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第20届全国影展分类方法的认识逐步得到深化。它是中国摄影发展新时代的里程碑。它不仅是对以往摄影实践和理论深刻认识的总结,而且它倡导的理念、它的科学的"现代整体思维"方式、它的形式创新对内容创新的奋力张扬等,都将深刻影响着新的摄影实践,催促着摄影理论的新发展。我们应当多角度、深层次地去认识这种里程碑意义的内涵(由于篇幅的关系,只能探讨多元效应中的几个方面)。
一、极力倡导摄影作品的功能价值理念,标志着新的摄影观念的成熟
重视摄影作品的功能价值,是中国摄影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体现。全国影展(简称"国展")几十年来,经历了只展不评奖、评奖不分类(混合评)、按题材分类到第20届"国展"的"首次按照摄影作品的创作目的、功能价值"进行分类的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着摄影发展壮大的需要,也体现着对摄影实践和理论认识的发展与深化。
第20届"国展"的作品分类改革,实质上是重功能价值还是重题材的摄影观念的变化。"国展"倡导功能价值第一,正是中国摄影自我效能感("个体对他自己在特定情况中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估计")的新觉醒,是中国摄影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这种分类思想使中国摄影的社会定位,明确的走出了自娱和"纯艺术"小圈子,而把应该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作为主要目标,体现了中国摄影自我意识的成熟,也是社会需要对中国摄影作用巨大的现实状况的必然反映,标志着中国摄影实践和理论都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国展"的功能价值观,将引导着摄影者从"光从造型、形式出发去搞创作,照片的内涵、社会功效,它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却被忽略"(杨恩璞《中国摄影》2001.8.)的误区中走出来,而把重视作品内涵和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分类不是个小问题,分类深化了创作者对摄影本体功能的认识"(于健)。近几年,摄影的地位不断提高,主要就是因为摄影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quot;国展"重视功能价值的新理念,将祈使摄影对社会发展作出更值得世人注目的成绩。
"国展"倡导的功能价值理念,表明中国独特新颖的新摄影观念已经成熟。不难看出,摄影作品确实是具有创作目的、功能价值、文化底蕴的艺术品;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媒介,具有审美功能,而且是人类视觉的延伸,能作为历史的见证,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伟大力量;尽管取景屏上的影像永远都是客观景物的组合,但震撼心灵的摄影文本,却必定是被震撼的心灵和客观景物影像整合的结果,是心灵对客观世界的理解的记录;摄影多元功能的发挥,关键还在人对摄影器材的驾驭和对世界的认识;……等问题,都?quot;国展"的作品分类思想中得到了较明确的体现。现在各地经常举行有主题内容的摄影作品大赛,也是对上述观点的实际诠释。
"国展"的作品分类思想,实际上也蕴涵着中国摄影"入世"的基本态度。我国加入WTO,有关摄影作品的评价,就需要国内外通盘考虑。既应考虑用国际标准来影响中国标准,也应考虑用中国的特色去影响世界。"国展"倡导的思想、功能、价值第一,技术、技能、形式第二,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并形成明确的思路,作为摄影的主流观睿?馊肥凳侵泄?阌暗氖状础T谖鞣剑?淙灰部?即?quot;挖掘摄影语言本身的时代(纯影派,F64小组等),进入了综合表现的时代,……进入了把摄影当作媒体来传达某种思想观念的时代"①,但也仅仅是少数人的行为,离成为一种明确的艺术潮流还相差很远。我们在这样的形式下拿出有中国特色的"国展"作品分类方法,是将中国摄影的价值取向运用于实践,应当说也体现着中国摄影"入世"的战略性思考。
因此,"国展"作品分类从理念、作用,到实践指导意义、理论拓展价值,都在中国摄影史上具有着里程碑的地位。
二、催发新的摄影影像表义理论产生,促进摄影进入真正为大众掌握的时代
"国展"所倡导的功能价值理念,将促使摄影理论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将会促使摄影影像(为示与影视影像的区别,所以用此提法。下文简称"影像")的表义理论更新换代,催发便于大众掌握的新影像表义理论产生。
1.新的功能价值理念催发新影像表义理论的产生,是摄影发展的必然。
①.影像表义是使摄影作品能够发挥社会功能、产生社会价值的基础和根本。因为摄影作品的功能、价值,是由表现形式和影像表义共同体现的,不和意义结合的影像就无异于视觉要素的堆砌。表义方法是否科学十分重要,处理不好就会有形式突出掩盖了意义或意义很好而形式单薄简陋的现象出现。题材第一还是功能价值第一的变化,意味着这两种观念主、从地位的变换。在摄影者的实践中,也必然存在着题材和功能价值角色转换的问题。这对于影像表义方法的运用,肯定会有重大影响。"国展"之所以作这种改革,也说明确实是存在着较大差异,不能不改。
