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评价体系之我见黄文中 中国油画来源于西方,这也注定了中国油画的不自足,它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还不得不时时转过头来认真地审视着西方油画的面貌,以此来确认自身的发展。或许,中国油画处境的尴尬恰恰基于此: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画的发展很是迅猛,艺术院校在大量扩招,培养着无数专业人员;官方展览也名目繁多,以此带动油画进一步发展。从表面看,一切都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风貌,绝无萎缩、下滑、疲软之势;另一方面,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的艺术发生了巨大转向,一些新兴的艺术样式开始向架上艺术提出质疑、挑战。从一些世界性的重要的大型艺术展览来看,架上艺术的边缘化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国油画的发展似乎显得不合时宜、时空倒置。因此,如何谋求中国油画的发展在理论上的合理性变得十分迫切。 综观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中体西用也好,中用西体、全盘西化也罢,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挥之不去的,不管承认与否。随着中国的崛起,整个国家在建设经济强国的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身份问题,如近些年关于本土化与全球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等诸多问题的讨论。毛泽东时代的“第三世界”的政治文化身份越来越不再提及,起而代之的是新的政治文化身份正在朦胧与清晰地建设中。因此,以当前的国际视野考虑文化发展问题不失是一种睿智绝妙的文化策略,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谋求自身的文化发展,身份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也更具敏感性。没有身份,就无法拥有话语权。失去话语权,便失去了自身文化发展的空间。 以全球化的战略眼光考虑,西方架上艺术已边缘化,中国油画还怎么跟呢?换句话说,即使西方架上艺术不边缘化,中国油画老跟在西方屁股后面也是毫无意义的。于是,“中国油画需要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已变成一种说法。作为一种文化战略,一种文化目标,一种文化指向,谁都不会有太大疑义。况且,提法本身有助于加强我们的民族意识,有利于鼓动人心,更能增进一种文化乐观情绪。面对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或许提法本身就是一种姿势 。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问题(说法)自身。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不仅要问我们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呢?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是属于“中国式”的评价体系?或说“中国式”的评价体系与“西方式”评价体系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仅仅只是寻求一种自信或一种文化姿态吗?仅仅只是一种身份意识的强调吗?是一种主观意愿还是已具有某种客观存在因素?如果抛开“中国式”与“西方式”,评价体系自身又是一个问题。在后现代,艺术多元化的当下,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艺术是什么都已说不清楚了,还哪来的标准?更何况评价体系呢?从学术的立场,作为一种体系,它的体例必须是严密而又合乎逻辑,它必须对当下艺术问题做出是非、价值判断,然而,世界是如此的复杂,现状的微妙与丰富远远超出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与把握,我们所能抓住的只是一些碎片。因此,混沌思维对二元对立思维的取代早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油画,从引进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颇具形态,形成气候。然谁敢说中国油画成熟了?我们的每一次发展包括当下的进程,哪一次不受到西方油画的影响,哪一次不是对西方借鉴性模仿?一百年的发展,出现大师了吗?我们积累了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且能上升到体系?我们意识到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立足于现状。于是乎,我们一面高呼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我们环顾四周两眼迷茫。 艺术的多元共生,意味着多种评价方式在同一时空的共存。处于后现代、多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急切或强硬的想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并真的使之成为一个可具体操作的系统,我们很难确保我们不再一次抹杀艺术的丰富性,我们很难确保建立体系的同时不会再次束缚我们自己的思维、行动,我们难免不落入自己预设的圈套,或者说从一个圈套落入另一个圈套。 世界是发展变动的,没有哪一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于标准的树立,从来都是作茧自缚,吃力不讨好的。权威的缺席,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此,还是少提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为好。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