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称美术为文化,是因为美术本身是一种文化载体,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总是某种社会文化类型的模型。一方面,美术创作是既成文化的一部分,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美术创作又总是以独立的感性的力量来促进文化的具体展现和批判,对既成文化的消极性、异化作用做出反省,来影响文化的面貌。
1.美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与心灵的沟通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关注思想、情感、直觉和感悟的表现,揭示自我的独特之处,来沟通心灵与心灵间、心灵与宇宙间的神秘联系。
19世纪末期至今的现代艺术流派,由于个体意识的解放,艺术家更关心个体内在的精神冲突,强调个人的独立价值,常用强烈、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充满矛盾冲突的个体精神和心理要求,关注和探索人类各种精神现象。凡·高生动地表现了一种内心最深处的痛苦的感情,在他的作品里,风景反射着人自身的情感,在整个大自然里直接看到人类命运和生机力量吞噬一切的洪流所表现的面貌,“我在全部自然中,例如在树木中,见到表情,甚至见到心灵。”①
美术感化和沟通人类的心灵,这种沟通超越语言和种族,超越时间和空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会不断地扩大,扩大了的沟通也传达了其他的文化,联结人类与文化、过去和现在。过去创造了现在,透过美术作品,我们可以认识、理解已逝去的过去,也因为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在和创造未来。
2.美术所传达的历史事件中的精神内容
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事件总是以某时某地某人某事的刻板面目出现,美术作品中也有大量的历史题材作品。作为一种鲜活的历史档案,通过艺术家的诠释,传达给我们历史事件中的人性因素、精神内容,其作品本身就是对历史事件的感情阐释。
对于法国大革命中的刺杀马拉事件,也许后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透过法国画家达维特的《马拉之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事业而死的烈士,达维特以一种极端的冷静手法来再现了悲剧发生的场景,表现力求单纯,让人感觉到好像就是现场的记录,却又能让人联想到基督受难的崇高意义。贡布里希称:“这是感人至深的纪念,一位谦卑的‘人民之友’正在为公共福利工作的时候成为烈士死去。”②作品具有极强的震撼力,更深刻地表现了历史,深化了历史的意义。
同时,美术作品通过艺术家的观点和态度,对历史做出各种诠释,会形成复杂的意义,并引发观众深度的反思与分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艺术家为我们留下很多印象深刻的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强烈的变形的视觉形象刻画了德军轰炸格尔尼卡小镇时的恐怖场面,借用具有深刻含义的视觉形象符号,记录下战争的灾难和人们绝望的呻吟,强烈谴责法西斯的罪行。这幅作品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一历史时刻,也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
3.美术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反省与批判
美术不仅可以记录社会生活,同时也能参与社会生活,艺术家以各种不同的观念和视点对之做出深刻的反省与批判。工业文明带来了精神危机,物质性窒息了精神性,过度地追求物欲和功利,人的情感、直觉、感受力受到了压制,人们常感到失去精神的家园。艺术家通过美术创作,将这种“异化”和“焦虑”现实化和视觉化,从而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和体验。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等现代艺术,无不反映了时代的焦虑和异化。美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新的文化情景中不断返回起点,即返回人的生存需要和精神需要,以保存人之为人的本性,是精神对物质、对现实、对人的生存欲念的一种观照和提升,把人提升为具有本质力量的人的意向正是一种对于人的终极性的关怀。美术的最高旨归就在于对人性的复归。
美国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利用各种包裹的方法改变着大地的景观。包裹的范围包括日常用品、建筑及自然景物,这些东西被包裹以后便改变了原有的意义,具有新的语言含义,给观众带来新的心理体验,它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沉思,引发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验艺术,最为敏锐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巨变——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消失,新型都市文化的兴起,人口的大规模迁移,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一大批视觉艺术作品,包括绘画、摄影、行为、装置及录像等,这些作品共同反映的是人们处于剧烈变化的社会中的现实,是对于人性的反思与剖析。
