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综合评论

浅谈国外摄影教育借鉴与创新

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信息资源重整有利于第三世界和欠发达地区的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乃至社会的整体进步。二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证明,科学地分析和借鉴国际上有价值的思想成果,对发展和完善自身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艺术范畴,用客观与批判的立场审视不同民族、国家的文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利于自身文化的发展,摄影艺术领域尤其如此。
摄影术160余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有机结合,必然酿造出优于母源的文化成果。摄影术诞生于法国,发展于世界,受益于全人类。摄影是载体,是语言,是门户。笔者认为,摄影是在视觉艺术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科学,两者的完美结合,必将产生成功的作品。
本文主要针对摄影教育历史较早的国家或地区的、在国际上较为知名的摄影院校,着重从若干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学科课程建设完善程度,教材系统的完善程度,人才培养的社会反馈,即动手能力、业务能力、就业情况,对我国摄影教育的借鉴价值。
一、欧洲的摄影教育
起步较早,有17世纪以后形成的宫廷艺术和社会美学基础做依托,发展稳步。沙龙派和学院派以及自由学派均有各自的艺术空间和观众群。
学术界将法国摄影教育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摄影教育。这是摄影文化在常规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象征,是摄影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表现。据调查,在法国一些重要的大学,几乎都设有与摄影相关的理论课程,这些课程或供大学内学生作为选修课,或作为造型艺术学院学生的必修课,如艾克斯-马赛大学、亚眠大学、波尔多大学、里尔大学、巴黎大学。
其次是专业艺术教育体系中的摄影教育。专业艺术高等教育在法国十分发达,但这一教育系统不在普通国民教育框架内,也不属国家教育部管辖,而隶属于国家文化部造型艺术司。法国共有50余所高等艺术院校,其中5所为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在欧洲及全世界都有极大影响。
再者,是工艺行会下属专科学校的摄影教育,这些学校主要从事高等摄影职业教育。就学人员入学前,就同将就职或继续就职的摄影公司签订合同,然后由专科学校按职业需要进行系统的摄影教育,并获得摄影职业能力证书。
最后是私立学校的高等摄影教育。私立学校在西方是属于所谓“贵族”教育理念之下的一种特殊教育,一般信誉较高、学费昂贵,但教育质量也相对较高。摄影方面,有著名的图卢兹摄影学校、雷恩MJM图像制作学校、巴黎ICART摄影学校等。
法国的各类摄影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特别重视人文课程的地位。仅此使法国高等摄影教育,有别于英美的同类教育。有学者认为,在英美摄影高等教程中,最为惹人注目的是摄影原理、摄影技艺及摄影应用课程。在法国即使是进行职业性摄影教育的专科学校,列在第一位的课程,都是“艺术史”、“摄影史”等人文课程。很明显,在法国的摄影高等教育中,最看重的是“摄影传统”的承继和“摄影精神”的养成。摄影高级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精神世界进行耕耘,从而将崇高的专业灵魂萌芽深深植入学生头脑,并使其具有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同时在“现代艺术、现代性”等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保持前沿创新的能力。
学生时代的作品集对欧洲摄影院校的学生而言,是能够体现综合素质的重要凭据,也是找工作的重要资本。
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都有较强的光学工业,二战后,他们的摄影教育在光学照相机工业的物质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东、西德国统一后,柏林艺术学院的摄影艺术专业进一步充实。
