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法国美术 18世纪下半叶法国大革命席卷欧洲以来,世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革命打碎了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和对权威的迷信,使思想获得解放,个性得到尊重,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拓、创新和实验的新时代来临了!这个新的时代里,艺术观念得以更新改变,人们开始关注过去很少谈论的风格问题,并有意识地去追求不同的风格样式,形成流派纷呈的艺术新局面。过去艺术描绘的内容题材局限于宗教故事、古代神话,或是风俗、肖像之类。新时代艺术家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无拘无束,开始把任何能够激发想象或引起兴趣的事情作为描绘对象,美术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大大拓展了。艺术家的地位在新时代也发生了改变。过去的艺术家总是受命于教会或宫廷,从未摆脱过工匠的地位。新时代的艺术家却被视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天才!他们的情感和气质非同一股。美术学院和官方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展览会展出艺术家的创作,通过展览让美术作品引起社会的注意,寻找购买主顾,使艺术作品走向市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光和色彩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日本等东方艺术的引入,新的视觉语言和艺术审美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等各种艺术运动和思潮相继产生,将欧洲艺术发展推向高潮。如果站在模仿写实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发展的话,古希腊可视为第一个高潮,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第二个高潮,19世纪以法因为中心的艺术运动就可以称作欧洲艺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在这个艺术高潮中,各种艺术流派或思潮虽有自己的主要特点,我们用各种主义加以区别。但它们有时又相互交织,带上一些新时代的共同特点,表现出不同于往昔的新倾向。只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学习时就不必太拘泥于这些主义和派别的划分。例如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它们有时并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界限,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以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这个新时代的来临。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兴盛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新古典主义一方面强调要求复兴古代趣味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时代那种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风格。
新古典主义又不同于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它排挤了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绝对美的概念和贫乏的、缺乏血肉的艺术形象。它以古代美为典范,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它尊重自然追求真实,以及对古代景物的偏爱,表现出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怀旧感。
新古典主义不仅表现在美术中,也表现在文学和音乐中,它在法国兴起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18世纪下半期是法国封建君主制日趋腐败堕落和资产阶级逐渐强大的时期,是两个阶级面临决战的变革时代。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反封建反宗教神权、争取人类理想胜利的旗帜,号召和组织人民大众起来为资产阶级革命而献身。为取得这一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首先要在人们的心理上注入为革命献身的美德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战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成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偶像,资产阶级革命家利用这些古代英雄,号召人民大众为真理而献身。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借用古代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大造资产阶级革命舆论的新古典主义。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大卫。
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3是新古典主义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位继承者,19世纪上半叶法国画坛的保守派领袖,第一流的学院派画家。正如他的老师大卫一样,安格尔也十分敬慕庄重典雅的古典艺术,在教授学生时,安格尔强调一丝不苟的写实功夫的训练,贬斥那些草率和放纵的画风。他对革命并无什么兴趣,是一位看重艺术形式,倾向于唯美主义的古典艺术家.由于时代潮流的影响,他的艺术还带有一些夸张的浪漫情调。浪漫主义艺术 19世纪上半叶,法国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确立,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尊重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个人情感成为新的时代风尚。这时尽管新古典主义在艺术界仍占有优势,但它所崇尚的那种不变的美的模式和对客观对象的执著研究,同时代精神格格不入,成为束缚艺术发展的陈腐教条。代之而起的是强调主观情感、追求个性表现的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不仅在法国出现,它也风行整个欧洲。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同新古典主义一起并行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文艺思潮,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各个文化领域均有所表现。