4.美术是宗教的符号和代言者
美术的直观性可以用图像形式纪念崇拜对象,阐述精神追求和宗教教义。欧洲造型艺术的全盛时期是宗教动机驱使的结果。美术把世俗之物描绘或装饰成宗教景象和教义,而宗教则是那个时代世界观中的根本成分,大量洞窟壁画、雕塑、建筑都与宗教有着直接的联系。宗教与美术往往相互推动、互生互长,宗教的发展、兴盛推动着美术的繁荣;同时,美术也成为宗教的代言者,由美术所营造的神秘的、崇高的氛围,才使宗教情感得以实现。教堂可以说是基督教的精神符号,如哥特式教堂以尖顶和穹拱将人引向上苍,向上飞升的大教堂象征了人的精神和灵魂的上升。 在我国,艺术最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于佛教,佛教的兴盛,给我们留下了敦煌壁画、龙门石窟等这些艺术瑰宝。最初的山水画,也不是为了记录湖光山色的动人之处,而是描绘一种精神,所以在山水画中,往往蕴涵着神秘的、灵动的宗教意味,唐代诗人王维就创作了大量禅意盎然的水墨山水。
宗教的价值在于它能消除在世俗基础上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所形成的心理压力,而美术创作就是以艺术的形式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出探索,不断地反省、消除人性的异化,也就是在寻找精神家园。美术在本质上与宗教有某种相通性,即精神和情感的无功利的投入,审美价值和信仰价值相似,都有终极性。宗教情感与审美情感一样,远远超越于日常的世俗情感,使人的心灵得以超脱,得到慰藉、满足与激励。但美术创作是一个深入本质的过程,只有在艺术中,物质才在精神的照耀下,精神在物质的启发中不断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美术也有其超越宗教的意义”。③
5.美术是对生存环境的创造与介入
美术创作不仅仅表现在与精神世界的联系,而且直接进入人类的生存空间,并成为生存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服装衣饰、商品包装、居室住宅、城市建设、自然景观等,以其特殊的存在方式给人的精神感官以影响。人们所制造的生存环境,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产物,巩固和强化其赖以产生的文化。人类最初只能依附自然,穿着树皮、兽皮,过着巢居、穴居的生活,从第一座能遮风避雨的茅屋诞生起,美术就介入我们的生存环境,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希望生存的环境具有内在的意义,具有审美愉悦感。金字塔、方尖碑、万神殿等都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它们所属时代的精神。进入现代,人们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更具自由意识和开放精神,生存环境应该能满足多种精神文化需要,同时又能充分展示自身环境的特殊魅力。20世纪30年代的摩天大楼,创造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纪念碑,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标志。60年代的比基尼、松糕鞋、喇叭裤,成为年轻一代追求个性解放的视觉象征。
另一方面,视觉文化艺术的发生,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是美术对现代生存环境所作的最壮观的介入与创造,人们的生存环境被大众文化所包围,美术成为一种包装文化,“从肥皂到服装到观点和政治家,一切都在视觉可及的范围内向公众出售。”④现代、后现代艺术把各种生存环境的物质材料作为美术创作的媒介,直接把生活中的现成品拼合在作品之中,直接介入现实生活,介入公共空间。后现代美术突破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沟通科技和艺术、商品和文化、个人创造和社会生产的联系。瑞典艺术家奥尔顿堡把蛋糕、三明治、冰激凌等翻制成巨大的石膏来作为艺术实体,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用商品社会给定的东西,如可口可乐瓶、汤罐头、纸盒子等,就像在超市的货架上见到的一样,无休止地重复排列,机械地重复给人以失真的感受,而无需更多的解释。后现代艺术对生存环境的介入和创造,是对大众文化作出的敏感的反映,使我们观察到所生活的世界,意识到组成我们生活的物质材料、象征符号的存在,认识到它们意想不到的视觉和触觉感受,致力于呈现当代文化的精神现状。
美术是一个时代文化和社会最敏感、最直接和最富于象征的表现。作为一种引领心灵和谐、追求美的真理的文化,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滋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沟通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们期待美术文化在现代社会里能够进一步提升人的精神,使社会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得以和谐发展。
注释:
①(德)瓦尔特·赫斯著,《欧洲现代画论》,宗白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英)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③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美)艾迪斯·埃里克森著,《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宋献春、伍桂红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