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执掌着中国当代艺术?
如果没有策展人,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也许会自生自灭,以及无法完成作品与市场的对接,策展是炫技的平台,也是传播的载体。优秀策展人有能力挖掘明星艺术家、调配各项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扮演着艺术家的伯乐、保姆、妈妈桑、导师、媒介等角色。
中国没有民间机构的艺术基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策展人,在更多时候,策展人都由一个“兼职”的身份存在。但这并不妨碍策展人的群体性崛起,他们了解艺术界,并且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无可替代地成为艺术家们聚拢的对象。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有一个“血头”的形象叫李光头,他的周围聚拢了意欲卖血的人。
我们不期望中国策展人以这种形象出现,恰恰相反,优秀的策展人是当代艺术的造血者和发动机,他们是艺术家的代言人,为艺术家们提供最好的庇护所。
高名潞、票宪庭、张颂仁、侯瀚如、范迪安、顾振清、朱其、张宝全、冯博一以及张尕,以不同的策展风格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策展的整体面貌。
他们策展中国
文/胡赳赳 孙琳琳
2005年年底,中国当代艺术进入高热期,对独立策展人来说,这预示着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金钱、权利、艺术,统统归到帐下。策展人中心制有效地把艺术圈各种散漫资源整合起来。然而,这也是一个未成熟的年代,策展人不得不面对来自体制和商业的双重困扰。
“三头六臂”策展人
今年9月,顾振清带着3名中国艺术家和他们制作的巨大装置参加利物浦双年展。“这是一次异地作战。”顾振清回忆道。小到电话充值,大到与当地政府沟通都需要面对完全陌生的语境。而聘请义工、搬运、安装……每一项琐碎的工作都必须自己动手解决。“在国内1天能办成的事,这里3天才能办成。”
短短1年间,这样的语境切换,顾振清经历了8次。首次展示了中国策展人进军国际、大面积策展的野心和能量。“主场建设就是语境建设,就算外国人也得跟着我们的语境走,因为我们带来的都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成就。”顾振清自信地说。
在通向一流国家的路途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严重逆差。“以前我们做展览都是被动的,老外最多选一个中国策展人协助工作。”顾振清说,这样的形势之下,展览更像是中国艺术家参加的一场选秀比赛,它是外国人眼光的产物,他们只觉得“中国有趣”。顾振清最自豪的是,他至少在做主动的文化输出。
尽管如此,不管什么展览,只有按照国际标准的策展制度进行操作,才谈得上具备文化含量和地域影响力。也只有与国际接轨,才便于从学术角度表达中国当代艺术对自身未来的预见。
顾振清有一个七人工作团队。尽管如此,在11月11日的《二踢脚》中国当代艺术展之前,他仍驻守北京,跟参展艺术家通宵开会,一个个讨论参展方案;此外,投资方、工程方、设计师也都亲自一一谈判下来,否则就不能放心。
中国策展人大多满负荷工作。他们既要是高效的管理者,也要是文化的表达者。如何说服社会资源,并真的让他们得到回报;如何与团队共事,操办展览;如何确立主题,选择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必须左右脑并用。
每一个独立策展人都明白,工程运输、包装、保险……不管哪一项具体事务产生盲点,最后的受害者都是自己。越是独立就越需事必躬亲、越是出名就越要“三头六臂”。
“现在助手只能帮到我一半。”11月1日惠州当代雕塑艺术展开展之前,顾振清熬了三天三夜校对画册,“工作必须完美,可我的助手都是年轻人,他们意志力没我那么强。”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