②.催发影像新表义理论的产生是倡导功能价值理念的理论需要。"国展"所倡导的功能价值理念是十分科学与进步的。这种科学性与进步性,必然要求摄影理论去发掘影像本身就具有的对功能价值的体现能力,以扩展新摄影理念的理论基础。许多人都在憧憬影像代替文字语言的时代,而这种"代替"的前提,就是影像的表义必须和文字语言的表义一样,也有着完整的表义理论和表义方法、表义系统(见本人《论"简单""轻松"的摄影影像语言表义理论的科学性》一文)。摄影的这种文化底蕴,应当由摄影自己来体现,而不在于谁硬说它有文化底蕴,不在于哪个名家认为它像一种"语言"。
所以,催发新的完整系统的摄影影像表义理论产生,乃是倡导新功能价值理念的理论需要。
2.时代需要便于大众掌握的影像表义理论,来作为拍照与读图的桥梁。
在读图时代,摄影要具有符合社会、大众需要的功能、价值,摄影者就必须怀着较明确的"创作目的",多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所用的影像表义方法,就不能随意化、自由化,自我化,应当如《人民日报》摄影记者李舸先生所说的"我的影像要让一般读者看得懂"②。让"读者看得懂"并不是否定创新,而是要求在表义方法上,要符合大众认知世界的思维变化规律,符合图像信息交流"约定俗成"的要求。否则,再好的思想、观念也是难传达给读者的。
因此,催发得力的适合体现新摄影观念的新表义理论产生,就是读图时代实现图像信息交流渠道畅通的必然要求。
3.新的影像表义理论产生,已经具备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传统的影像表义理论,很难适应读图时代图像信息交流的需要。在传统理论的影响下,摄影的影像表义走着随意化、自由化、自我化的道路,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许多同志都已看出"现在的摄影人大多单打独斗",并呼吁应"充电"解决(杨树《中国摄影报》2003.5.16.)。有的人则在影像表义方法上自我陶醉,以别人看不懂为高明,甚至把解读效果差归结为认读者水平低。个性化不是不能有,而是应当顾及图像解读(自娱者除外),提倡拍摄和读图之间实现某种默契。特别是数码影像的闯入,影像可以方便的任意组合,更对各自为战的影像表义状态能否适应大众传播的需要,提出了严重的质疑。过于强调影像表义的个性化,就会形成影像表义?quot;战国时代",虽然各有一套理论和方法,却不利于交流,甚至造成"误读",造成严重的图像资源浪费,这和以效益为要的时代精神,和我们极力倡导的功能价值理念都是很不相称的。
"国展"的新作品分类方法,吹响了改变上述局面的号角,为新影象表义理论提供了广博的实践基础。新作品分类方法基本上对人们的活动领域无所不包。这表明随着科学的发展,摄影手段(包括全息、微观)几乎可以反映人类所能认识的一切领域,也说明人类除了拥有一个现实物质世界外,确实还拥有着一个由摄影影像组成的"图像世界"。这个"图像世界"是现实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却又不同于现实物质世界;能像普通文字语言一样表述现实物质世界的现状和变化进程,却又不同于普通文字语言。这个"图像世界"和现实物质世界之间有着什么联系?和普通文字语言又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更方便的运用图像帮助(或代替)普通文字语言来完成信息交流的任务?等等,"国展"作品分类实际上已经把这些问题提交给了摄影理论研究,并树立了以新的眼光(思维方式)看"图像世界"的典范,使新影象表义理论的产生,受到灵感似的启迪。
中国式的思维特点,是新影像表义理论产生的民族性基础。我们知道,虽然目前的影像表义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是,许多摄影名家的作品就不光形式独特,而且还内涵丰富;在历次的摄影作品比赛中,绝大多数的获奖作品都是不光形式独特,而且还有比较丰富的内涵;有的作品形式并不甚独特,却因内涵丰富而最终获胜(《走出大山》《中国摄影报》2002.4.2.)。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名家和各位评委都有着符合影像形象表义规律的眼光。这种现象说明中国摄影本身就客观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统一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别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后面专论)。正是这种整体观,使新影像表义理论的产生具有了民族性基础。而摄影作品的功能价值也正是用整体思维才容易认识、体现出来。
有关摄影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是新影象表义理论的理论基础。现在,已有不少同志运用整体思维,把"图像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摄影语言、画面语言、图象文化等等说法,这说明以中国式的整体观研究影像表义方法,在我国是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
