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中國歷史與文物,多秦漢並稱,唯史料文物方面,秦代可述者不多,與漢代相較,實相差甚遠。
漢朝可分為西漢﹝206 BC ~ 25 AD﹞及東漢﹝25 AD ~ 220 AD﹞兩個時代。其中以西漢的國力較為強盛,東漢除了光武帝時代以外,已是江河日下的局面。但綜合而論,漢朝時代在疆域開拓、文化發展以及經濟貿易方面,還是有相當多的成就。以漢武帝為例,可記之事有拓展疆域、派張遷出使西域引進西方文物、自大宛輸入戰馬增強軍力。
秦朝藝術 |
1970 年代後,秦朝的遺跡、遺物陸續在中國大陸出土,相關史料文物亦日益充實,其中資料較全者有在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發現之秦代墳墓。一九七四年發掘之秦始皇墓及咸陽宮第一號遺址等。
在湖北省發現之秦代墳墓內,保存完整者有毛筆兩支、竹簡一千一百片,並有漆盤一個。每片竹簡有上、中、下三孔,以供串連之用,其內容有關法律,字體為隸書。據此判斷,該墓的主人應為秦朝官吏,生前或與法律工作有關。尤以漆盤上之鳳凰與魚,與仰韶文化陶盤上之魚形裝飾,以及漢代鳳凰之流行,均有密切之關連。此一漆盤之出土,顯示漢代漆器風格仍襲秦代,鳳凰之流行亦早見於秦代。
|
位於陝西省臨漳縣之秦始皇墓,係於 1974 年開始發掘。根據史籍的記載,興建秦始皇墓前後共動用了七十萬工人。該墓在未發掘前的殘餘高度約為 76 公尺。秦始皇墓約可分為三個層次:其外圍為一長方形,正面約 6294 公尺;內圍為一正方形,正面約 2525.4 公尺。
在發掘秦始皇墓之外圍的時後,發現甚多形似戰陣之陶馬與陶製士兵。所有馬匹及士兵之大小長矮,皆與實物相同。士兵之高度均在 175 公分至 185 公分之間,由此可以推測古代中國人的身材可能甚為高大。陶製之馬匹係每四隻一組,馬身頗為高大肥短,與漢唐時所見之戰馬有類似之處,如確為同種,則戰國末期與西域應已有交通。
初期發掘出土之兵俑約有六千之數,其後亦相繼發現銅製品及武器。士兵陶俑之手足均為實心,而頭、身及臂部則為空心,部分且塗有彩色。尤值一提者為所有陶馬及士兵均非模型所製,且表情不同、神態生動,可見秦代塑匠已有頗高之造詣,以及築墓耗工之巨。
|
|
||
|
|
||
|
|
||
秦始皇墓之地下兵團,秦朝 |
漢朝藝術 |
西漢在漢武帝的時候,尊崇儒學,使儒學日漸發揚。因此對於人的生死之事與禮俗十分強調,使厚葬在漢代社會成為風氣。
由現存之西漢墓穴觀之,規模皆甚為宏大講究,墓穴在三十公尺左右者甚為普遍。較大者除墓道、前室、中室、後室外,尚有專門埋葬死者之墓室,以及在上述各室兩旁之耳室。陪葬品之類項共有四十二種之多,包括食物器皿、樂器、房屋、牲畜及馬車等等。
漢代墓室較大者,多於墓室之前建有供拜祭之建築物,稱為「享堂」,作為拜祭及供奉祭品之用,最有名者當為山東嘉祥之武梁祠。「享堂」有石材建者,亦有以磚建者,前者多屬達官富豪之墓,後者則多屬平民之墓。達官富豪之墓大多於「享堂」及墓室內雕畫像石刻。其題材多為有關歷史、政教、儒道思想、忠孝節義或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等;而平民墓內則以畫像磚描繪與日常生活有關之情景,如農、獵、漁、牧或生活起居之情形。
畫像石刻
漢代畫像石刻是我國古代藝朮中的瑰寶,被譽為是「敦煌前的敦煌」。畫像石刻多出土于漢代墓的石壁上,題材豐富、雕刻古樸,以浮雕與線刻為主,內容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天象行宿、車騎出行、舞樂百戲、奇禽怪獸、狩獵鬥雞和樓闕建築等。
以武梁祠之石刻為例,中間部分有兩人伏於地跪拜,此為孔子問禮於老子之 情形;左側有一大樹,樹上有鳥,有人持弓射之,則為后翌射日之故事。在此一石刻畫中,伏地跪拜兩人之體形大小相似,但卻易給予觀眾前者較近、後者較遠之感覺,此種感覺之產生,係由於雕刻家使用重疊之手法,即將一物體置於另一物體之上使人產生錯覺,認為前者較近,而後者則距離較遠。
|
在此一石刻畫中,建築物屋頂之兩簷均成直線,而非彎曲或捲角,顯示當時建築之簷角尚未反翹,屋脊上有鳳凰兩隻,必為當時較重要建築物裝飾之流行手法。
武梁祠之石刻畫的表現方式是用所謂的「官式」手法,因除題材較為正式外,其人物亦多穿著正式官服、戴帽並雙手持圭,馬之體態高大短壯,應為大宛馬無異。該石刻畫下部馬車之造形,直至今日有些地方還在模擬。尤其要注意的是馬行走或跳躍的姿態,甚為逼真寫實。
