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传统书画的市场表现让人眼前一亮,高价成交频频出现。同时,传统书画市场的良好表现似乎是一针强心剂,使得低迷已久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出现了复苏迹象。
在日前结束的第五届“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此前动辄千万元的成交价少了,很多画廊没有像以往那般追逐市场上的热点,而是推出了许多独具个性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执行总监、策展人董梦阳曾表示,根据画廊的反馈结果来看,有90%以上的画廊都有成交。对此,参与本次艺博会的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总裁、艺术总监郑林坦言,由于画廊和藏家都在趋向理性,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在逐步回暖。
记者:作为艺术机构经营者,您在选择参展艺术家上,有怎样的价值评判标准?
郑林:与我们合作的很多艺术家,无论是架上绘画艺术家,还是做装置、影像以及雕塑的艺术家,我们希望都是最好的艺术家。
记者:对于“最好的艺术家”,您有怎样的要求?
郑林:我认为,艺术家的学术追求和学术定位,以及诸如艺术家的素质、艺术前景、合作关系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对于艺术机构的经营者来说,肯定要有评判艺术家的标准,否则任何艺术家都可以随意进出画廊或者艺术机构,就失去了价值评判的必要性。目前,一些艺术机构存在误区,如果一位优秀艺术家作品的市场良好,便将其做得华丽。其实恰恰相反,艺术机构需要有学术积淀作为支撑,例如目前李晖的装置作品市场反响很好,其实有利有弊,市场好的同时公众会认为他的作品商业性强一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强化其学术性,撇开商业的痕迹,在学术上给予背景支撑,艺术家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记者:在实际经营与运作中,您如何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关系?
郑林:艺术与商业必然会产生矛盾,这是每位艺术家都将面临的。我认为,优秀的艺术展览、项目或者作品,最终将会产生商业利益。好的展览,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商业的效果,否则,必然导致在学术价值上大打折扣。
记者:对于艺术机构来说,是否应该抱有长远的市场营销眼光?
郑林:是的,未来的艺术市场,是为真正有学术地位、学术影响力的艺术家建立的。从本质上讲,商业性是根据艺术家作品的内在价值建立的,没有学术价值,其商业性也会逐渐消失。
记者:目前,您认为国内与国外的藏家,哪一方的交易份额更大?
郑林:国内藏家所占的比例较大,国外市场例如欧美,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目前相对较少。
记者:今年被很多人称为“后金融风暴”的一年,您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将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
郑林:高端艺术品市场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密切相关,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促进文化消费品市场的繁荣。相比国外,金融风暴对于中国经济环境的影响要小一些,近期,从各方反馈的消息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开始逐步回暖。
记者: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曾经参加过很多艺术博览会,今年也参与到“艺术北京”之中,您如何看待艺术博览会的现状?
郑林:以今年的“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为例,与去年相比,今年参展的画廊数量不多,但是更注重其质量与水准,另外收藏家的购买力提高,交易量也有所增加。
记者:您对“艺术品越俗越好卖”的说法有何看法?
郑林:持有这种理念的应该是少数收藏者。能够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受众广、市场好,但销售得好不代表艺术标准高,也不代表其具有高端的商业价值。我认为,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是小众的,审美标准也相对高,它的走向将具有国际性与开放性。最初,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也是从“雅俗共赏”逐步走过来的,但目前在选择艺术家方面,我们实行“减法”原则,求质不求量。
记者:您对目前艺术品收藏机构的市场运作有哪些建议?
郑林:目前,国内文化消费品市场繁荣,收藏机构越来越多,包括银行、企业、政府机构等,都建立起文化艺术品收藏基金,评论家与策展人对于艺术品也有独到的价值评判与定位,希望他们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但是,许多收藏机构都没有优秀的收藏顾问,只关注表面的市场繁荣,对于一些个体收藏家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我希望,收藏家能用今天的学术价值取得明天的商业价值,只有当下真正有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定位、未来能够写入国际美术史的艺术家,将来的商业价值才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