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成果也早就告诉我们,影像表义是和人认知客观世界的思维规律密切相连的,只是我们以往在影像表义的研究上,还缺乏对这些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利用,所以才总是在非本质问题上饶来饶去。"国展"的思维特点,则把这种隐性的联系显性化,从根本上为新影像表义理论产生找到了理论根据。
所以,"国展"的新理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对新影像表义理论的敦促,是摄影发展的必然,是"国展"新理念的客观效应,已经影响着许多摄影理论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我们应当认识客观现实对拍照与读图的桥梁理论的需要,体察到新影像表义理论产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努力为新影像表义理论的产生创造有利条件。
三、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的表现形式
"国展"作品分类方法的重要实践价值和深刻理论价值,还表现在它体现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并以创新的表现形式表达创新的丰富内容。
1.符合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
"国展"的作品分类思想,本质上体现着认识摄影的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展""认真总结以往影展经验并多次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反复研讨"(李波)的过程,实际也就是理论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越来越符合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规律的过程。
对于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归纳提出的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有四种,即:实践精神的、理论的、艺术的和宗教的。宗教的思维方式可不作为现实社会认识问题的一般思维方式之列。而实践精神的、理论的、艺术的三种思维方式,按其在社会活动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具有的价值是使用价值或审美价值,实际又可归纳为两大类,?quot;实用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的思维方式"两种。一般情况下,人类在掌握世界的时候,总是在自觉不自觉中运用这些基本思维方式去思维。对"图像世界"的分类,也体现着我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用符合客观规律的思维方式去思维,才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国展"的作品分类思想,就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观点的基本精神。创作目的涉及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态度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功能价值就意谓作品的基本价值是"实用的"或是"审美的"。
乍看起来,"国展"作品分类是分为三大类并不是两大类,似乎和上文所论的"实用的"与"审美的"两大思维方式不符。但深入分析,这三大类本来就是可再综合为"记录类"和"艺术类"两大类的,即"实用的"和"审美的"。因为"商业类"原本又是可以分属"记录类"和"艺术类"的("商业类"为何自成一类后面另论)。而"记录类"和"艺术类"摄影,不管是从历史的还是从现实的情况看,都是摄影的主流类别。
所以,这次"国展"的作品分类,符合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规律,有着深厚的科学基础。
2.以"现代整体思维"运筹作品分类,富有中国思维方式的特色。
大类和小类相结合,是"国展"作品分类的突出形式特点。这种形式特点深寓着"现代整体思维"的科学性,具有哲学、心理学的理性研究价值。
按创作目的、功能价值进行分类,其思维方式主要是注意题材的共性,其特征是着眼于题材的统一性,从整体上考察题材的功能价值,不同的题材可以有共同的功能价值。这种思维方式属于"古典整体思维"。按题材分类,属于西方"分析思维"。其思维方式主要是注意事物的独立性,把摄影图像世界看作是不同题材作品简单的相加。这种作品分类方法,题材第一,着眼于专科研究,竖切一条,割断联系,纵向深入,但却不利于产生整体效应,很难集中发挥摄影作品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而在"记录、艺术、商业"三大综合类下,又附设23个小类,则以分析思维弥补了古典整体思维的空泛。这种"古典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的有机结合,几乎完全符合被哲学界推崇的"中华现代整体思维"(冯天瑜《中华智能的现代意义》《光明日报》2003.4.15.B4版)的精神。