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来源于中世纪的传奇(The romance)一词。最早使用是在18世纪的晚期,当时人们对古代的冒险离奇故事发生普通的兴趣,这些小说几乎都用罗曼语(Romance)写成。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同传奇故事、离奇遭遇、想象色彩相联系的事统统称为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通常包含着两个涵义:一个涵义指一种创作方法,它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存,即按照生活应该有的理想化的样子去描绘生活;另一个涵义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艺术思潮。这儿的浪漫主义主要是指第二个涵义。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古典主义艺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创造出一整套方法和规范,这些规范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模仿,对共性的赞赏和颂扬。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艺术,则从表现客观对象转向了表现人的主观世界,它全力去揭示人的心灵和独特的自我,放弃了古典主义那种普遍而绝对的共同美,去追寻每个人自己内心的理想美。浪漫主义不再把自然作为原型,而是把它作为“假托”,以富于诗意的想象和热情,通过自然形象寄予个人的情感,艺术成为了以个人感情为基础的创造。这种强调主观感情,努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是浪漫主义的第一个特征。
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它不像古典主义那样有固定的传统模式,而主要表现为一种思想上的态度和倾向,一些艺术家对官方的正统艺术或公认的传统产生怀疑,认为这些艺术有太多的虚的和假象,带有太多的人工痕迹。他们竭力追求那种自然的、野性的和多姿多彩的境界,总是试图去表现那些不熟悉的、陌生的和新奇的世界,表现异国情调和模糊的幻想,艺术家们从中世纪的传奇故事,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醉心于色彩和富于动感的构图。总之,一切能够激发艺术家热情和想象的事物都成为他们创作的对象。这种迫求新奇的思想态度是浪漫主义的第二特征。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带有浪漫主义思想倾向的艺术家颇多,如英国的布来克、康斯太勃尔、透纳、弗塞里、西班牙的戈雅、德国的弗里德里希以及法国的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等。
历来法国画坛就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以希腊罗马艺术为典范,包括17世纪的普桑,19世纪的大卫、安格尔笔下的理性典雅的艺术;另一种倾向则是崇尚鲁本斯的激情和注重视觉快感的艺术。包括18世纪的华多、布歇、弗拉戈纳尔和19世纪的席里柯、德拉克洛瓦等人的艺术。第二种传统倾向再加上19世纪新的时代风尚,便造成了席里柯和德拉克洛瓦。 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在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兴盛的同时,又出现了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文艺运动。
从40年代到70年代,是现实主义艺术大放光彩的时代。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出现,自然科学也获得了重大发展。人们开始以冷静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冷静务实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源仍沉浸在对古代英雄的歌颂和对高贵典雅的追求中,浪漫主义则沉溺于中世纪传奇、异国情调和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这一切都远远脱离时代,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从19世纪40年代起,艺术中以描绘现实生活为最高原则的现实主义运动出现了,现实主义艺术家嘲笑古典主义的装腔作势,浪漫主义的无病呻吟,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现实世界的真正代言人,他们在传统绘画题材方面进行了一番革命,当时学院派流行一种观点,认为高雅的艺术应表现高雅的人物。现实主义艺术家则将美术题材扩展到对当代生活的评价,对普通人(包括工人、农民)生活的关切,对大自然的亲切描绘等方面。这种新的时代精神,成为19世纪中叶的一个普通的文学艺术思潮。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始于19世纪30—40年代的巴比松画派,得名于19世纪50年代的库尔贝画展,它在文学、艺术等诸方面均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Realism)也可译成“写实主义”,通常它包含两个涵义,第一个涵义是指文学艺术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即按照本来的样子去描写和反映生活;第二个涵义是指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一个文学艺术思潮。这里主要是指第二个涵义。
客观性是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大特征。现实主义艺术家倡导客观、冷静和真实地去观察和描绘生活.既不像古典主义那样按照美的模式去描绘、加工生活,也不像浪慢主义那样按照主观意愿将生活理想化,而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真实反映生活,描绘亲切、自然、纯朴的现实。因此现实主义美术主要以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为主要题材,将普通平凡的题材提高到同历史和宗教题材同等的地位。
现实主义艺术的第二个待征是它的典型性。现实主义艺术不去按照美的模式复制对象,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和提炼,把许多典型的事件和品格集中起来,造成典型化的形象,使之更集中、更感人,具有艺术的真实感。并对现实中的丑恶加以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现实主义美术包括一大批著名的艺术家,如库尔贝、柯罗、米勒、杜米埃等,并对欧洲各国及美国的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印象主义是19世纪中叶继现实主义运动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艺术运动。一批青年画家探索色彩、描绘瞬间印象,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并引发出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艺术流派,由此影响到整个艺术观念的转变,最终导致了现代艺术的产生。
