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常识 > 紫砂入门知识

紫砂壶鉴别中的“门道”

目前市场上见到的紫砂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没有任何收藏价值的劣质壶,
一类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


  劣质壶的原料往往是沙锅泥、花瓶等低档泥料,
它的颜色油亮,
呆板,
打碎后可以明显看出里外层的颜色不同。
这类壶的价格往往在几元到几十元之间,
基本没有收藏价值。
真正的紫砂壶所选用的泥料是产于宜兴丁蜀镇的紫砂泥。
紫砂泥是宜兴得天独厚的原料,
它在成分上具备了制陶所必须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
从显微镜观察发现,
紫砂泥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铁矿。
这些矿物的颗粒组成,
使紫泥具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
由于紫砂壶坯体不施釉,
所以烧成后仍有较大的吸水率和气孔率。
据测定紫砂茶壶的吸水率在1.6%-7.05%之间。
因此,
制成品具有良好的吸附气体性能和透气性能,
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


  如何辨别紫砂泥是否纯正?

  过去有一种鉴别紫砂方法,
说“拿一根火柴在壶身上划,
只要能打出火来的就是真的,
不然就是假的。
”其实这不是一种鉴别紫砂的可靠方法,
因为过去的火柴是用红磷为原料,
红磷的燃点低,
只需轻轻摩擦便会燃烧,
在衣服上摩擦也会燃烧,
现在出的安全火柴基本上都划不着火。


  那么该如何鉴别紫砂的真伪呢?一是看颜色,
纯正紫砂的颜色,
应具有玉石般的韵味,
不论其自身是紫色、黄色、还是红色,
其光质像上了油一样,
越擦越润; 二听声音,
在紫砂壶内放入茶叶,
然后注入开水,
紫砂壶发出沙、哑、沉的声音,
声音沙哑说明材质透气性好,
内部不结晶,
能保持茶的香味,
不易变味。
如果注水后,
发出金属声或者瓷器般的脆声,
就可断定非紫砂或者紫砂不纯;三是闻其味,
掺了化工原料的茶壶有异味,
或是用铁观音入壶,
泡一小时后,
茶水变色或有异味,
属假紫砂壶;四是凭手感,
纯紫砂壶的手感应是光滑圆润、舒坦自然的,
虽有颗粒但仍很圆润,
通过传统手工加工碾磨的砂粉其手感和机器加工出来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
通过长时间的泡养,
好的紫砂能显现出深沉、古朴、油亮的气质,
而非紫砂或者紫砂不纯的壶基本上养不出来。


  紫砂壶的手工制作与模具制作

  很多壶友认为紫砂壶手工与否其实不必非常在乎,
全手工不见得就好到哪里,
半手工的就不见得差到哪里,
主要是泥料得纯、得正,
不要掺有对身体有影响的添料在里面就行。
因为价格上的高低悬殊,
使得手工制作与否还是倍受关注的。
就壶而言,
手工与否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位壶友总结得非常有道理,
他指出,
手工制壶,
经反复拍打泥片成形后,
在外壁进行削、刮、整的工序,
而且每个工序都相当费功夫。
而模具制作工夫不在拍打上,
基本成形后,
为使泥与具吻合,
工夫用在内壁上;手工制壶,
坯体外表形成泥层,
内层相对疏松,
中间砂粒聚集形成泥砂坚骨,
使紫砂特有的透气性能得到很好的保留。
经过烧制后,
质地收缩不一,
泥砂层次不齐,
外表粗粒凸现,
使壶表面呈现出温润的质感和明快的光泽。
壶内壁由于矿物结构疏松和砂粒堆积空隙,
体现出内透外吸的本性功能,
呈现出紫砂特有的性质。
而模具制作的,
泥质在均衡性、同一性都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内、外壁缺乏立体性结构分层,
烧成后表面失去质感效果,
壶壁吸透率跌降至60%以上,
紫砂特有的性能所剩无几。
最突出的表现为:使用久了,
往往出现灰暗死板等现象。
在鉴别上,
模具壶的鉴别有一个窍门,
一般纯粹模具做的活,
在壶的中间从壶嘴到壶把有一条细细的痕迹,
仔细观察是可以发现的。


  现在很多卖家为了追求光泽,
在壶身上进行打蜡处理。
凡内行的壶友是绝对不会选购打腊壶的。
其实好泥料的壶是不需要打蜡的,
打蜡的壶肯定不是好壶,
也就没有多大收藏价值了。
如何辨别壶体是否打蜡呢?第一,
感觉特别亮。
第二,
摸上去有一种摸蜡的异样感觉。
第三,
水浇上去很快聚成水滴滚落,
第四,
闻上去可能有异样味道。

紫砂壶断代 有迹可寻

  紫砂名壶怎样来断代历来都是个难点,
因为有关紫砂器的著述和文献比较稀少,
加之近年来的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少之又少,
所以给紫砂器的断代带来一定的困难。
还有一点就是历代的名家作品仿制较多,
特别是民国初年,
几乎所有紫砂界的高手都被聘往上海,
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精心仿制,
烧制出了难以统计的仿名家款作品。
这些仿品水平极高,
与原作相比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
这部分作品现遗存至今,
给今天的断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尽管在鉴定方面困难重重,
但是仔细分辨,
还是有踪迹可寻的。


  经专家学者的努力研究,
同时也结合近年来地下出土文物的印证,
基本上可以根据砂质、颜色、加工手法、造型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大致年代,
不会有很大的差距。
现将其总结的断代方法介绍如下:

  (一)造型。
紫砂壶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
多为圆形、筋纹形。
壶体偏大多提梁,
有硬提软提之分,
无足宽平底,
光素而少华丽,
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清代初期砂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
另外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型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识增多,
附加的装饰也多,
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
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二)胎质。
明代时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
给人的感觉比较粗糙,
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
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
使得壶体表面失光;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
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
胎壁也较厚实。
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
出现了紫砂细泥。
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
色泽温润,
晚期泥质仍坚致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显得干枯。
另外,
从泥色上也有区别。
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红色,
而清代的泥色则较多,
除了以上两种外,
还多见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
称为“梨花点”或“桂花沙”。
民国以后,
紫砂的色彩多了起来,
如墨绿、黑色等。
而现代的紫砂器讲究原料与颜色造型一致,
如仿青铜器造型,
就用仿古铜颜色的泥砂制作。
紫砂壶由于经常把玩摩擦,
久而久之,
就会有一层光亮面,
俗称“包浆”。
这也是我们鉴别工作当中鉴别时代远近的一种辅助手段。


  (三)制作工艺。
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
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
到了晚明的时候,
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
壶内壁不见指纹,
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
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
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
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
于明代不单独烧壶,
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
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
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
使表面凸凹不平,
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
在很多情况下,
由于温度不够,
砂壶不能完全烧结,
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
再将泥片镶接而成,
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
制作也比较精细,
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
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
晚期为多孔,
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
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
到了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
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
而此时期的砂制细如膏泥,
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
当然手感也极好。


  (四)款识和铭刻 。
紫砂制品上的款识和铭刻是指刻、印、划在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
用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诸多因素,
这同样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
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
在书体上,
明代都为楷书,
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
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5/19/2019-09-18/12121.html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