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王继锋
为庆祝建馆六十周年,上海博物馆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举办了“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展。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古陶瓷收藏家和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百年不遇的特大喜事,是观摩学习的极好机会,展览盛况空前,影响广泛。
2012年11月,笔者在上海参加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元青花俱乐部活动的同时,两次走进上海博物馆,以十分的专注,观摩学习这批来自我国及英美等国家的90余件元代青花瓷器。观后之感受,借用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的一句话:举办这样的展览,对推动元代青花瓷器的学术研究、收藏和普及文物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展出的元青花瓷器,分别来自于我国27个公立博物馆和英美、日、俄、土耳其、伊朗等六个国家十几个博物馆(文物收藏机构),其中有著名的英国大维德元青花至正十一年铭文象耳瓶和价值不菲的鬼谷子下山图罐,以及伊朗、土耳其、日本等国所藏的名器。笔者面对这场精品荟萃、重器林立的展览,在有限的两天时间内,怎么看,学习什么?鉴于大部分展品的资料曾经公开发表,对元青花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国内馆藏的,再次参观的机会还有。因此笔者采取普遍欣赏、重点多看、细部探究、查找信息的方法,并阅读展览出版图书察看展品底部,对这批展品有了更直接的认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器物传世使用痕迹明显,有的残破经过修补,有的出土时伴有裂纹。如鬼谷子下山图罐,上自口沿、肩部至腹部,侧光可见许多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摩擦线条,应是传世过程中使用者无数次不经意碰擦而成,其中骑马着宋代官服的苏代面部显现出一条裂纹,似乎往下部冲线。此外,该罐内壁还见有一小长方形类似补丁的瓷块。日本出光美术馆的青花昭君出塞图盖罐,画面可谓精美至极,然细查其中一骑马着胡服女子头上部垂下的柳叶,却是经过后人修饰涂描的,同样该罐肩部有许多使用摩擦痕迹。英国“至正十一年”铭云龙纹象耳瓶,在象鼻弯勾处及下方瓶肩部可见瓷器残损之疤痕,推测原装有瓷环,后损失。而伊朗的青花波涛龙纹盘、蓝地白花云龙纹菱口盘和日本的青地白花缠枝花卉菱口盘等,均可见口沿或内底十分明显的使用痕迹,局部釉面磨损严重或失去光泽。其中十分稀少的蓝地白花云龙纹菱口盘边沿有两处以上破损后修复。如此使用痕迹明显的器物还见不少。另见日本出光美术馆的青花云肩双龙戏珠纹四系扁方壶腹部有数道裂痕,还有高安市的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胫部与底部结合处出现一圈裂纹,或是出土前或出土时形成的。
2.部分器物釉面老化剥蚀,青花铁锈斑状态各异。历尽几百年的元青花瓷器,由于其存放的环境不同,受到自然或人为影响程度不一,故其外部特征既有不少共性,也有一些特性。釉面老化剥蚀现象,在传世时间较长的瓷器上的凸出部分比比皆是。如英国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藏青花开光花鸟水禽纹六棱形瓶,口沿和颈部一圈凸处剥釉斑斑,胎骨显露;青海省博物馆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器座的口沿内外和中部开光以及下部凸出部的釉面均剥蚀严重,表明其传世使用时间较长,受到自然和人为共同影响;还有伊朗的青花孔雀牡丹纹罐、青花波涛龙纹盘、青花莲池鸳鸯纹盘的口沿,均有一圈剥釉,使用痕迹十分明显。在部分器物上,青花铁锈斑的呈色不同。如伊朗的青花波涛龙纹盘和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青花缠枝花杂宝蒙古包,青料浓处铁锈斑泛着银色的金属光;湖北省博的青花云龙纹梅瓶,青料浓处铁锈斑呈褐色或黄褐色;而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青花三顾茅庐图带盖梅瓶,青花凹陷处铁锈斑为黑褐色;部分以国产青料绘制的青花器,铁锈斑往往呈现亚光黑色、褐色,也有泛金属光泽的。总之青花铁锈斑的呈色具有多样性。当然在不同的光线下,观察青花铁锈斑的呈色会有不同的感觉。
