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在宋代以前已有发现,但数量较少。由于它的造型和纹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铭文又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在北宋以后开始就有人仿造古代青铜器。
仿造、复制青铜器应与伪作有所区别。仿制是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而伪作则纯粹是为了商业利益。
在清代以前,主要是仿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这方面,以宋人的青铜器知识为高。宋大晟编钟、太和钟和蟠龙钟,即是仿制春秋时器的实物,器形和纹饰都较精致。
元人、明人在青铜器知识方面,远比宋人为低。元低的孔庙设有祭器,这些祭器的形式也是仿照古代的,如瞩目鼎、簋、爵等。但纹饰不一样,铸作草率,比较容易识别。元人有些仿古器,如铜壶、铜瓶之类,以繁密的线纹和回纹为饰以饰,是当时的实用器物。
明代仿制的青铜器,是按照宋代的图录,主要是《宣和博古图》仿制的。铜镜是仿汉代的规矩镜和唐代的海兽葡萄镜。明宣德年间所狂奔的仿古炉,称为宣德炉,式样独具一格。
自清代以来,青铜器的收藏和研究,由于宫廷的提倡,在当时的学术界形成了新的风气。一些富有的、身任高位的学者,多方搜罗出土的青铜器,编录的青铜著作竟达百余种。在造型、纹饰及铭文等方面的论述,其深度和广度已远远超过了宋代。这时青铜器的研究工作,开始走向系统化和专门化的道路。青铜器由于其价格昂贵,不仅作为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对象,而且被当作珍贵的财富加以收藏,这就大大地刺激了当时的古玩业,于是青铜器作伪之风开始盛行起来。
早在乾隆时期,作伪已成了专门的行业。据容庚《西清全文真伪佚存表》的统计,在有铭文的1176器中,伪器即有317件,可疑的有173件。当时的特点,多数是整器作伪,纹饰仿照《三礼图》,设计的器形的纹样不伦不类。这种清代早期的伪器,一般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自乾、嘉,特别是同、光以来,金石学家普遍重视文字,青铜器的铭文成为品评一件青器价值的重要因素。由于整器作伪很难逼真,为迎合社会上重视铭文的风气,真器复刻铭文,就成为这一时期作伪的特点。但作伪者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往往在商器上刻了明显的破绽。也有的在青铜上刻长篇铭文,而铭文内容是抄录别器的;有的则拼凑几件器的铭文,甚至随便杜撰铭文。这些铭文从现在来看,刻凿的技巧低劣,但在当时却蒙蔽了一部分的藏家,而且见之于著录。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