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因对酒瓶上的釉彩发生兴趣,便坚持不懈研究与搜集,直至拥有古陶瓷藏品近三千件。日前,堪称海南“瓷器王”的周筑平,自费在海口举行为期半个月的“盛唐溢彩——唐代(前后)瓷噐展”,虽然精选展品百余件仅是其整个藏品的冰山一角,但足以展现唐朝社会概貌,并让众多观展者眼睛发亮。
记者 彭桐
藏宝阁里数家珍
这是海口市南渡江畔一个叫偶园的古陶瓷研究会所,一个绿树鲜花掩映的小楼。与其说是一个私人会所,不如说是个民间藏宝阁。
这儿的主人叫周筑平,他在2004至2012年任海南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现仍是一家企业的“幕后指挥”,如今他过着世外桃园般的生活。黄昏,他常在凉亭赏景,把酒小酌怡情;白天,大多数时间他埋首在成堆的陶瓷研究资料中;偶有好友来,他会与之品茗论瓷。
那罐状的壶,他说是晋朝的;那青瓷酒杯,他说是汉代的。在好友惊讶得张大嘴巴时,他会说“来看看好东西”,随即打开一间超大房子的大门,展现在面前的是摆放得满满当当、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陶瓷。
行至逐渐加大加宽木板格摆放物之处,周筑平又倒回几步,指着放置地上头朝下扭着的“翻身马”说:“我这对白釉马,唐朝的,在塑雕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我看不亚于罗丹的《思想者》,中国人不喜欢裸体的人雕塑,所以用马代替。看,肌健表现得非常漂亮,神态也很好!”
“这一排的,都是元代的,青花瓷的。”在环形藏品展览室,周筑平继续数其家珍,“用青花绘制瓷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至今青花瓷仍是中国瓷器 的代表,国宝级的东西如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叫《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南京博物馆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瓷梅瓶。相似的两件器物我也收有,不敢相信 吧?!”
“明代的东西更多,是青花瓷大发展的时代,彩瓷也正式走上舞台!”周筑平越说越兴奋,“看我收的各年代陶瓷不少,这是些大瓶、大罐,大壶,器形也很多,几乎囊括了生活中所有观赏和日用品,包括祀器和文人用品。”
“清代民窑多,题材多是‘渔樵耕读’,也多有‘四王’绘画在瓷器上……”伴随周筑平的一言一行,观者和主人一起感慨陶瓷历史的进步,强烈感受到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周筑平曾在海南省收藏协会古陶瓷专业组参与过陶瓷鉴定,后来只想做自己喜爱的专题研究古陶瓷工作,几乎把所有社会组织的头衔和资格都放弃了,只保留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一职。“这样很轻松,”他说,“对于陶瓷,我有自己的认知标准,有研究,也有待鉴定。”
兴趣缘起釉彩瓶
盛世兴收藏。每个收藏者都有故事。周筑平是如何爱上并痴迷收藏的?
2007年,收藏投资热一浪接一浪,谈及海南收藏潜力时,时任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的周筑平接受采访时说,海南民间收藏界主要有三类人:有一定文 化品位和一些经济实力的、收藏保值旨在“以藏养藏”属精品鉴赏型的、接近投资型的。而他自己例外,完全是兴趣型的,盯上古陶瓷是因为酒瓶所引起。
那是1984年,周筑平当时任某国有企业酒厂的厂长。有一次,他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用河南均瓷所做的酒瓶,当即被那细腻的釉水和千变万化的釉彩所 吸引,爱不释手。从此,他开始喜欢陶瓷,并致力于对古陶瓷的追求和收藏。北京、上海、西安、景德镇……周筑平借助厂长搞联系业务和远销的机会,去全国各大 城市的古玩市场“淘宝”,去历史上有名的陶瓷生产地观摩,甚至跑到越南等异域追寻,连中国边境上的窑口也不放过。
在河南古玩市场,看到一个均窑的小碗,碗主还没出价,他已激动地掏出钱包;在延安古玩店,一束太阳逆光照在一匹标价1200元的三彩马上,他眼睛为之一亮,直奔过去“下架”;在广西弄尧边境口岸市场,一个有龙纹的白釉梅瓶,精致得让他迈不开脚,于是飞快“拿下”……
“泡陶瓷”的时光过得飞快,转眼到了1998年,周筑平已跑遍全国,收集了100多件宝贝。不知道生产年代,也不知道价值。一切都是好奇为之, 也正是如此,增加了周筑平研究的情趣,他认为古玩的魅力也就在这里面。慢慢地,他发现古陶瓷承载着历史,他把很多器物与所处的历史结合起来看,能看出当时 器形、花卉、人物和动物的特点,以及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和当时的历史状态。
对历史了解更多,藏品越来越丰富。到后来对整个古陶瓷收藏有了系统的认知,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认知标准,“凡是符合我标准的,就大胆收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些藏在边远山区的宝物被陆续“挖”到了古玩市场上。周筑平笑说:“挖得火热时,正赶上我有自己判断的成熟时期。现在我有各个年代的古陶瓷已近三千,相信还会增加!”
愿捐藏品给国家
“‘盛唐溢彩’,是我自己出钱,花了近十万,算是个人藏品系列展的第一个吧!” 周筑平谈及日前在海口举办的“唐代(前后)瓷噐展”,语气放 慢,不时停顿,若有所思。“办展览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也是我这一生中的一个梦想,虽然藏品有限,可能是不完善的,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但是我会尽心尽 力地做,力争再现我们中华民族无比辉煌灿烂的陶瓷历史!”他说。
周筑平表示,他想陆续搬出他全部的藏品,展示“古陶瓷器物上的中国”,打算办“丝路时光”、“瓷器酒史”、“瓷映歌舞”、“历代动物瓷雕”、 “三彩之梦”、“陶俑世界”和“十八罗汉光影”等展览,“我今年66岁,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争取一年能办一个,办10个,到76岁了,人也差不多老糊涂 了,这个心愿也算全部完成了!”
对周筑平来说,收藏是为了传承,办展览是让藏品为社会服务,使更多的人有广泛的认识,以体现收藏品的历史文物价值,“一切都是为了国家”。
周筑平是有“野心”的。他想法很多,曾写过剧本,还想当记者,但没想到收藏和研究古陶瓷最终成为了他最挚爱的事业。周筑平说很遗憾,到目前为 止,还没有一个专业完整的古陶瓷历史博物馆。他曾和几个朋友商量建个博物馆,但一估算,至少需要上万平方米的展厅,资金也要过千万上亿,朋友们便都打了退 堂鼓,但他心中的这个希望之火还没熄灭。“我这些东西要有个博物馆集中展出,相信别的国家哪个馆也不一定能比得上!”他肯定地说。
周筑平在当知青时,做过砖瓦匠,加上多年痴迷研究古陶瓷,受传统文化熏陶,如今看一件瓷器,就仿佛看到了瓷器所属时代的工厂、操作工艺和社会圈 腾。所以,在道出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时,周筑平笑了,显得底气很足、理由充分:“这其中的乐趣我已充分享受到了,我人生的信条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儿女 若不喜欢,谁会来守护?不如交给国家研究,这是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属于国家宝藏,更需要小心呵护!”
“凡是国家博物馆需要,我无偿捐赠。”在古陶瓷藏品展上,周筑平透露了这个心底的秘密。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提高了声音:“我就想把这件事做好,这辈子就算有个交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