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硝烟散去的北京奥运媒体大战中,我们管中窥豹,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今新闻摄影的三大新趋势——更快、更高、更强。
更快
当今新闻摄影的竞争,首先表现在一个“快”字:采访快,编辑快,传播快。一支训练有素的摄影记者、编辑队伍,加上高新技术的支撑,新闻图片已经完全可以做到“现场直播”、“滚动播出”。
在北京奥运会上,重大新闻时间节点的图片首发竞争都是以秒定胜负。以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的播发为例,速度最快的新华社在20:00:01现场编签,发出第一张带有倒计时2秒的开幕式场景照片,这时照片上的场景仅仅逝去3秒钟。
据了解,在本届奥运会期间,新闻网站已经成长为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的主要客户群之一。这些新闻网站充分利用大通讯社新闻摄影的“快”,频繁刷新新闻图片,依靠实时、滚动播出现场图片,获得了大批期望“先睹为快”的网友的青睐,进而获得了可观的点击量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许多新生代读者获取新闻信息基本依靠新闻网站、手机报等,与传统报纸渐行渐远,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网络、手机报及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纸质媒体正处在一个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关头。
报纸的周期性出版,既是劣势,又是优势。调查显示,45岁以上人群更喜欢纸质媒体的阅读。对这部分习惯从报纸获取“可靠”信息的受众来说,报纸必须满足读者对重大新闻的阅读期望。正因为如此,报纸必须给图片报道“提速”,只有这样,才能相对摆脱截稿时间的束缚,即使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在截稿时限,版面上照样能有鲜活的新闻图片;报社的新闻摄影必须向“现场直播”、“滚动播出”的模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掌握新闻流向,同时在报纸出版前有充分的图片选择余地。
当然,传统报纸的根本出路在于丰富传播方式,完全介入网站、手机报、博客等新媒体的竞争,利用自身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先行占领新时代传播的制高点。例如,著名的纽约时报近年的发行量从100多万份急剧下降到50万份,但是凭借拥有250万读者的网站,依旧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
更高
当代新闻摄影的另一大趋势就是报道的立足点“更高”。
传统新闻摄影常常囿于一人一事一物的描写。由于很多摄影记者成长于“扫街”,不重视对“大事大势”的分析判断,于是这种一人一事一物的切入点常常沦为一个一个的“兴趣点”,异化为一片片生活的“花絮”,或者落入了“就事论事”的窠臼。而当今世界新闻摄影报道的特点是,虽然以小的切入点为基础,但却是以此“格物”——从一人一事一物的切入中,折射出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基本状态和普遍规律。
仔细分析国外媒体奥运会报道的脉络,就会发现其立足点在于“全球”,兴趣点在于“变化”。这种对“奥运会背后的中国、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变革”的阐述贯穿始终,而那些仅仅有趣的照片是很难出现在奥运会发稿目录中的。
要将一个宏大的叙事付诸实施,除了具有相当专业素养的摄影记者外,还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运作体系。在摄影报道上,国外媒体总结长期的实践经验,确立了“编辑指挥记者”的运作方式,编辑把握报道的走向,记者具体实施编辑的意图。依靠高水平的图片编辑,实现高水平的图片报道。
在奥运会上,世界各主要通讯社和报纸均采用“大兵团”作战模式——大量摄影编辑和摄影记者并肩作战,两者的比例一般在1:3,甚至达到1:1。双方在现场用头戴式对讲机直接沟通。这样,看台上的图片编辑随时可以联系分布在场馆各处的摄影记者,讲明拍摄内容和报道意图;摄影记者利用相机的即拍即传功能,随时向编辑传送图片;编辑再根据现场情况,把上级指令反馈给摄影记者。这种联系紧密的“集团作战”,保证了图片的质量和时效,也保证了报道的高立意。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目前国内媒体对图片编辑的作用认识严重不足,对图片编辑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剪裁图片、修改图片说明的技术层面上;摄影部图片编辑的数量普遍很少,从业经验普遍不足,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高水平的图片编辑少之又少。图片编辑这块“短板”必将对图片报道的水平造成严重的制约。在现今影像越来越泛滥的情况下,立足点的高低将决定报道的高下。
更强
当今新闻摄影的“更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话语方式更强、内容挖掘更强、图片渗透更强。
1、话语方式更强——大结像、瞬间感。
当代新闻摄影的话语方式备受网络以及手机报的影响。
众所周知,比较适合在网络上传播的图片文件量一般在几十K,否则上传下载都很麻烦。手机屏幕小,传输速率低——目前的2.5G 手机理论下载速率仅为56K/秒。大结像的照片即使文件量很小,依然可以看清楚内容,不影响传播效果。而一张全景式的照片,很容易因为压缩过度而失去大量细节,严重影响传播效果。在激烈的图片市场竞争中,大结像、瞬间感强烈的新闻图片往往销路更好,摄影记者的收益也更好。
因此,在近两届奥运会上,摄影记者手中的镜头越来越长,300mm 几乎成了“标准镜头”,巨炮林立的场景比比皆是。即使是使用广角镜头,也更讲究将新闻主体放在前景,追求“一目了然”的效果。
2、内容挖掘更强——大纵深、全覆盖。
新一代受众已经非常习惯于“链接式”的大纵深、全方位的报道方式,对新闻事件图片来说,他们往往也有类似的需求。这就要求新闻摄影报道提供立体的全面的内容,既要展现某一新闻的“前世今生”,又要解剖新闻的“前因后果”。
另外,由于现代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一些媒体传播的“小众”趋势,对图片的需求也体现出多样化,直接导致了当今新闻摄影内容上的“全覆盖”趋势。
正是由于这些需求,本届奥运会上世界主要通讯社的图片总发稿量都很大,远远超过以往几届。据统计,新华社在本届奥运会期间共发图片近6万张,单日发稿最高达到了4300张。而4年前的雅典奥运会上,新华社图片总发稿量不到1.2万张,平均每天600张。
与奥运会摄影报道集中展现出来的深度和广度相比,我们传统的新闻摄影报道的方式基本为“平面化”、“单一线式”,已经很难满足新时代报纸发展的要求。
3、图片渗透力更强。
摄影早就被称为“当代最具侵略性的媒介”。如今,电视报道中出现新闻照片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在奥运会期间,一些电视媒体频频使用静态的新闻照片进行报道。虽然奥运会的电视报道堪称最高水平,但是由于电视摄像设备的复杂沉重,多人作战的电视报道小组很难像具备摄影记者单兵作战的机动性。对于一些未能覆盖的报道“盲区”,电视也只好依靠静态的图片来解说、描述新闻。
图片和视频更是被称为新媒体的两大手段。在奥运会上,甚至出现了一手拿照相机、一手拿摄像机的“两栖”记者。在2008年底,相机厂家陆续推出了能够拍摄高清视频短片的新型单镜头反光数码照相机,如“佳能”EOS 5D Mark II、“尼康”D 90等。相信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会出现手持数码照相机、既拍照片又拍视频的新媒体记者。
在全新的传播时代,一个具备多种传播形式的传媒集团应该主动把握新闻摄影发展的新趋势,才能在新的竞争中占据“更快、更高、更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