了,因为以前我们学校还是属于文化部,从04年开始变成省部共建,省里面发现这个资源很好用,我们这个雕塑展由于这样,我们做策划、项目申报,最后他们到美院来具体操作,有了这个战略协议作为基础。

  相对来讲这个团队应该是比较稳定的,因为一、二、三届全部是美院来具体操持。)

  记者:您谈了很多经验逐渐的建立,产生出新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会需要调整很多吗?

  张克端老师:其实我觉得我们做的事,开始肯定有一些初衷,然后做完了之后呈现出来一个东西有一个效果,我们可能会对我们整个初衷效果有一个反省。然后肯定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做一件事的想法,包括艺术家也好精力也不像以前,假如作为公共艺术意义何在。

  我们这样的展览,我想它不是一个确定,是一个变化,不断注入新的东西。

  记者:其实在中国做很多这样的展览,当代艺术中间成立发展都是挺艰难的,这样做起来都是挺不容易的。

  张克端老师 :受众或者组织出钱单位的政策,也会有一些承受能力,或者对你东西的预期,假如从开始对结果并不是很了解的时候,经过一届、两届就能了解这个事是怎么回事。

  除了展览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些补充的东西,使我们艺术家的想法、艺术的思考和一些公众的想法,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宣传,我们艺术家很多深度,使得我们架起艺术和受众的关系,我觉得不论是我们主题性展览、个人的展览,公共的艺术也好,其实我们这个环节是最重要的。我们借助公共艺术的方式,使得我们那些比较优秀的作品和大众形成交流,同时我们也听大众的声音,我们不是说简单地灌输,因为他们在接受艺术思考的同时,他们可能也有他们的反映,我觉得这是要特别了解的,我觉得这样会营造出来非常健康的环境。

  我们也不能想象艺术高高在上,受众完全是被动的,我们依然要虚心地感受公众。

  我觉得不管是公共艺术的方式,双年展或者其他的大展也好,中间的环节应该好好做。

  艺术家、观众面对一个实在的东西都是这样,我们能够接受一些东西,那是从何而来,就是我们能够面对作品开始比较实在的一些东西。

  这个东西也是他看得多,接触的东西多,使得我们有这样的能力去揭示,包括我们专业的艺术家也是这样,你接受一个生疏的东西是靠知识背景,我们对以前艺术的理解,我们去勾画、理解的方式,只是我们受这方面的教育多一些,更容易的接受一些,以前也是说你能让巴黎人吃惊也是不容易的事,那说明什么呢?说明他见得太多了。

  龙翔老师补充到:其实我们自己内心清楚,我们的终极目的就是“雕塑城市”而不是雕塑公园,其他城市在建立雕塑公园,我们通过不同时段的雕塑展,最后推广到城市以后,整个城市就是一个雕塑城市。所以我们这次的研讨会主题“雕塑城市、雕塑生活”不是搞雕塑公园。

  其他城市说要划一块地建一个雕塑公园,我们完全是开放式的,一届一届延续下去杭州市就变成雕塑城市,当今国内所有的艺术家、当今国外知名艺术家的作品都在杭州这个城市收藏,而且是开放式的收藏。

  这就是我们最后的目的。

来源:网络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5/2019-09-17/38473.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展览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