武梁祠之石刻畫還有「荊蚵刺秦始皇」,「張良狙擊始皇於博浪沙」,及含有政治宣傳意味之「泗水撈鼎」等等。
|
畫像磚
在厚葬之風盛行的漢代,一般人家是用畫像磚建造墓室。其大致分布在經濟與文化較為發達的山東、河南、江蘇、四川一帶。這些畫像磚石的特色是使用模型大批製造,約在四、五十平方公分左右,以描繪現實生活的題材居多,如生產、狩獵、收獲、宴飲,娛樂、戰爭、教育、民間故事等;也有的宣傳儒家忠孝節義思想,或放映道家羽化升仙的願望,表現出當時人們在精神方面的追求,譬如四川大邑出土的《戈射收獲圖》畫像磚等。
|
畫像磚可以用紙蒙在上面,再用墨拍打,凸出部份使會在紙上留下痕跡,也是拓本,一個畫像磚可以拓好幾個拓本,就像圖章一樣。這就是版畫的來源。
《邸宅畫像磚》,東漢 |
|
漢墓壁畫
秦漢時代,由於國勢強盛,統治者多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壇廟、衙署、宅邸、祠堂、墓室等,並於其內繪有壁畫,描述神話傳說,標榜名將功臣,宣揚孔孟儒學,不一而足。可惜殷年代久遠,大都已不存在存。如今僅有漢墓壁畫幸存於世,散見於河南洛陽、河北安平、遼寧金縣、山西平陸、內蒙古等地。
這些壁畫大多是用來緬懷墓主生前的顯赫場景,帶有寫實色彩,如墓主出行行獵時的威儀、居家宴樂迎賓時的盛況、仕途升遷時的榮耀等;也有的壁畫描繪神話傳說故事,祈求墓主升入極樂仙境。漢墓壁畫大多構圖充實完整,人物、動物錯落有致,畫面變化大多構圖充實完整,人物、動物錯亂有致,畫面變化與動感豐富。
|
銅器
漢代銅器以銅鏡居多,而銅鏡上面都刻有花草紋、蔓葉紋以及動物紋,而最受珍視的銅鏡為「畫像鏡」, 如東漢的四神規矩鏡。此一銅鏡上有小型三角形所構成之圓周,此種小型三角形在漢代漆器中為常見之圖案,由此亦知漆器與銅器間之密切關係。
銅鏡除可照物外,尚有驅邪除魔之迷信作用。四神規矩鏡正中有一四方形圖案,係代表地球,因古有「天圖地方」之說。四周十二個凸出圓點代表十二地支。四方形圖案外之八個凸出圓點代表八方。四周有代表不同方位之動物,如象徵
水〔北方〕之蛇,象徵火〔南方〕之鳳凰,象徵金〔西方〕之白虎,象徵木〔東方〕之龍;土則以中間之地球表示之。正合中國五行之說。
|
漢代因崇尚鬼神,香爐之應用甚為普遍,其外形多模仿山東博山而成,有金屬製者亦有陶製者。焚香時,輕煙由香爐內飄出,繚繞于爐體四周,仿佛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所以中國古代又把燒香用的香爐通稱為「博山爐」。博山爐多有上下兩層,下層焚香,上層儲水,以蒸潤香氣。
|
年代:西漢
名稱:錯金銀博山爐 地點:河北省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說明:此一博山爐爐身的盤和座是分鑄後用鐵釘鉚合,通體錯金,爐盤飾錯金流雲紋。盤上部及蓋鑄出高低起伏,抵挺峻峭的群山,山間點綴以獵人和野獸,刻划出一幅生意盎然的狩獵畫面。圈足飾錯金卷雲紋,座把透雕成三龍躍出水面,龍首頂托龍盤,勾畫出溝通天人的神山圖景。 |
金縷玉衣
一九七三年在河北省之定縣,發現漢代中山王之墓,其年代約在西元前一世紀。此一墓中有中 山王之遺體,體外有用玉片連串而成之玉衣,亦稱「金縷玉衣」。此一玉衣長 182 公分,係由黃色及綠色玉片串連而成,共有一千二百零三片。玉衣內部有五條木架,作為支撐玉片之用,玉片與玉片之間則用金線串連。如由一個人製作,此一玉衣需十年之久方能完成。
依據漢制,黃玉僅能用於皇帝,但為何中山王之玉衣卻有黃玉摻雜其中?此或因中山王與皇帝關係密切,死後特賜黃玉殉葬也。此一玉衣頭向北、腳向南,應為當時埋葬之習俗。據知當時國境內產玉不多,因通西域,漢王必多來自于闌。當時王侯之墓直徑多在四十米左右,除墓穴外,其他各室皆分藏車馬、兵器、陶器、銀銅珠寶等。
|
|
年代:西漢 名稱:金縷玉衣 地點: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說明:這件金縷玉衣是中山靖王劉勝的殮服,其形體肥大,腹部突出,狀如人體,工藝複雜。可分為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由二千四百九十八塊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多邊形玉片組成,所用編綴金絲重約一千一百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