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跃动的生命中我疾走,可终究得返回崖那头——那是我命中注定的路,我不想走也得走。我战战兢兢怕摔跟斗,遂又扑向生的绿洲。却还得返回崖那头,因为那是我命定的路。”
——《蒙克的私人笔记》
154年前的今天
一个特别的男孩儿
降生在了挪威勒滕
他就是
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爱德华·蒙克
▼
1893年
蒙克最出名的那张画诞生了
▼
天空、河流、陆地扭曲变形、融为一体,颜色和线条在疯狂地奔走。孤独的人从远方走来,周围的人事不关己……终于,一声“呐喊”响彻天际——所有的实体都被摧毁,变成深渊的一部分。
关于《呐喊》的故事已经听了太多遍,因为疾病和精神问题已经失去太多亲人的蒙克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了,他的孤独和苦闷如同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的爆发一样强烈。这张画是蒙克的爆发,也是蒙克的释放。
蒙克总共创作了4个版本《呐喊》
▼
▶ 第一版《呐喊》(1893年版)为蛋彩、蜡笔绘于木板,尺寸91*73.5cm,现藏于挪威国家博物馆;
▶ 第二版(1895年版)是平面印刷版,藏于挪威蒙克博物馆;
▶ 第三版(1895版)苏富比拍卖,板上粉彩,79*59cm;
▶ 第四版作于1910年,蛋彩木板,83.5*66cm,现藏于挪威蒙克博物馆。
2012年5月2日,在纽约拍卖了他1895年创作的版本。最终以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1.199亿美元。
由挪威商人彼得·奥尔森收藏,他的父亲托马斯·奥尔森是蒙克的朋友、邻居及艺术赞助人。这也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呐喊》。而且,不同于其他版本,这一版《呐喊》是“色彩最丰富、最鲜亮”一幅。
▲ 蒙克《呐喊》1985年版本
蒙克在1890年一场旅行中记述:“我跟两个朋友一起迎着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阵忧郁。突然间,天空变得血红。我停下脚步,靠着栏杆,累得要死,感觉火红的天空像鲜血一样挂在上面,刺向蓝黑色的峡湾和城市。我的朋友继续前进,我则站在那里焦虑得发抖,我感觉到大自然那剧烈而又无尽的吶喊。”
人们猜测,这火红的云,是敏感的蒙克把尖叫的声音,画成了图像。
长期以来,艺术史家和爱好者们也一直把画面背景中暴风雨般的天气,理解为一种恐惧的存在主义象征,代表着画中肤色苍白的光头男人内心的经历。
可科学家们说,这种云本来就存在!
在4月25日举办于维也纳的欧洲地理科学联盟大会上,奥斯陆大学教授海伦尼·莫瑞(Helene Muri)指出,或许蒙克在画中表现的根本不是什么撕心裂肺的痛苦,而是一种绚烂的云层现象。
▲ 2016年2月2日,英格兰索特伯恩(Saltburn)海边悬崖上升起的珠母云
莫瑞教授特别指出,蒙克很可能亲眼目睹过这种名为“珠母云”(nacreous clouds,也称贝母云)的罕见天气现象,将其称为“呐喊云”似乎也不过分。形成这种现象的条件是极低温(零下80至85摄氏度)和高海拔(介于9到12英里之间),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
这种云彩只出现在日落时或黄昏后,呈现为稀薄的、蠕动的、色彩鲜明的云浪状。“它们的色彩很容易辨识,”莫瑞解释道,“它们的光彩来自于小冰晶对太阳光的散射、衍射以及内部折射。”
▲ Nacreous clouds sent in by Twitter followers
云层绚丽的红色可能得益于喀拉喀托火山(Krakatoa Volcano)的喷发,蒙克第一幅《呐喊》就创作于它爆发九年后的1893年。大规模喷发之后,火山灰在空中弥漫了数年,正是这样激情洋溢的爆发,才能如调色板一般,绘出夕阳盛景。
不管蒙克是被自然景象启发,还是被内心苦痛触动——或许二者皆有——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真相了。然而,每次提出新的《呐喊》假说总是有趣的,尤其这一回奇异又怪诞的“呐喊云”假说,更是让人兴味盎然。
蒙克的一生
1863年12月12日,爱德华·蒙克出生于挪威雷登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
由于幼年时期,父母和兄弟姐妹接二连三地死去,肺结核让蒙克在5岁的时候就没了妈妈,15岁又没了姐姐。他自己也得过,还好死神把他留在了人间。
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致使后来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情绪。他总是忘不了家人死亡的阴影。这一生,他画了多次死去的姐姐。
▲ 爱德华·蒙克 ,《病孩子》, 1885
▲ 爱德华·蒙克 ,《病房中的死亡》, 1895
▲ 爱德华·蒙克 ,《在死亡的窗前》, 1896
1879年,蒙克为了成为工程师而进入工学院念书。后因为健康原因而中断了学业。
▲ 青年和老年的蒙克
1880年蒙克决意成为一名画家而离开工学院。隔年他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的老师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Julius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Krohg)。
1885年蒙克前往巴黎,他的作品也展现了自法国画家处所受到的影响。开始是印象派,接着是后期印象派,然后是新艺术造型。蒙克的绘画尽管风格上是以后期印象派为主,但在主题上却是象征派,其绘画内容在于刻画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现实。
▲ 爱德华·蒙克 ,《夏夜之神秘》, 1893
1892年蒙克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联盟在11月份举行的画展,他的绘画也成了争论的主题,为期一周的画展结束后,蒙克待在柏林,成为一个多国人士参与的社交圈其中一员,这个圈子里有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包括挪威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蒙克为易卜生的几个剧本设计布景),以及瑞典戏剧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1892年至1908年间,蒙克多数时间都在巴黎和柏林度过,他因铜版画、石版画和木版画的表现成名。在柏林,蒙克开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画),凭着记忆来复制他过去的作品。
▲ 爱德华·蒙克《病娃》 1896 石版画
▲ 爱德华·蒙克《焦虑》 1896 木版画
1908年秋,他的焦虑变得更为深刻,开始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开始住院接受治疗。医院里施行的休克疗法改变了他的个性。
1909年,蒙克回到家乡挪威,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变得更富于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
1916年蒙克在奥斯陆附近为美丽的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纯朴生活所吸引,创作了一组色彩欢快的画面。其中表现劳动人民的作品有油画《扫雪工人》、《工人回家》等。
▲ 爱德华·蒙克《扫雪工人》
20世纪20年代起,他为易卜生的剧本作插图。但始终未能完成。
1937年,纳粹分子把蒙克的艺术宣布为“坠落”和“颓废”的,禁止展出,他的作品从德国的各个美术馆被撤了下来。这对蒙克来说是很伤心的,因为他把德国看作第二祖国。在德国占领挪威期间,他拒绝与纳粹政权合作,不参加为其操纵的美术家协会的活动。
蒙克在过完80岁生日后一个月的1944年1月23日,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Ekely)与世长辞。蒙克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他的全部作品无条件地捐赠给奥斯陆市,这笔遗产包括1200幅油画、4500幅素描、1800幅版画、6件雕塑以及大批的工具、笔记和书籍等。为了纪念蒙克,1963年,奥斯陆政府建造了“蒙克美术馆”(位于Tøyen)。蒙克美术馆是全世界收藏蒙克作品为数最多的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