印象主义画派是19世纪的重要艺术流派之一,它兴起于19世纪60—70年代,得名于1874年此派画家的第一次联展。19世纪最后30年里,它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到整个欧美画坛。
如果说文艺复兴是近代绘画的开端,确立了科学的家描造型体系,把明暗、透视、解剖等知识科学地运用到造型艺术之中,那么印象派则是现代绘画的起点。它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之中,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色彩学,它还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审美价值,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对于欧洲传统的古典主义艺术来说,以德拉克洛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可说是第一次革命浪潮,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可称为第二次革命浪潮,以马奈、莫奈、德加等人为代表的印象主义运动则可称为第三次革命浪潮。印象派画家虽然仍选择了写实主义的描绘方式,但当他们仔细研究了传统的写实法则后发现,传统艺术再现自然的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观念之上的。因为传统绘画,不过发现了在人工条件下描绘对象的方法,画家写生大都在室内,主要依靠室内光在物体上产生柔和的明暗变化来画出对象。这些画虽然也有不少微妙的色彩变化,但是这种方法始终是基于固有色的观点来描写对象的。因此总的色彩倾向是棕褐色调。人们也养成了欣赏这种古典油画的习惯,以至很少有人细心去研究在外光下会产生怎样的色彩效果。
印象派画家们肩负起了更新研究光与色彩之关系的历史任务。他们不再依据传统的法则和教条,在受到巴比松画派和英国风景画家户外写生的启迪后,他们大胆地走出画室,面对自然进行写生创作。他们在室外写生后很少回画室再整理,让作品保持室外写生的生动性。而巴比松画派在外写生后,大多是回画室进行创作整理的。印象派画家根据当代科学的发展,了解光的构成,光和色彩的关系,依照自己眼睛的观察去再现对象的光和色在视觉中造成印象。这样,他们在把握色彩方面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现在美术院校教授的色彩理论,以及条件色、对比色、色彩三要素等广为人知的色彩知识均派于印象派对色彩的研究成果。
很多人不了解印象派,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前卫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其实印象派只是一个同传统艺术一脉相承的画派。因为传统艺术主要是遵循模仿写实的道路发展,印象派并未放弃这个基本点,它的目标不过是更真实地从光和色的角度认识和再现对象。不同之处仅在于传统艺术只注意了对象的明暗关系变化,印象派却研究了光在物体上造成的丰富色彩效果,可以说印象派是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转折的起点。
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奈、莫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等。新印象主义(Neo—Impressionism) 19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画坛上出现了更为新颖的画风,这就是新印象派,人们又称它为“点彩派”。修拉和西涅克是这种画风的代表人物。
新印象派在印象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其说它是一个画派不如说它是一种独特的画法,即用色点来作画。印象派画家曾经也使用过这种画法,当时只是作为多种画法中的一种。新印象派则是把它提取出来,成为单独存在和构成画面的唯一方法,并将这种画法加以发展,推向极端。他们主张按光谱色和科学原理在画面上排列色点,不调混颜色,以保持色彩的鲜明度,让人眼在视网膜上自己去混合色彩。他们采用的这种色彩原理称为“加法混合”,即色光的混合,用不同颜色的色点并置于画面,这样能增加色彩的光亮度,提高反射率,是一种积极的混合法。而以往的画家在调色板上把颜色混合好再画上画面的方法,则降低了色彩的光亮度和反射率,故称为“减法混合”。新印象派的“加法混合”法并不新鲜,印象派画家大都采用过,只不过印象派画家并未严格理智地去分析和安排色彩,主要依靠个人感受作画。新印象派则把感觉综合上升为理性分析,演变成一种科学表现形式,但却失去了印象派绘画中那种生气勃勃的新鲜感,使他们的作品显得呆板、冷漠。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 后印象主义一词最初由英国评论家罗杰尔·弗莱(Roger Fry 1866—1934)于1911年提出,用以指印象派高潮之后在法国出现的一种更新颖的画风。“后印象主义”一词本身的涵义较模糊。Post是英语中的前缀,直译是“……之后”的意思,Post—Impressionism完全没有“后期印象派”的涵义,只能直译为“印象派之后”,但这个译法又不太像一个画派,故我们把它译作“后印象派”或“后印象主义”。这样不但在意义上较准确,也更像一个画派的名称。
后印象派严格说来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派别,也说不上是一个艺术团体。它主要指印象派之后的一些艺术家,虽然曾经做过印象派的同路人,却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他们的艺术理论和实践都不同于印象派,他们不满印象派过分客观的描绘世界,停留于对物体表面光色的兴趣上。他们主张表现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认为艺术应忠实于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无需与客观真实完全一致,应当以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去改造客观形象,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至此,一种全新的绘画观念便产生了,可以说现代艺术就发源于这里。多年以来传统的西方艺术都是建立在客观描绘对象的观念上,后印象派则开始从客观描绘转向了主观表现。从后印象派到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派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这一巨大的转变是逐渐完成的。
后印象派主要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等画家而言,他们都经过了印象派阶段再走上新的探索道路,但三人表现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手却各不相同。对塞尚来说,主要是物体的结构美;对凡高来说,是寓有激情的线条和色彩;对高更来说,则是象征性的绘画语言和原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