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夏珪《松岩静课图》团扇,绢本设色,25.7×26.3cm
书画扇,长期以来属于传统书画收藏的配角,但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逐渐有藏家把目光转向这一升值潜力巨大的门类。
近年来,诸多拍卖公司纷纷推出扇画专场,一些名家精品屡屡拍出高价。如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南宋画家夏珪的《松岩静课图》、马麟的《茉莉舒芳图》、叶肖岩的《苔矶独钓图》,三幅扇面均以336万元成交;刘贯道的《人物故事图册》(元代人物团扇画六开)更以2420万元创下当场最高拍卖记录,藏家追捧古代名家精品扇面的热度非同一般。
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帝王威仪的象征。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作仪令之物。汉代之后,随着竹扇和纨扇的问世,遂用之祛热纳凉。及至宋时,出现了今日常见的折扇,因其使用方便,又可附庸风雅而广为流传,风行至今。如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无不声名遐迩。
扇子,自古就以其“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的实用性打动人心,更以其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在其上吟诗作画,抒发情怀。折扇绘画题诗始于明代永乐年间,书画扇使得扇子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为后人留下丰富多彩的墨宝和艺术珍品。扇面书画向以美态养心,扇面制作向以精妙动心,因而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
明代大书家祝枝山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字如龙腾,匠心独运,世人刮目以数十万元之高价争相收藏;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犹如墨笔与金石同在,好似有高格名士相谈,收藏价值不菲。
观唐寅《秋风纨扇图》,女子纨扇犹似天生一对,形娟秀,而神柔婉。“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等诗句,更将纨扇女人或美或雅的姿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北京博物馆,珍藏着一把纵长59.5厘米、横宽15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一面画着柳荫赏花,任闲情若梦;一面画着松下读书,由儒风拂面。此扇是中国最大折扇,扇画为明宣德帝朱瞻基所绘,可谓传世珍宝。
自古而今,扇子的实用性日渐式微,艺术性却日见突出,并由此成为一个独立的收藏门类。赏玩古扇,清风雅意自会令人心动,为众多藏家所青睐。而宽不及寸、长不盈尺的扇骨,也以其精美的材质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藏家特殊的偏爱。
扇骨的材质有多种,以竹为类,多用玉竹、白竹、泪竹、湘妃竹、佛肚竹、桃丝竹、芝麻竹等名贵品种;以木为类,多用松木、桧木等,紫檀、檀香、红木、乌木、黄杨、楠木、鸡翅木等则用作上好的扇骨。另有牛角、玳瑁、象牙、兽骨、贝玉等稀有材质,以及金、银、铜所制作的扇骨。
扇骨制作,讲究阳雕、微刻、镶嵌、髹漆、烫花、手绘等手法,其中扇骨雕刻最为普遍和常见,尤以竹刻为多见。竹刻分阴刻和阳刻,阴刻又分深刻和浅刻。明清时期盛行浅刻,民国时期则多喜深刻。扇骨作为单独的收藏品类,其雕刻工艺极为藏家所看重,这也是古扇赏析和估价的重要因素。
扇骨是以档来划分,所谓档即扇骨的数目。扇子两端的两片骨为大骨,大骨间的若干小片骨则为小骨,大小骨数目之和即为一把扇的档数。
扇骨聚头处的柄部形状俗称“头型”,在折扇初兴之时,头型仅有方头和圆头,另有从日本传入的“和尚头”。时移世易,随着扇型的发展和制扇材质的增多,方寸之地的扇柄始而多变,扇的头型越来越多,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复杂,头型式样竟多达120余种。
扇子藏家章先生介绍,扇子收藏特别看重藏品的真、精、新。
真,是考证扇子的时代和作者,确认其是否后仿?更要分清扇骨的年代和扇面的年代。扇子鉴定着重从艺术和工艺两方面分析。如书画扇,可旧骨配新书画,也可新骨配旧书画。看扇骨,可从材质的新旧上分析其使用的年代特征;看工艺,可从造型和手法上分析其制作的年代特征;然后依据扇面绘画、书法、题款等,综合分析以确认扇的新旧和真伪。
著名书画鉴定家张珩论说:“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书画的时代风格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辅助依据是印章,纸绢、题跋、收藏印、著录、装潢等。”其实,书画扇的鉴定亦如此。看一件扇藏品,应该详尽了解其来源出处,年代越久的扇子越要看谨慎。新扇做旧,以假代真,历代都有,在高新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下,仿品更是层出不穷。收藏扇子,不能只看重款识。
精,是藏扇在艺术性和工艺上所体现出的极致精美,应该是每个工艺师和艺术家的精品杰作。但真者未必就精,在名家的成长过程中,精品必然稀少,觅为藏品更难。
新,是指藏扇要品相好、外观全、质地坚,特别是书画扇,字与画尤其要精到完好,品相观之,弹眼落睛。
工艺精湛的扇子和传统书法绘画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扇子收藏,可谓尺缣片楮,小中见大。不乏书韵之妙,不乏画魂之美,于书画流韵中澄心静思归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