在德国比勒费爱德(Bielefeld)大学设计学部专攻摄影的本科生劳拉(Laura)介绍,他们的学年作业一般要经过老师确定选题,有时老师会帮助联系好采访对象,但是从拍摄到后期制作、编辑,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劳拉对报道摄影的理解,就是拍摄人的活动。学校没有大众传播学之类的课程,他们的主要课程有艺术理论、摄影技术、数码制作、新闻摄影和其他摄影艺术课程。在欧洲,由于时间和课程等原因,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同时在媒体实习的机会不是很多。尽管摄影院系的学生选择了报道摄影作为主要方向,但他们并不急于到媒体去实习,而是通过另外的方式接触社会,比如剧场摄影师。欧洲的剧场文化久远,以前,许多剧院都有自己的专职摄影师,为了节约成本,现在大多雇佣自由摄影师拍摄,摄影院系的许多学生要在此谋得一职,也要经过竞争和筛选。劳拉认为,在媒体实习虽然能够获得实践经验,但由于媒体从业规则的限制,摄影师个人希望表达的一些东西可能没有用武之地,过早进入媒体,反而可能束缚自己开阔思维,她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多走多拍。
在欧洲,不仅学生自己对学年作品十分重视,学校也提供学生展示作品的空间。来自世界著名照相机哈苏勃莱德的产地瑞典的北欧摄影学院(Nordic school of photogra?鄄phy)学生桑德拉,展示了一本他们学校的学生刊物———《Imago》,其外观设计、编排都很时尚,大8开,全彩印刷。今年2月是他们第一次出版,刊物收入了部分二年级学生在西班牙完成的拍摄计划。该校摄影专业二年级学生的学年作业,是到国外完成一组拍摄计划,拍摄内容包括风光、人像、报道摄影等,优秀的作品就发表在这本刊物上。这本杂志现在瑞典的一些博物馆、画廊销售,学生们视在该刊上发表作品为对学生时代的肯定。该校计划每年出版若干期,逐渐发展为展示在校学生海外摄影成果的专刊,但经费有限,学校只提供第一期的钱,从第二期开始,将由学生自己寻找赞助商和广告商。
二、美洲的摄影教育
美洲的摄影文化及其教育主要集中在北美两个国家,即加拿大和美国。作为外来文化集散地的美国,它的摄影文化大量由移民传入,加之传媒业在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空前发达,受欧洲摄影文化影响显著,进而摄影教育也受其影响,倒是美国的电影摄影教育由于好莱坞电影基地形成,摄影技术在美国的电影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逐渐由制作影响到摄影的理念,继之反映到摄影教育上,直至形成较强的美国特色。
美国摄影教育发展历程始于1914年,由摄影家怀特设立“怀特摄影学院”(Clarence White School of Photography)来落实这个理念。大学的摄影教育则始于1930年,纽约州的罗彻斯特理工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成立第一个摄影系,不过当时的重点是在技术与科学的层面。1937年从德国流亡到美国的鲍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成员拉斯罗·莫豪利-纳吉在芝加哥创立了现今的芝加哥设计学院(Institute of Design),课程完全比照德国的版本,除了将摄影与设计结合外,也培养出许多未来的摄影师资。之后,直到1946年,美国第一个艺术摄影系才在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筹划下正式在旧金山艺术学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成立,许多美国重要的摄影家都成了上课老师。二次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政经中心,甚至纽约也成为世界的文化之都。摄影被肯定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大量使用在各种商业活动及传播媒体中,大学的摄影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
如果不计算数量庞大的短期摄影课程,现今的美国大学及学院中至少有100个以上的科系提供主修摄影的大学部课程。这些摄影课程不一定是由独立的摄影系提供的,大部分是艺术系、设计系内的分支或新闻系中的分组。如果不考虑少数训练特殊摄影(例如医学及科学摄影等等)人才的科系,一般的摄影课程不外乎分为四类:一类以培养摄影艺术的创作者为主,包括大学摄影系和艺术系中的摄影课程。另一类是设计学院中除艺术创作外的应用摄影课程,着重在商业应用层面,有的学校还分成广告、人像及流行服饰等专长选择。第三类是顺应媒体需求而设的新闻摄影系或在新闻系中增加的摄影课程。由于影像传播与文字写作有很大差别,所以新闻摄影教育中对视觉传播与图片编辑的课程十分重视,而社会学的训练也不可或缺。最后一类基本上是综合体,包含前三类的摄影课程,但在深度及涵盖面上比较有限。
