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玉的鉴定不难,先秦以前的古玉一般都是软玉,玉的硬度大于5就要敬而远之。其次反复观察造型,查阅相关文物收藏的标准、文物的特征和工艺特点,进行比较,对现世的异型古玉注意造型和工艺的细微部分,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人文特点。如眼、刻纹、孔型和神态是否有现代人文和工艺的特点,有者敬而远之。最后是对玉沁进行观察和分析,软玉不耐酸碱,不同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沁玉的情况不一样。俗称“玉有十三沁”,随年代的久远,沁物的力度大小,玉的受沁度和受沁部位是不一样的,通过透光照射发现玉的沁色高度均匀,可以断定是假古玉。另外,还原玉色时要仔细观察退沁的变化,能退沁而且退沁时有层次、有先后、有散落无法退沁点和隔纹便是真古玉,否则是仿品。如果玉的沁色退沁很快,并显玉的本质则是真品。因为现代物理化学制造的玉沁是永久损毁性沁色,这是一种腐蚀性工艺,用退沁法退沁是无法解决的。由于玉本身具有排渣的特性,久埋地下,玉自身能把内部杂质向外排除,所以退沁时有层次,退出之物也易离玉而去,观退出之物在水中的清亮混浊也可知玉的沁物久远程度。但在玉隔中的玉质较差,一般退沁时效果不好,观察玉隔中沁色也可知久远。
现就一个传说中的古玉玺作一个探索性、推测性鉴别。据史记载,秦皇传国玉玺确有其物,但久已丢失,至今难寻,成为千古之谜。笔者近期研读了华东师大学者王绍玺编写的《传国玉玺》一书,从其中罗列的文史资料得到一些启发,现推测鉴别传国玉玺,以飨读者。
文献说秦皇玉玺是良玉,则玉玺就不能被一般自然灾害所伤,私下人为毁伤也很难,传世的可能性很大;文献说秦玺是方圆四寸,笔者认为强调方圆不单指方寸,且古人认为圆柱寓意通天,那么秦玺必定是圆柱体印章,直径约四寸大小,符合用在封泥上的秦代习惯。秦居西方,图腾为螭虎(龙),崇尚白色,所以推定玉玺选用的是白色玉,可能是猪脂肪样白玉或微黄的白玉,印纽肯定是螭虎龙纽,秦皇独步天下,惟我独尊,绝不会选用引起误导的五个螭虎龙齐盘的饰纽;由于用在封泥印,为便于把握,螭虎纽的体积应为满手心的大小,以便盖印;印文应简单并粗大,以便他人确认;字为阳刻,线条宽而有棱,适合封泥用印。但是秦皇传国玉玺明确为传国信物,是表示对列祖列宗的承传,也表示上天意志,所以传国玉玺还用来祭天祭祖,公示指令。既然为万世承传,势必上起秦祖少皋白帝,下达万世子孙,并且特别要指明秦代子孙承接。所以秦玺通天、通祖和传授于子孙的作用应是秦印文的含义,所谓“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印文不合秦皇礼仪和祖纲,应判为伪作。由此可见,凡是后来有这八字印文的传国玉印和五纽玉印都不是秦印。
秦传国玉玺既要用印文作信,又要明示承传的权威性,笔者估计要两样兼有不可能在印文中都反映出来。那样印文太长,信物的印文泥记难表示出来。依先秦时代习用青铜器作铭文长存簿记,笔者估计在秦传国玉玺印台周围雕刻有铭文表示承传信记,构成印文。由于要祭祖,所有印文都采用通行于秦地的古代大篆而不用秦统一中国后的小篆文体,先秦时期铭文和印文书写自由奔放,估计印文的分布是不满格的,有自己的独特性。
史料有的记载秦玉玺的印文是鸟书,这是讹传,因为鸟书主要流行于东夷地方,秦人不会单取其书文优美而背典忘宗,破坏礼制,采用亡国之文。再说鸟文过于细小,不利泥印。所以现在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传国玉玺很可能是伪玉玺。但是不管是真传国玉玺还是假传国玉玺,其收藏价值都是很大的,它们代表历史事件和文化艺术,只不过真传国玉玺的惟一性、不可仿性和传奇性及开创性,使其价值连城。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