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湖南省博物馆藏明末清初诗人郭都贤《水阁吟》诗册,该诗册记叙了清顺治十五年发生在长江中游沔汉、洞庭流域一场受灾广泛、持续时间长的江洪灾害,诗册以五言律诗的形式真实地描述了此次洪水灾害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为灾害记载提供详实的佐证。
郭都贤(1599——1672年),字天门,号些庵。湖南益阳人。幼聪慧异常,十六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官行人、郎中,出为江西学政,后以佥都御史兼任江西巡抚。郭都贤为官清正,吏治严明,严于律已,宽以待人,颇有贤声,做官时赠送在自己的厅堂写下这样的对联:“何以副生平试清夜自思在国在家曾行几事,不须谈特起但高身处地于今于古象个甚人”。任江西巡抚时,贼骑充斥,时左良玉屯兵进驻九江,骄横跋扈,纵兵暴掠,郭都贤恶其淫掠,责以大义,檄其他调,自募士兵镇守九江。清兵入关,遂弃官入庐山。逾年,寻北都陷,悲愤不食。南都建号,福王立于南京,阁部史忠正公开阃扬州,史可法荐都贤为南京操江,辞不就。桂王立于肇庆,召为兵部尚书,然已落发为僧。入益阳桃江浮邱观修道,号顽道人,又号些庵先生。嗣后往来于洞庭南北,流离转徒,在沔阳十余年,折回益阳,又因“诗累”被迫外出,最后客死于江陵承天寺。他博学强记,学者称“天门先生”,工诗文,书法瘦硬,体势遒劲。兼善绘事,写松、兰、竹尤妙,有“高风千古”之评。著有《衡岳集》《些庵集》《些庵杂著》《湘痕秋声吟》等多种。
明朝灭亡后,大批明朝遗民入清隐居不仕,他们怀着强烈的民族感情恪守遗民立场,矢志不渝,坚守故国节操,阐发反清复明思想,郭都贤就是其中颇具影响的一位。隐僧后的他茹苦无定居,流寓于湘鄂两省,在洞庭南北流离转徒十余载,目睹因江水泛滥造成洪涝灾害的悲惨场景,于是他的笔触开始关注自然灾荒中的社会现实、人间世情,记述当时真实影像,表达对受灾百姓的同情,揭露清政府的无视民瘼。湖南省博物馆藏郭都贤《水阁吟》诗册就是作者对清顺治十五年持续3月之久沔汉、洞庭地带洪水灾害的真实描述,作者亲眼目睹长江两岸一片汪洋,饿殍遍野,诗句将受灾人民的困苦生活与贵族阶级的避水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形成鲜明对比。此五言诗册当数湖湘遗民诗界典型的代表作之一。
二
郭都贤《水阁吟》诗册,纸本,纵高22.4厘米,横宽11厘米。该诗册共收录五言律诗三十首,全系行楷断续成书。诗册中郭都贤以质朴的语言、鲜活的文字,充实的内容实录发生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6月长江中游沔汉、洞庭湖一带流域洪水灾难的严重惨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苍凉沉郁的诗句风调宣泄自已亲历洪灾后,对受灾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以及对清朝统治者淤流不浚、堤垸不修,视民如草芥的一种社会现实揭露,愤世嫉俗,诉诸笔端,展露无余。郭都贤《水阁吟》诗册不仅是一份重要的历史资料,也是一件珍贵的清代灾荒诗文艺作品(诗文从略)。
《水阁吟》诗序中曰“:洪水决堤,沔汉数百里,几无寸壤”。沔阳,今湖北中部江汉平原仙桃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之长江、汉水交汇的冲积三角洲,属古“云梦泽”。诗册中曰:“七泽不自保,连为大洞庭”。“七泽”泛称楚地诸湖泊,洞庭界连诸郡县,与江汉平原的沔汉水域相连沟通,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水系,因此“连为大洞庭”。