摄影系大多有足够的暗房设备及摄影棚供学生使用,通常也可以外借器材,因此如4×5相机及外拍灯之类的专业设备不需要学生自备。
美国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课堂讨论特别多。作业的情况根据任课老师多少不同。作业和讨论通常会牵涉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比如曝光问题、色彩问题。大部分摄影系每班人数不超过30人。由于大部分的摄影专业附属于艺术系,因此训练方向大多是培养未来的影像创作者。美国每年约有3万名学生(1992年的调查数字,不包括数字影像课程)选修摄影课程,其中1万名以摄影为主修。这些学生如果都投入摄影就业市场必然要面临剧烈的竞争,因此每个学校都会有不同就业取向的课程。规模比较大的摄影系通常会将学生依方向不同分成两到三个专业。例如罗彻斯特理工学院摄影系就分为艺术、应用及新闻三种不同的专业。学生在大二时自行决定主修课程,但也能自由选修其他专业的课,以保持学生的弹性。大部分学校的摄影教育规模较小,课程以艺术及应用两类为主;在不分组的情况下由学生自行选课。
本科阶段有必修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包括历史、地理、数学等公共课程,学生还可以在必修课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比如历史里面包含绘画史、艺术史、摄影史等,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门或几门,有的课程同时有几名老师共同开课,学生还可以选择喜欢的老师。选修课没有限制,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主修摄影的学生,广告摄影、艺术摄影和报道摄影的课程基本是在选修课里完成的。学生可以对任何选修课程提出意见,可以中途更改或退课。
除了为数不多的大学摄影系之外,开设摄影系最多的其实是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一般为两年制的课程,相当于专科学校)。社区学院属于各个州里办的高等摄影教育,由地方政府进行经费支持。学生高中毕业可以进入到社区学院学习,进入门坎较低。与艺术系中的摄影学生比较起来,社区学院的学生比较偏向应用摄影的取向。两年的课程以摄影技术为主,毕业以后,学生可以找工作,也可以继续读大学,社区学院所得的学分在其他大学里面是得到承认的,这样的话只要进行学分累加就可以毕业,不用再从头开始学习。
三、亚洲的摄影教育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西方文化随其教育大量渗入日本高等教育课堂。日本摄影教育共有三类:私塾式、专科式和大学及研究生摄影教育,大学摄影教育里又分专业摄影教育和素质教养教育。
朝日新闻社出版的新版《专业摄影师手册》,摄影院校篇章中对设立有摄影专业的18所院校及其相关专业作了较详尽统计,进行了细致的涉及摄影专业的不同方向的分类介绍。
日本东京工艺大学摄影系和日本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构成日本大学层次的主要摄影教育院校。
东京工艺大学始建于上世纪初,日本大正12年,杉浦六右卫门先生创建了小西写真专门学校,即东京工艺大学前身,杉浦先生是柯尼卡株式会社的创始人。经过11次专业结构调整和充实,在昭和52年4月(公元1977年4月)正式从东京写真大学更名为东京工艺大学。
东京工艺大学是一所集摄影多学科门类、广播电视、电影、传播技术、平面设计、立体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照相机与胶片工业制造及文学等专业方向的综合大学。
目前,东京工艺大学的毕业生在前述学科所对应的行业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中,新闻摄影、商业广告摄影、影像技术研究等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在业界具有很好的评价,为学校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产学结合、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东京工艺大学的办学特色。该校从上世纪80年代初即开始了和中国高校的学术交流。
东京工艺大学的摄影实验室设施,如黑白暗房、彩色暗房、灯光影棚等面向学生,可利用时间相对较长,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较充分的机会运用理论和技术进行科学实践。
日本的摄影教育学制灵活,从技校到中专、从短期大学(相当于中国的专科)、大学到研究生课程,阶梯式教育既打好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又能在更深层面把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