3.多数器物底部胎面呈相不同,少数器物青花晕散严重,纹饰模糊。从上海博物馆出版的元代青花瓷器特集中可看到,许多器物底部露胎面呈相不同,有粉白色、灰白色、土黄色,也有土红色。如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青花孔雀牡丹纹罐,胎面灰白色;英国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的青花开光花鸟水禽纹六棱形瓶胎面土黄色;上海博物馆的青花莲池鸳鸯纹套盒胎面为土红色,还有的器物胎面为橘黄色等,这说明不同的窑口,胎质成分的差异以及窑火的温差均有可能使胎面呈相不同。此外,青花发色及晕散,釉面色泽不同的现象也不稀见。以进口青料与国产青料相比,青花色差十分明显。即使用进口料(苏麻离青)绘制的器物,青花呈色也有浓淡之分、蓝灰之差。如鬼谷子下山图罐与上海博物馆的青花缠枝牡丹云肩纹梅瓶相比,青花发色更浓艳;高安市的青花云龙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之呈色,较之鬼谷子下山图罐略显偏灰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青花云凤纹高足碗和青海省博物馆的青花缠枝牡丹纹的器座,其青花晕散使得纹饰模糊不清,窑火的高温不仅使青料晕散严重,而且使釉面玻化程度高,色泽特别青绿、润泽,不同于其他器物。
4.同类器物的造型和修胎工艺大同小异,有的器物表面裂纹出现在工艺接胎处,有的器物在描绘青花前刻画了线稿。不同的窑口、不同的时段、窑具形制的不同以及窑工们技艺的差别,使元青花同类器物的造型和修胎工艺大同小异。如罐类器物,日本出光美术馆的青花昭君出塞图盖罐,高28.4cm,口径21.2cm,足径20cm,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青花孔雀牡丹纹罐(缺盖)高30.2cm,口径20.3cm,足径18.4cm,两者造型尺寸比例差异就很明显,前者比后者显得矮胖。另一明显不同之处在两罐的口颈部位,前者较直,后者外撇。又如上海博物馆的两件青花梅瓶,一为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高41.9cm,口径6.1cm,足径13.9cm,另一为青花缠枝牡丹云肩梅瓶,高40.1cm,口径6.1cm,足径13.4cm,两者尺寸规格基本相同,然而整体造型却有差异,前者肩部与下部相比显得宽阔,后者肩部至下部线条更溜直;另一不同之处在两瓶的口颈部位,前者呈梯形,后者基本为直角。有的同类器物造型规格分大中小号。如南京市博物馆的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高44.1cm,口径5.12cm,足径13cm,而美国波士顿艺术馆的青花三顾茅庐图带盖梅瓶,连盖高度才38.6cm,足径9cm,口径8.5cm,与前者相比规格明显小一号。大件器物底部修胎形态不一。盘类,大多数底部可见弦纹,只是宽窄不一,有的伴有跳刀痕。如伊朗的青花波涛龙纹盘和青地白花莲池水禽纹菱口盘,弦纹中伴有跳刀痕,这应是修胎时旋转震动所致。罐类,如鬼谷子下山图罐和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的青花莲池鸳鸯纹罐,底部可见弦纹伴随着跳刀痕,而前者跳刀痕比后者更细密。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青花孔雀牡丹纹罐和伊朗的青花孔雀牡丹纹罐底部弦纹更宽,综合其胎质及工艺看,两器应属同一窑口,同一时期之物(两罐颈部有直、斜之分)。另外,在器物接胎处出现裂纹的有高安市的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其胫部与底部结合处出现一圈裂纹;山东省青州市的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其颈部接胎处出现一圈裂纹,上述情况均因重力导致,显然也反映出元青花制作的工艺特征。还有的器物在绘制青花纹饰前,先用硬器刻画出图案线稿。如江苏镇江博物馆的青花云龙纹罐,于上釉前在中部和下部分别刻画出两道和一道弦纹。资料说明,此罐先在胎体上刻画出纹样,再于上涂抹蓝料,使图案层次更丰富。河北省保定市的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在绘云肩纹之前,亦是先刻画出图案轮廊,再绘以青花料。此外,有参观者已发表见鬼谷子下山图罐上刻有众多线稿纹。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这次近距离地观察研究展品,结合平时对古代陶瓷尤其是各代青花瓷器的欣赏和鉴定实践,觉得对元代青花瓷器的认识和鉴定至少有以下几点应把握好:
1.元青花瓷器是元代创烧的一个瓷器新品种,与后世各期的青花瓷相比,它的时代性很鲜明,无论是造型、胎质、青料、纹饰等均有其特性,尤其是青花钴料和胎质,是现代新仿品无法逾越的技术难关。至于造型和纹饰的制作,新仿品或是有其形而无其神,两相对比,立马现形。
2.元青花釉面和胎质的自然老化以及传世使用痕迹等,亦是新仿品无法攻克的技术难题。
3.元青花器物品类繁多,目前难以全面统计。同类器物的造型大同小异,有的规格不等;大件器物制作工艺基本一致,如梅瓶、大罐等,均为分段制坯后以瓷泥粘接,底部修胎自然率意。
4.元青花发色多种,即便是进口青料绘制的纹饰也有翠蓝、蓝黑、蓝灰或浓淡之分。青花纹饰的清晰或模糊与釉层和窑温有关;青花浓凹处的铁锈斑呈现褐、黑褐、黄褐或银色等金属色泽,亦有亚光现象。
5.元青花纹饰的绘制以中锋运笔,笔力劲健,流畅自然,富有韵律感,可谓精美至极。其功夫后世难以企及。新仿品更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相互对比定然见拙。
总之,我们在欣赏或鉴定一件元青花瓷器时,应抓住要点,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综合评鉴。在平时多看国家馆藏实物,大量研习窑址或基建出土瓷片,同时还须勤跑市场,不断跟踪剖析新仿品,通过新旧对比,举一反三,天长日久,必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