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市场行情日渐火爆。2010年冬(秋)拍大潮落幕,亿元拍品频出,天价买家层出不穷。有市场行家透露,拍出5.5亿元历史新高的瓷器买家正是多位来自浙江的买家集资购买。“随着‘天价’的标准越来越走高,艺术品金融化的初级形式将逐渐增多”,成交现场的行家表示。
通胀下艺术品投资火爆
实际上,收藏经济由初见端倪到迅猛发展,不过几年的时间。
之前,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回落。但从2009年初开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开始一扫颓势,总成交额达到了225.3亿元,较之2008年增长了近12%。
在09年底,国际知名经济类杂志《经济学人》撰文指出,得益于中国的收藏热和全球当代艺术市场的“大跃进”,特别是中国政府艺术品交易政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品开始直接在香港上拍,而不是在纽约、伦敦或者巴黎上拍;中国已取代法国,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
2010年初,国际权威研究机构欧洲艺术基金会发布《国际艺术市场2007-2009全球衰退时期的艺术贸易趋势》年度报告称,2009年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总交易额为313亿欧元,较之2008年同比下降了26%,但这一数字仍高于2006年的水平。其中,2009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总交易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同比增长12%,位列全球第三。
艺术市场的火爆,许多人认为这是艺术投资基金进入这一领域的结果。
过去,收藏者通常只将收藏作为一种个人爱好。现在,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开始将艺术品视为回报丰厚的金融产品。
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曾表示:“收藏本身就是财富积累的过程。”因为艺术品价格是经济增长的函数,艺术品会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断增值。此外,艺术品还是一种资产配置的工具。梅-摩指数的联合出版人摩西(Moses)的研究发现,许多并不喜欢艺术品的人之所以在股票投资和艺术品投资的收益相当,甚至在艺术品投资的风险高于股票投资的情况下仍然进行艺术品投资,就是因为艺术品与其他金融产品的相关性非常低,因此,艺术品可以发挥资产配置的重要作用。
在马未都看来,“艺术品使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多元化,是一个能够减少风险的资产,这是艺术的第三种美。”
事实上,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投资品种,许多投资者早就发现了艺术品的资产配置功能。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发布的《艺术品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报告》指出:“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的习惯。其中,艺术品价值大约平均相当于其全部资产的5%。这意味着,整个高收入阶层大约可以支付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16万亿元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至少每年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是可以用于投资艺术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寻找到艺术与金融紧密对接的有效模式就成为了直接制约艺术资本市场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而艺术投资基金恰恰能够在艺术与金融的对接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运作模式的合理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锁定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或者通过运作模式的大胆创新,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获得高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