开设有关摄影、艺术比较、视觉传播方面课程并设有研究生专业方向的院校还有日本金泽艺术大学、九洲产业大学、东北工科艺术大学等,研究生视觉传播教育还有筑波大学、日本流通经济大学、国立崎玉大学、东京艺术大学、武藏野艺术大学、多摩艺术大学等。
韩国的摄影文化已有近150年的历史,韩国明知大学从事摄影史研究的崔仁辰教授考证,摄影术是1862年前后最先由中国传入韩国的。韩国的摄影教育则于100年后的1962年起步,当时的舒罗发艺术大学开设了摄影课程,1964年该校并入中央大学。当年度中央大学便率先开设了本科摄影专业,也因此成为韩国最早开展本科摄影专业教育的大学。截至目前,在韩国已有40余所大学开设了摄影专业,其中有10多所大学开办了摄影的研究生教育,担任大学专职摄影教师的人数目前约为300人。
韩国新闻协会会长李中玉教授向笔者介绍,韩国的媒体摄影记者多来自设有新闻院系的大学的摄影专业,课程内容也主要侧重传媒的特点,围绕新闻摄影采访和图片的编辑,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展开教育。
在韩国国内从事与摄影有关工作的人员中,还有部分是在外国接受摄影教育后回到韩国的,其中包括在美国和欧洲的摄影院校进行专业学习或在日本的摄影院校学习的韩国留学生,如在韩国的东京工艺大学摄影专业校友会就有几十人之多。
对国际上40余所摄影院校或设有摄影专业的大学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几乎没有把摄影专业完全独立、分割于其他传播专业或手段之外的院校。除摄影的影像化形态之一——图片作为最终信息产品外,一般都与广告设计、平面印刷以及立体的动、静态视觉传播专业、手段相链接。摄影教育并不孤立独行,学校普遍注重摄影与其他实际应用学科的结合,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摄影本身。暗房、色彩、灯光是必修的技术课程,实际拍摄占有相对多的课时,而在这基础上设置的美术、设计等课程则是对学生美学综合素质的全面塑造。
四、中国的摄影高等教育现状
据调查,在我国各高校开设的各类型摄影专业中,开设艺术史、摄影史专业课程的为数寥寥,即使开设这类课程的,也缺少较规范系统的教材,至于专攻艺术史、摄影史的专家、学者,在中国摄影界几乎屈指可数。而培养目标,也无非是摄影记者、广告师、平面设计师这些特定对象,而不是目光远大、识见丰富、具有创造力的专业摄影人。人文的缺位,是长期以来中国摄影高等教育最大的隐患。
另一方面,我国的摄影高等教育,应与现行的摄影行业资格考试、技能等级考试挂钩,在学习的相应时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考试、测试,使学生在毕业前拿到摄影职业能力证书和摄影技师等级证书。这将大大加强摄影高等教育的现实应对力,也将大大改善我国摄影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围绕我国摄影高等教育的实际,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摄影高等教育必须在大学普通教育基础上进行;
2.摄影高等教育适度突出人文定位;
3.摄影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测试同步进行;
4.推动中国摄影教育国际化进程。
中国人民大学自2001年以来,已举办了近30场由国外知名摄影教育家、学者、业界专家主讲的摄影专题讲座,并与师生开展学术座谈。其中包括加拿大安达略艺术大学摄影系主任大卫·斯科皮教授,法国著名摄影活动家阿兰·朱利安,美国联系图片社、法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美国纽约州报图片总监本杰明·布林科克,著名华人传媒实业家韩庆愈,日本著名广告摄影家马场道浩,东京工艺大学教授高梨隆雄和博士研究生向帆,世界遗产摄影家周建生等。同时,结合本科和研究生的长线课程教育,围绕不同专业重点,举办高层次的短线课程培训,以在校专业学生为核心,兼顾社会需求。2001年9月,首届全国数字摄影高级研讨班在人民大学开班。2002年6月,首届广告摄影国际高级研讨班在人民大学开班。
教材方面,从中国近年来翻译的外国摄影教育教材和专著来看,译著主要集中在美国和英国,亦有少量亚洲国家摄影著作。中国摄影出版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推出了《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上下册,1986年9月第一版)的中译本,而后不断再版,这部教材以基础技术讲解为主。2000年3月又推出新版《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2003年3月第一版)。