长江中游流域,因长期围垸垦田,江洪灾害发生得越来越频繁,《水阁吟》册中记载:老百姓时常受到洪水侵袭“泽国寻常犯,流人偏与逄”,长江两岸洪水肆虐,正是“风急天将肃,江深地始皋”,洞庭湖往日夏秋美景变为如今茫茫汪洋一片“风景消磨尽,愁吟秋水篇”,受灾惨状饿殍遍野“丈室难争寸,泥封又沸汤”,饱受苦难的民众“风雷千顷壮,水月万家茫”,忍受着饥饿和生活的窘迫“乞食餐英断,无裳剪芰疏”,洪水涌入村舍农家,使得灾民流离失所“陆浸东西屋,陈连上下床”,在来势如此汹涌的水灾面前,百姓们只能望天惆怅,哀叹“泥佛何能度,英雄尽可淘”。然而面对如此严重的洪灾,统治者的不作为使得“私决堤防者以致陷没无数”,为自已免受洪水困扰而私自决堤,“郡邑水入城中”,百姓们只能“人间投犬豕,地下饲鱼龙,杀僇天心厌,沉埋鬼计工”。“九月下浣复水稍减前三尺许”,这场洪水灾害持续3个月之久,洪水稍退后人们开始补种庄稼,减少损失,可是“无情东逝水”,“洪流日又洄”,人们无能为力,只能“泪枯苍赤眼,晚麦悔重栽”,饱受摧残的灾民“湘泪何时尽,娟娟等自沉”。洪水终于退却,“中秋水退”,“岁秋睛将及四旬”,百姓们“归理破庐”、“重治菜圃”开始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同样经历着水灾的贵族阶级们,他们的避水情况与穷苦的灾民形成鲜明对比,“商贾以舟为家,土著以茭牌为家”,贵族阶级是“举室束高阁”,百姓只能“画地水为牢”,诗句揭露统治、贵族阶级视民如草芥的社会现实。此时作者寄身佛门寓于沔阳、洞庭一带,也亲身经历了这场洪灾,并和受灾百姓一样深受水患之害,感同身受,因此以亲眼所见记录下受灾场景,“其力鲜克举者,铺架门片坐立眠餐其上,名曰‘水阁’。余亦个中人,故有此吟。”
三
鼎革后,陵谷迁变,大批遗民士人群体高蹈不仕。在湖湘地区,也以湘潭、宁乡、衡州各府县形成一个湖湘遗民团体,他们或亲身投入抗清斗争,意有所为,或用文字方式寄托自已的人生信仰与复国夙愿,在史学研究、文学诗歌创作上取得辉煌成就,湖湘诗歌出现繁荣局面,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湖湘遗民文化群。卓荦才气的郭都贤当数湖湘遗民文化群中留存诗篇较多的一位领袖学者。《沅湘耆旧集》卷二十八记载:“鼎革后,披剃入浮丘山,隐于僧。先生有至性,尚气节,哀乐过人,博学强识,著有《衡岳集》、《些庵集》、《些庵杂著》、《湘痕》等多种。”郭都贤以托身僧道的方式睠怀故国,“故国之戚,一饭不忘”,作为明末遗民士子,他有着与屈原相同的丧国痛楚,于是他崇尚屈骚楚辞思想,隐僧流寓洞庭,效法屈子泽畔行吟,陶汝鼐评论曰:“些公以故老流离,睠怀宗社,所作诗文,居得《九歌》之遗。”郭都贤的诗词创作极具豪气个性,自成一家,所作诗文雄篇大章,悲壮淋漓,率性自然,“爱他风骨耐他粗”,强烈的思国情怀以及苍凉无奈之感充溢于主流情感表达,诗词中蕴含着浓烈的爱国精神和高洁的人格操守,用情论诗,宣泄自已内心深处情感。正如他在《湘痕草·自叙》中云:“此乾坤何等时也,尚忍言诗乎!每诵“少陵野老”之句,则不胜呜哽。徘徊湘上,知已过从,喑哑自吞,呻吟间发,楚囚对泣,近于如人矣。”郭都贤的浪漫主义诗词风格在湖湘文化诗群中也是独树一帜,他选取自然界中能传达他内心思想情感的意象物体,以物明志,将意象所蕴含的特殊定义作为自已寄托凄怆心灵情感的载体,“香光疑照蕙兰魂”,眼中景与物的陈现只为抒发自已深远寄托的感情流向,诗句凄幽风雅,深蕴哀怅,别具韵味。作为一名爱国忧民的诗文大家,他的笔触还关注着清政府统治下的社会民生问题,《水阁吟》诗册则正是反映出发生自然灾害时各个阶层的真实社会现象。郭都贤不仅在诗词创作上成就卓著,还且善工书法绘事,清代《中国画家大辞典》评价:“人得其纸寸素,皆珍藏之。”《水阁吟》诗册系行楷书写,书法清朗瘦硬,笔力直注,一任自然,体势流利遒劲,骨气深稳,字体行间投射出一种遗民士子刚毅的气节风骨,正与他苦持志节、高昂的人格操守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