由此,说全国影展的作品分类,标志着中国摄影已经有了独立成熟的中国意识,一点也不是过誉。
中、西方欣赏情趣的不同,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思维方式上,中华人重整合,又重悟性;西方人重分析,又重实证;在对自然的认识上,西方人重万物的物性,中华人重万物的灵性;……由于生命意识和审美意识上的这些主要差异,中西方就各自生成和发展出了不同特点、不同形态和不同范畴的美学思?quot;③。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摄影影像的认读(自然也涉及着拍照)上,中国和西方也就自然有所不同。实际上,民族特色也正是中国摄影走向世界的重要看点。
3.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符合与时俱进的辨证主义发展原理。
"国展"作品分类把"商业类"摄影自成一类,反映了时代特点和时代需要。按照马克思提出的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的观点来看,是可以不把"商业类"摄影自成一类的。因为其思维方式也不外乎"实用的"和"审美的"。但是市场经济的时代需要,和"商业类"摄影的发展现状,却使"商业类"摄影独成一类成为可能和必须。在广告宣传微弱的时代,"商业类"摄影涉及面很小,就用不着让"商业类"摄影自成一类。可是,现实却是数量和表现手法的丰富性,都几乎可以把其看作是"小摄影社会",甚至达到了不另眼看待就可能淹没主流摄影的地步;而且,"商业类"摄影又完全是从经济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是一种市场角度的"实用"和"审美",其创作目的和功能价值与"记录类"、"艺术类"摄影大不一样。在这种客观情况下,如果还用同一种尺度去衡量,就很难做到公允,就会不利于各门类摄影的共同发展。
所以,"在对当前摄影的整个状态了解较为清楚、较为深刻的基础之上"(李波),让"商业类"摄影自成一类,正是影展分类对摄影发展时代特色的自然体现,是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发展观的必然结果。因此,就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科学的。
4.形式上的创新,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原理。
第20 届"国展"作品分类表述形式的创新,透融着"国展" 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是先划分大类和在大类下面再划分小类,这是全局与局部的统一。这就意味着是把题材只作为表现认识、思想、情感的材料,而不是摄影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从形式到内容都表明了分类方法是从全局观念出发,又考虑到局部需要,是符合唯物辨证法的。即使有什么不足,也只能是小类表述或包举方面的枝节问题,而思维方式和总体框架理念则是深具科学性的。
二是强调了人在题材面前的主动性。按性质和功能分类的理念,就会引导摄影者做题材的主人,不是孤立的去看待题材,而是面对题材先思考其影像在功能价值系统中的地位,从而决定对题材的驾驭,这就能更深刻的认识题材,赋予题材的更深刻的含义,是对题材在新层次上的重视。
唯物辨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必须谋求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充实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国?quot;作品分类就是以内容决定形式,用周到、精密、富于变化的形式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用形式创新对内容创新的奋力张扬,和对更新摄影观念的进一步开拓和扩展。
所以说,第20届全国影展作品分类是科学的,深具理论价值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新运用。它把中国对摄影本体功能的认识深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也标志着中国摄影已经有了独立成熟的中国意识,并树立了冲决传统摄影理论思维方式的典范;它是过去时代的总结,又引领中国摄影进入新的时代。它的近乎完美的"中华现代整体思维"的思维方式,体现着中国摄影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将促进摄影理论发生多方面的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特别是将催发新摄影影像表义理论的产生,为读图时代摄影图像传播渠道的畅通架起桥梁。第20届全国影展作品分类方法确实是中国摄影发展的里程碑。
参 考 文 献
①.缪晓春 德国当代艺术摄影发展概述 中国摄影 2001.1.
②.赵冬梅 职业意识是第一位的 中国摄影报 2003.5.23.
③.张涵 建构新世纪中西美学的对话框架 光明日报 2003.6.10.B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