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常识 > 紫砂入门知识

紫砂陶与文化艺术

宜兴紫砂陶以其温润朴茂的“五色”材质、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端庄清丽的迷人风采、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精湛绝伦的手工工艺独步海内外,赢得了举世盛誉。宜兴紫砂陶长盛不衰,在于她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宜兴紫砂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之所以能从一般的日用品脱颖而出而成为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国之瑰宝”,是与历代艺人对紫砂文化内蕴的孜孜不息的追求及文人的钟爱、关注、参与乃至艺人与文人的联手合作、不断提高紫砂陶文化与艺术品位、文化与艺术内涵所分不开的。这也就形成了源泉流长的紫砂陶与文化艺术的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联系与割不断、斩不断的紧密关系。
“艺术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条件之一。人,透过语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透过艺术的形象做心灵的交流”。宜兴紫砂陶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将诗书画铭吸纳交融,使其充盈文化味和书卷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鉴赏需求。从历史来看,不少著名的文化人、诗人、学者、书画家、名人、官臣、幕僚、士绅曾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艺的创作,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影响着紫砂壶艺的发展,其中之杰出者不胜其数,如赵宦光、董其昌项元汴、朱石梅、陈鸿寿、瞿应绍、吴昌硕、吴大澂、蔡元培黄宾虹刘海栗、吴湖帆李可染启功吴作人冯其庸……均为大家熟知。

这种文人与艺人的结合现象是独一无二的。紫砂艺人在文化艺术的熏陶下不断提高自己之学。在结交文人雅士之后,耳濡目染,专题切磋,交流合作,碰撞出文化艺术之花,结出文化艺术之果。许多名艺人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尤其在书法方面往往具有极深的功底。

据史记载,宜兴紫砂陶最早从事艺术壶创作的茗壶鼻祖供春所制作的《树瘿》、《仿古》诸式,款识“供春”二字,书铁线小籇,即是主人吴仕(字颐山)研求式样后,代为署款的。(见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雅流》)。《阳羡茗壶系》以颐山小传附于供春传,以主附仆,想周高起为当时社会风尚的压力,不愿漏记文人雅士之创始的推动作用,故此安排耳。

名艺人时大彬同样如此。他早期的作品上还需请人在壶体上挥毫代书,后来往于娄东,结交文人学士,不但制壶风格由大而小,为之一变,而且书法功夫大为长进。“削竹镌留十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大彬受影响最大的为明代的文学家、书画家、壶艺收藏家陈继儒。陈继儒对茗壶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曾先聘请制壶好手蒋时英至家中制壶,由蒋时英为他制壶,然后陈继儒为之书铭,名工名士,世称“双绝壶”。后时大彬游娄东,与陈继儒讨论品茶试茶之奥妙,茗壶才由大而改小,成为史上一件趣闻乐事。

制壶名家陈鸣远,“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他与海宁名士杨忠讷等交友甚深,影响所及不但制壶方面:“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而且“形制款识,无不精妙”。铭刻书法古雅流利,有晋唐风格。杨忠讷起初也是由于爱壶而订壶,直至后来邀请陈鸣远至家中制壶。据史记载,陈鸣远为杨忠讷制壶最多,交情最深,交流亦最多,受到的影响亦最大。

陈曼生由定制砂壶至亲自打样设计新壶,交由杨彭年精工细作,使砂壶艺术中渗入了浓厚的文人气质和韵格,使其更加古朴敦厚,不媚不俗,使“彭年曼生壶”在形制和款式上成为文人学士与艺人壶手珠联璧合的精品,开创一代新风。陈曼生不但自己题铭书刻,而且带动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题名书刻。此外,陈曼生自己还落上壶款,并有幕客等印款落于壶上,世称“曼生壶”。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艺术相结合,经曼生倡导,逐渐开拓,形成一代风气,沿习迄今,影响深远。曼生书法、印章、诗藻镌刻款式,均书卷气淳厚,开创了文人与紫砂艺人合作之典范。

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参与合作,促使宜兴紫砂陶向文化艺术靠拢,使陶艺作品更美、更雅,更具有文化艺术特征。文人参与定制砂壶,对陶艺作品的质素的影响显而易见。学士为砂壶撰写壶铭或以书画入壶,大大提升了砂壶之品。文人墨客在砂壶上题写切壶、切情、切茗的壶铭,用以记事、寓意、言志、寄情;并且有著名书画家、金石家在坯体上挥毫书画,操刀篆刻,使紫砂陶集文学、书画、篆刻于一体而大大提高了砂壶的文化、艺术品位,蕴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差不多历史上当时著名的文人学士均参与到宜兴紫砂陶的“创作”中来,这一奇趣的现象,为宜兴紫砂陶的文化艺术品位、素质、以及紫砂艺人本身的文化艺术品位、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催化的动力。