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商品广告摄影》(日本薄久夫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基础摄影教程》、《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等摄影教程》(Michael Langford M·兰德福),辅助教材如美国Strobel·L(莱斯利·施特勒贝尔)等著《摄影师的视觉感受》单卷本、摄影专业大型辞书《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美国纽约摄影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简称ICP]约1300个词条显示了当今摄影在艺术、传播、科技和商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介绍了摄影史上留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较为完备的摄影科学史和艺术史。
为适应高校不断增长的对摄影教材和教辅参考书的要求,中国高教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专门设立了学术出版与教材编撰委员会,专事这方面的工作,今年9月还出版了以学术交流和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摄影教育杂志(网络版)。
但从另一方面审视我们的摄影教育又会发现,目前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培养模式落后的状况依然存在。具体知识内容陈旧,过分重视陈述性、记忆性材料和确定性的教学,忽视原理性、策略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知识教学,忽视不确定性的、前沿性的内容,课程教材缺乏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当这些问题体现在摄影教学方面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院校沿用的教科书内容仍然以传统摄影技术讲授为主,数码摄影、电子暗房和多媒体编辑课程多靠学生自学;摄影教学缺少与美术、艺术类学科结合,与社会全面接触。笔者认为,新闻摄影教学培养的学生,不应该局限于给报纸提供新闻照片,目前的课程结构过于僵化与封闭,忽视学科与学科的结合,学科与学习主体的结合,学科与社会的结合;课程计划刚性过强,弹性不足,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进行的,几乎所有高校的学科专业同步增长,未能很好地考虑到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预期需要,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就业率本来已经相当低下、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的专业,扩招的幅度比较大,学科专业的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传统学科内容结构更新和新兴学科建设缺乏力度,这使得人才培养和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以新闻传播业为例,进入21世纪后,与我国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相适应,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成为突出热点。据新闻教育学会统计,全国新闻传播学院系和专业在1999年底还不到100家,到2002年8月已经达到317家,在短短不到3年的时间里翻了三番。尽管如此,新闻单位仍然抱怨招不到人才,毕业生不能马上胜任工作,单一的知识结构和学科背景使其缺乏专业知识,缺少角色变位能力,在长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扩招后,我国高校师生比平均达到了1∶16.2,超过了国际经合组织国家1∶14.4水平。假如按照1∶14标准计算,我国高校尚缺少几万名教师,在外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师生比甚至超过了1∶20。
在摄影教育方面,2003年,全国已有510多所大学开设了摄影课程,据去年对21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担任(含兼任)摄影教师的人数为1100余人,摄影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人数近2万人,接受摄影方面课程教育的大学生人数为25万人,选修摄影课程的大学生人数为22万人。按这一数字计算,摄影教师和学生的比例近乎1∶50!
