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来,陶艺在许多国家红红火火的焰烧着,已经普及;陶艺展览、陶艺活动、陶艺出版;销售等层出不穷。许多国外小学有陶艺课,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陶艺专业。许多专业艺术家,和业余爱好者,尤其迷惑现代陶艺。它既是能走向大雅之堂的艺术,它又是最能普及人人皆能参予的的艺术领域。
中国的现代陶艺在五十年代开始萌芽。由于体制的物质的,经济的,精神的思想的宣传的种种原因,未能普及开来。近些年来中华土地,大江南北也到处点火。陶艺活动家,陶艺作者,交流、展览、宣传、出版、示范、培训,也越来越多。
虽然如此,国内外真正以现代陶艺谋生的陶艺家却很少,大多数却是业余爱好者的参予。是什么因素促使人们对这一领域感兴趣呢?它又有些什么特点呢?对于业余作者来说侧重的一方面是娱乐性、精神性,玩泥巴从小就喜欢。当你随心所欲的通过捏泥巴表现了你想表现的东西,尤其是通过烧成又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时,你会不由得感到异常的开心。现在的工艺制作过程几乎都成互相聚会,交流的表演项目。如拉坯表演,乐烧表演夫妻共拉一团坯的表演,各种造型方法的表演等。这些作者产品的出路不一定是市场而是礼品,交流,或自己赏用。93年我参加韩国陶艺夏令营,韩方参加的人员百分之九十多都是女性。我是奇怪的问她们,回答是她们学习陶艺不是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消遣、自娱、打发时间。可见当物质生活到了一定程度时,主要追求的便是精神生活,性格的陶冶。
对于专业作者来说,吸引的特点就更多了。
世界上什么材料直接造型并保持手感和泥味的?是陶土和瓷土;什么材料能经过高温烧成又产生神秘的窑变的?是陶土和瓷土;什么材料最能任意摆弄、搓、揉、捏压等,从而表现手法最多的?是陶土和瓷土;什么材料在世界蕴芷量最丰富最多的?是陶土和瓷土;什么材料最能表现质朴、率真、古拙和原始的?是陶土和瓷土;什么材料制成后保留时间最长而不变质,因而更具收藏价值的?是陶土和瓷土。
人们都说:“陶艺是土与火的艺术。土有各种各样,有不同成份,不同色新,不同的粗细,不同的可塑性,不同的烧成肌理和不同的烧成温度等。”因材施艺是我们作品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来选择材料,即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对象又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了材料的特质。因此,只有懂得材料、熟率材料才能驾驭材料,才能使材料和造型相得益章。反之就很难说你的作品具备了陶艺的语汇了。
火是陶艺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没有火的烧成不能说是陶艺作品。火可以毁掉一切(倒窑),也可以为你完成惊世之作,所以陶艺家在窑前往往不是惊喜就是哀叹。因此陶艺家不但要充分熟悉材料,运用材料,还要熟悉火的作用,运用火的能量,利用窑变,把握温度才能产生“天人合一”,“鬼斧神工”的特殊效果。因此说作为陶艺作品,进到窑里去,不仅仅是为了烧结而已,而是要借助火的力量,为你产生变化莫测的色彩和效果。
火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制约的一面,而制约的结果又往往能形成它自身的特点,首先是表现方法上的突变和特殊效果。比如说陶艺作品要想顺利烧成,首先它不能是实心而必须是空心的,为了要使作品空心,人们采取了多种表现方法:
(一)产业陶瓷雕塑
产业陶瓷雕塑,顾名思义是生产性的,是要复制的造型。也就是说作者用雕塑的手法创作的造型经过翻石膏模,方可重复的生产同一个造型。产业性陶瓷雕塑,由于要生产一定的量,说要较多考虑市场能否接受;可以不限量的生产,也可编号定产;同时由于要进行翻模、复制等工艺过程,这就要求造型尽可能简练,才能便于操作省工省料。