在历史上,一批文人学者专门研究紫砂,为宜兴紫砂陶著书立说,为艺人树碑立传,承传了紫砂之史,使后人研究紫砂有了文字依据,也提高了紫砂陶的身价,确立了紫砂在中国陶瓷艺术之林的地位。

明代作者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成书于明末崇祯年间,记述了宜兴紫砂壶替代银、锡、瓷壶的情况,着重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三十名紫砂民间艺人的造壶技艺及其作品,并将他们列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七大类。还记述了紫砂壶的泥料产地及制作工艺、实用功能及艺术特色,是后世研究紫砂的宝贵典籍。

乾隆年代吴骞编著的《阳羡名陶录》是一部比较完整的有关紫砂壶的专著,分别设立七个专栏,自序、原始、选材、本艺、家溯、丛谈、文翰(包括记、铭、赞、赋、诗等),着重介绍了紫砂壶的起源,详细评述了紫砂壶所选用的泥料、制作工艺、壶艺特色、以及紫砂壶泡茶的特殊功能,工艺价值。并附赞美紫砂壶的诗词铭赋等文翰。

日本紫砂壶收藏家奥兰多编著的《茗壶图录》,记载了名贵的紫砂壶,并详实地注明了茗壶的大小尺寸、形制特色、壶泥色彩以及造器者艺人的印章、铭文、款识、摹本,按目次分为:原流、形状、流鋬、泥色、品汇、大小、理趣、款识、真假、无款、衔捏、别种、用意十四章等等。图录部分著录有三十二品宜兴历史名壶,图线描工整,撰有详细说明和作者的印章款识等。

重要的紫砂专著还有《阳羡茗壶图谱》、《阳羡茗壶赋》、《阳羡名陶说》、《阳羡砂壶图考》、《壶史》、《陶说》、《宜兴陶器概要》、《陶雅》、《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等数十种。当今出版的紫砂专著数量众多,达数百种以上。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的经典紫砂图书。正是依据这些资料,人们才能对紫砂艺术进行较全面的系统的研究,紫砂艺人的声名才得以传扬,紫砂壶艺才得以薪尽火传,一代代发扬光大。这也是紫砂陶与文化艺术的关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除了文人文化与紫砂陶有着密切的关系,陶瓷文化与紫砂陶的关系更为密切。宜兴紫砂起源于粗糙的手工业品,而陶瓷文化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起源的。因此,继承优秀的陶瓷文化,然后演变改革、推进,使其源于粗陶,出自粗陶,但通过与其它文化的融合,最后别具一格脱胎而出,对陶瓷文化的弘扬是一大杰出的贡献。紫砂陶制作工艺的捏筑与片接成型技法,是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制作中仅有的。用这一方法制作的紫砂壶,古朴而典雅,受到中外陶瓷专家的极力推荐,称之为硕果仅存的陶瓷文化艺术。所以,宜兴紫砂陶对陶瓷文化的弘扬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宜兴紫砂陶还与民间工艺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茗壶翰宇,广袤无际。宜兴紫砂陶从它一面世开始,就同印章、石刻、玉器、竹编、木雕、漆器、青铜器、以及秦砖汉瓦等工艺形式结缘,并从其中探索其创作题材,吸取其精华,熔古铸今。实践证明,宜兴紫砂陶的提炼、借鉴、应用、装饰,就更能反映出紫砂陶独有的敦厚、典雅、端庄的民族文化特色,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这一类题材的紫砂作品数不胜数,这里并不一一举例,因为民间工艺文化形式融入紫砂的精品力作实在是太多了。

综上所述,宜兴紫砂陶与文化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机结合,融合交汇,密不可分。纵观紫砂陶艺发展轨迹,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无不融汇文人文化的气息,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在陶瓷文化的表达中获取了生命的永恒。它充盈着文化味和书卷气,它挖掘出历史文化富矿中的精华,并在弘扬继承中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物化了的精神艺术品。这种至美的艺术品,是立体的画,是凝固的诗,以独有风采神韵满足人们的审美和鉴赏需求,留给人们是隽永的美感。要让这颗“华夏明珠”更加璀璨夺目,展示其瑰丽的文化艺术魅力,那就需要紫砂艺人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寻求新的创造,跨上新的台阶。让艺术之魂与文化底蕴永恒交织,让文化理念与文化内涵永恒交织,让鲜美活泼的艺术形式与丰富深沉的文化积淀永恒交织,在与文人的交流中、鉴赏者的交流中、心灵的默契中、师造化、得心源、珠联璧合、潜移默化,把紫砂壶艺推向新的辉煌。

来源:网络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5/19/2019-09-18/12001.html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