教师总量不足的直接后果,是教学负担过重,班级教学规模膨胀过快,合班上课、一两百人上大课现象增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授、副教授参与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过分分散科研精力,影响教学工作。2000年教育部所属的71所高校中,有1/3的教授和1/5的副教授没有承担相应的本科生的教学任务。研究生扩招后,导师与学生的比例迅速失调,导师负担过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和研究。另外,社会媒体多次披露的研究生不得不参与导师的个人活动,其结果使教师形象受到影响。
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对教师的综合评价的两大方面,现有的评估体系却使之产生系统性关联偏差。西北大学教授、哲理数学研究所所长孟凯韬认为,非公平竞争在教育和学术界大量存在。过分看重隶属关系、年龄、头衔、职称、学历、学位等表面的、非本质的东西,而忽视内在的、实质性的东西,不仅在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之间,而且在教师及科研人员之间,都存在人为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种种偏见和不合理规定,再加上腐败现象的干扰和评价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其结果往往是,搞科研的没有经费,有经费的不搞科研。从事开创性研究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更是举步维艰。一些开创新的研究领域——甚至创立新学科的学者,则由于受到传统的学科划分的局限,他们所开创的事业也难以为继。
文化工程学范畴的视觉传播类专业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是一门正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的学科,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该类人才需求和相关学科建设薄弱的矛盾愈加突出。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培养框架老化,高校跨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中几乎没有文化工程学的提法和内容,同时单一学科培养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人才的要求,师资、课程、培养方案、教学条件的相对落后,学科结构不尽完善、建设思路不够明晰,专业的合理模式尚未确立,影响和制约这些专业的快速发展与质量的迅速提高,专业设置与毕业生能力预期存在着相当的落差。
实践性学习作为吸纳知识、思考古今、认知世界、辨别是非、提升自我的最有效途径,应随着实践的深入而逐渐深入。笔者认为,大学实验室是高校学生实践专业能力,继而迈向社会的关键步骤,也是高校与社会实现双向选择的有效途径。实验室教学对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除纯理论研究型专业外,大多数学科专业均具有实践课程,有些实践是以社会实习的方式进行,如文科院校中的新闻传播类,社会实习的缺陷在于学习效果的可控性不高,第三方干预性强,而实验室教学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
摄影实验室是大学摄影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学设施和手段,学生在进行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学习之后,多数课程专业都有其技术实践方面的内容,感光化学与光学物理学及电子影像技术的实际接触基本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暗房课程的讲授也应在实验室暗房进行,摄影教育的专业特点即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试验课程便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手段。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生为本”的思想,实验室教学无疑为学生模拟了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营造出一种教学相长、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然而,据2000年对教育部所属的56所高校40万元以上的贵重设备利用率进行统计,每台设备每天利用时间平均只为2.5小时,而低于1小时的竟占30%,这些设备用于培养本科生,每台年均培养量仅为30人。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带动了数字影像手段的普及。技术生产厂家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不断推出新的产品;而摄影教育界处身其中,面对摄影器材不断升级换代产生的实际困难,很多高校希望找到一条较好的解决途径。随着教育部211工程近年来对各大学资助力度的加大,以及学校对产、学、研结合科学的把握,一些高校开始利用社会力量解决设备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摄影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对此,应认真总结经验,合理科学的开展摄影教育,避免草率设置专业和过热发展,对我们所热爱的这一专业的发展负责任地展开研究,是每一位摄影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广泛开展摄影学科理论研究,进行摄影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摄影教学与科研水平,加强与海内外摄影界、摄影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最新摄影教育思想,科学借鉴国际先进摄影理论研究成果,促进中国摄影教育体系的形成与进一步成熟。
另一方面,高等摄影教育的发展不可固步自封,应积极加强与摄影团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将高校摄影教育置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认真总结摄影理论发展的方向和特点,加强理论建设,努力改变理论研究滞后于创作实践的现状,鼓励创新,倡导理论研究与技术科学并重的学风,与社会携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中国摄影家协会、各摄影团体以及地方各类摄影组织对摄影教育都给予了热情有力的支持。没有摄影教育,就没有摄影的明天,脱离社会对摄影教育的关爱,就不会有中国高等摄影教育今天的发展。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世纪,也是中国摄影充满发展机遇的时代。摄影高等教育要为全社会培养艺术底蕴丰厚、艺术个性和专长鲜明,可塑性强,适应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需求的品学兼优的高素质摄影人才,使摄影为大众的艺术素质提高服务,为先进的文化发展服务,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服务。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4/2019-09-17/40136.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综合评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