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8月31日专电(记者王兆麟)台湾、西安于不久前分别披露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的晋代、元代两种碑刻拓片,这些重大发现打破了现今传世的《兰亭序》仅有数种唐人摹写本的传统认识。学者张晓鸿近日在西安《收藏》杂志第93期上撰文对此作了介绍。
东晋王羲之(公元321年-379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著名大家,享有“书圣”之誉。他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与谢安等41人在绍兴的兰亭溪畔饮酒赋诗,于酒酣之际趁兴书写《兰亭序》324字。其文通篇遒媚飘逸,如有神助,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据史载,其真迹后为唐太宗李世民派人用计从其后代手中赚得,李世民死后殉葬于昭陵,迄今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唐代褚遂良等人的摹本。而其手迹如何,无人得见。
不久前,成都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晋碑王羲之〈兰亭序〉》帖,公布了在台湾的某四川人士家传的碑刻拓片。按原碑高1.5尺,总长1.2丈,共14小幅出版,上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题字及张爱萍将军题签。
另外,中华书法研究会会员张晓鸿曾在第52期收藏杂志上著文公布,1984年西安市西大街梁家牌楼拆除旧房时,偶然在屋檐下发现了元代《兰亭序》碑刻拓片4幅,第4幅有二篇跋文。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相传《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元代折叔宝在跋文中说,此碑刻拓片曾为南唐李后主所珍藏。他“又得之于西蜀散乱图籍中”,并把手卷辟为4幅。
张晓鸿对两种碑刻拓本对照研究发现,台湾藏晋拓和西安藏元拓,在书法风格、韵律、字迹大小上完全相同,序文皆为324字,台湾本残损27字,西安本残损33字,两本互补,仅差一字即可补全,珠连壁合,令人称奇。
张晓鸿说,这两件碑拓无疑来源于一个祖本。晋拓因年久有些模糊,但将时代提早到晋朝,意义重大。元拓虽晚但字迹清晰,并有宋元时两篇跋文,对《兰亭序》的流传史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他认为晋元拓本与唐摹本在书法风格上反差较大,但三者可能皆为王羲之的真品,因为王羲之在兰亭聚会之前后均起草书写过多幅,从而使《兰亭序》存有不同风格之作品,有可能得以流传后世。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