目前产业陶瓷雕塑的生产方式有三种:
1.注浆成型:
将泥土化成泥浆,注入模型内,待模型汲到一定厚度的泥浆,便将多余的泥浆倒出来。当坯体稍有脱离模型之际,便可开模取出坯体,然后,再用手工将坯体各个部分接斗后修好。
这种办法一般是大批量生产同一品种时所采取。它的特点是一方面自然形成空间,另一方面坯体厚簿均匀,体量轻、操作快,形体统一,价格便宜。
2.印坯成型:
将练好的泥,打成泥饼,印在分开的模具里,然后将其合拢,待到坯体稍干后,开模取出坯体,接斗并修好。它的特点是,坯体自然形成空间;全手工操作,手感强,更具人情味,但做工慢,产量低,目前即使有一定量的造型,也还是强调手工印坯,因为大家都知道手工的价值,同时觉得它肯定是小量的。
3.盘条印坯法:
将泥揉成粗细不同的条状,根据造型的需要,一条挨一条的印的模子里去,合模待干后,取出坯体,就是一个变化着线条的造型。这种方法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比打泥饼印坯法要复杂得多,但它更具特色,更具手感效果,如线条布局,粗、细、穿插,明显与模糊等,运用得当,就有一种特殊的和接近原作的味道。
(二)原作陶艺
原作是作者用泥土塑造的造型直接入火烧成的孤品,原作陶艺更具有它的特殊价值,因为举世无双。它能全面直接保留手感,泥味的原质原味面貌。高明的陶艺家,能充分的驾驭泥料,把泥玩活,使泥的特殊性质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它直接入高温烧成,能很自由的表现形象和泥感而不受工艺过程制约。它最大的制约便是火。火要求每件制品坯体必须是厚薄基本均匀和内空,但很难做到厚薄均匀因而原作比复制品要重得多。
1.雕塑式:
用一团实心的泥,根据形体的需要,可以随意的加泥,也可随意的刮下来而不受限制。待形体完成后将作品倒过来,均匀的掏空,干后烧成。这种办法初学为宜,因为它能只细推镐和便于修改。
2.盘条式:
将干湿温度相宜的泥土搓成大小不同的泥条,根据形体的不同需要一条一条的盘筑起来。如果盘成单纯的器皿可能方便一些,如果盘成一个动物造型便复杂得多。动物盘筑的步骤:先将主要形体盘筑成形,如躯干后将局部形体如四肢,头部完成然后组合成一个整体造型,最后将耳、眼、尾等加上,并进行严格的调整,协调各个部位的有机配合,方能成为一个极具特色,而有着丰富线条组合穿插的动物造型。
这种办法能自然形成空间,能有效的发挥泥的可塑性,可利用线条的组合、大小、点线面等的有机组合来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和美感。这种办法要求作者要准确掌握形体,当然不是自然的形体,因为它不便修改,要“一笔成形,下笔无毁”的写意要求。
3.卷筒式:
将干湿度合适的泥土打成需要的大小,厚薄的泥饼,用一些废纸放在泥饼中间,便于卷筒而不至踏陷,一边卷曲,一边粗略的造型。一般来说一个造型,躯干部分卷一个筒,头部和其它部分分别卷成约干筒,然后一部分一部分的沾接起来,待到一定的硬度,根据造型的形体需要,进行全面的较细的塑造,该压的压进去,该顶的顶出来。
这种方法自然形成空间,也能发挥泥土的可塑性,一顶一压的塑造方法,其味也就在其中,打泥饼时也可根据需要人为的印制成各种肌理效果,如树皮、草、综、麻布袋等。这种造型方法难度大,也属大写意,不便于修改。在各部分卷筒接斗时,会留有许多残缺的泥饼边缘或自然形成的裂纹,但只要留存得好,就有一种天然的泥味和似乎风化了的自然残缺美,这正是现代陶艺自由、奔放、随意、大气、返朴归真的重要品格和造型语汇。
(三)半原作陶艺
在创作时只完成主要形体的塑造,有意的留出局部、细部,也就是说形体的主要部分翻制成模型,然后通过模型印制主要部分的坯体,其余部分都用手工直接捏制完成,如观音的手、飘带及其它饰物,又加野猪的耳、尾、眼、综毛、牙以及其主体的肌理处理,都可以不要从模型里印出来。这样的作品大同小异,大至效果差不多,仔细比较就不可能一样,因此,比较生动,手感泥味也足一些。这样就更接近原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