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器,又称“紫砂陶”,简称“紫砂”,一种以特殊陶土制成的陶器。出自我国东南的江苏宜兴,所用陶土,为一种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由水云母和高岭土、石英、云母屑、铁质等矿物成分构成,主要化学成分有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氧化钾、氧化钠等,颜色有多种,被主要分成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泛称“紫砂泥”,可单独烧制成陶。因含铁、硅量较高,烧制后多呈紫红色,故称“紫砂器”。它始于唐宋,风靡明清,迄今未艾,是我国继唐三彩之后又一次誉于世的古老陶艺。
(一)紫砂器的起源
紫砂器的起源,历来有多种说法。传说,宜兴紫砂泥的发现,最早是由一个异僧先发现的,他发现紫砂泥后,便沿村走,大喊:“卖宝贵去”,见村里的人不理睬,又喊:“不买贵,那买富怎样?”村人见奇,就跟着他走,而走到一个山洞,果然发现有五色斑斓的泥土,很适宜制陶,从而发现了紫砂泥。可惜的是,这个传说没有年代,我们不知道它是发现于什么时候。最早,人们是认为紫砂器起源于明代,由明代人周高起提出,他在《阳羡茗壶系》“创始”中说:“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姓名与生平不详,明周容《宜兴瓷壶记》认为他是“万历间(1573~1619年)大朝山寺僧”,是他首先从陶工那里学会制陶技术而发明了紫砂器的。以后,清吴骞《阳羡名陶录》等也如是说,于是,紫砂器起源于明代说成了明清和近代流行的一种说法。直到现代,由于人们在文献中发现,早在北宋已有了有关紫砂器的记载,才提出了紫砂器起源于北宋说,而1976年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古龙窑和宋代紫砂器残片的发现,紫砂器起源于宋代说逐渐取代了明代说,成为了现代最为流行的说法。据稽,北宋有关紫砂器的记载大致如次: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宛陵集·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
“雪贮双砂罂(yīng,缶一类的盛器),诗琢无玉瑕。”——梅尧臣《宛陵集·答宣城张主簿贵雅山茶次其韵》。
“喜共紫瓯(ōu,盆盂之类的盛器)饮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
“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米芾《满庭芳·绍圣甲戍暮春与周熟仁试赐茶》。
所谓“紫泥”,即是紫砂泥,而“砂罂”、“紫瓯”,则均为用紫砂泥制成的器具。至于羊角山宋代窑址,南北走向,宽约十米,长约十几米,属于小型龙窑,窑侧有砖垛两排,砖属北宋中期,出土的紫砂器残片(图1),有壶、罐两种,以壶为大宗,既有圆器,也有方器,复原之,有高颈壶、矮颈壶和提梁壶等,器呈紫红色,据测试,其确为紫砂泥。
至于羊角山宋窑出土紫砂器的造型工艺,并不是一般陶瓷的陶轮拉坯成型工艺,而是采用紫砂器独特的泥土镶接成型工艺,另外,器物里外无釉,均明显为紫砂器特征。据考察,该窑的年代始于北宋而盛于南宋。
上述,由于有种种文献记载和考古实物的出土,人们才广泛认为紫砂器发 于北宋的。
不过,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紫砂器是始于北宋,但就文献记载而言,确似乎还更早。早在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之用》有曰:“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熟盂”,即盛沸水之盂,“瓷”当是瓷,而“沙”,按照上面对宋代史载的解释,则应为紫砂泥,“或瓷或沙”即是或用瓷土或用紫砂泥制成的熟盂。也就是说,在唐代,紫砂器已经出现。在对北宋紫砂器残片的研究中,人们有一种认识,即认为此时的紫砂器已经很成熟,其起源似乎还应更早,说“羊角山的发现暂时可以把茶和砂陶的碰撞定在北宋,但谁都知道它们之间的第一个回合要比这早得多。”唐代,目前虽无紫砂器遗物的发现,但我们知道,宋之前,宜兴的陶业一直都很发达,据考古调查,宜兴地区的古窑址,自汉至唐,一直绵延不断,有汉代的川埠乡和西山前的窑址群,有六朝的南山北麓汤渡村和均山的青瓷窑群,有唐代的涧 古龙窑址,等等。唐代,宜兴的陶业很发达,又地产紫砂泥,而文献既然有记,所以紫砂器出现的“第一个回合”可能就是这个时候。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