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市场萧条的今天,收藏家大多采取退守的态度,出手谨慎。其实,对收藏家而言正确的做法恰恰相反,应该以攻为守,至少在观念上应该有一番革命,至少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什么这么说?请看今天的当代艺术,早已摆脱昔日的窠臼,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试图走出美术馆的“白房子”。比如本刊的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专题报道,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与海内外艺术家与策展人一起,在有“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朝阳新村举行公共艺术活动;本刊人物版报道的当代艺术家赵半狄,近两年推出“熊猫时装发布会”,把当代艺术引入了时尚领域。他们的尝试在社会层面和艺术效应上完全不同,但都在作艺术跨界的努力,试图让艺术在美术馆的“白房子”之外走进人们的生活。
而在对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馆长的专访里,我们可以看到摄影在世博会上如何被从机器类展品逐渐被看作艺术品。而艺术本身作为世博会贯穿始终的主线,却在日益融入展览的理念、设计、组织与呈现的诸多环节的同时,逐渐隐身。世博会本身越来越像艺术品,而世博会所关心的,却是人们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当代艺术这一百多年来飞速发展的缩影:当代艺术也必须对那些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比如明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化”,作出自己的回应。
反观收藏界的反应,今年春拍大势所迫的背景下,香港苏富比推出3件观念艺术的装置,就被主管看作是大胆的挑战,因为她一直感受到的,是藏家对新的媒体与样式的排斥。上一轮当代艺术热的焦点为什么始终集中在架上绘画上,这也许是深层的原因。不过,收藏家要知道,艺术收藏尤其是当代艺术收藏,不是怀旧的温柔乡,而是比试前瞻性眼光的竞技场。成功的当代艺术收藏,考的是对未来5到10年流行风尚的准确预测。艺术市场萧条,使许多艺术家沉下心来潜心于艺术实验,对收藏家的眼光、趣味、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挑战。为此,我觉得为了收藏家的明天,有必要向他们大声疾呼:艺术收藏也要与时俱进!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