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1890-1964年),乔治·莫兰迪出生在意大利波洛尼亚,是意大利的版画家、油画家。
莫兰迪的画是以智慧和感觉创造自己的艺术形象。他摒弃了玄学化的球体、多面体,只要有几件日常用品就已心满意足了。他只要把生活中的杯子、盘子和瓶子置入极其单纯的素描之中,以造成最奇特、最简洁、最和谐美的气氛。在莫兰迪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几幅画上,隐约可以看到事物本身的形象,尽管遮挡着事物的是一些变幻的弧影、模糊的污迹、水融性的形象,但背后存在着一定的事物,譬如高楼、或者家具、或者器皿,正是事物表面的位移带来了认识之于存在的偏离,这种位移是谁造成的呢?从莫兰迪的画上,人们似乎难以发现灾难的影子,感觉得到的似乎是时间造成了变化。
在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他以形和色的巧妙妥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画风。他的艺术能给人以极温柔的精神慰藉。西方评论界认为,莫兰迪的画关注的是一些细小的题材,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的状态。
乔治·莫兰迪一生不曾结婚,没有任何有关他的爱情记录。 许多人对他很好奇,因为他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淡泊名利,于是就称他为僧侣画家;又因他不曾离开波隆那,就认为他的作品区域性色彩太过浓厚,而称他为地方画家。与他往来密切的反而是文学评论家和作家。你不会常常看到他的作品,他大部分的作品为私人所收藏。最有机会看到他的画的地方,一个是米兰的贝拉美术馆,另一个就是他的故乡波隆那的莫兰迪美术馆 。
莫兰迪最特别,也是最受批评的,就是他的创作题材仅仅局限在几只瓶子和波隆那郊外的风景。为什么就只画瓶子?在1957年的访问中,莫兰迪曾提到:“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字汇来描述。事实上,它与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实。我们在物质世界所认知的所有事物,都并非如我们看到和了解的那般。物的质性当然存在,但却不具有任何我们附加在它身上的意义。”
莫兰迪钟情于瓶子,因为他认为,越是简单、平凡无奇的物,就越能从多余的诠释中解放。于是他借着不断反复排列这些形状单纯的瓶子,尝试推翻我们透过定义所认知的世界,而回归视觉观察的、纯粹形体的世界。
仔细看他的画,看看是什么因素定义了空间?是前后重迭的瓶子? 是他们的影子? 还是将画面切割为二,暗示上方的色块是墙壁,下方是桌面的(直线)?莫兰迪在挑战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概念,我们看到的真是瓶子吗?如果是瓶子,为何没有材质的质感?为何瓶上的油彩笔触如此明显?会不会说它们是几何的图形还更加贴切些?画里有光线吗?是因为影子吗?还是因为颜色?莫兰迪画的全是老掉牙的题材——静物和风景,但是当你无法定义它们真是瓶子时,他的画要算做是现代还是传统?
有人说,莫兰迪的画是静的;有人说,他的瓶子在窃窃私语;有人说,看他的画时,会不由得安静下来。是颜色吧!如果你看过Masaccio或 Piero della Francesco的壁画,你就会明白他画中的颜色从何而来。灰的、米白的、粉橘色、灰蓝色、土黄色,每个颜色就像画在石灰打底的墙上,渗入了灰色和白色调,失去了各自原本强烈而浓重的颜色,柔和而优雅地与其它的颜色调和在一起。画中的安静,也来自瓶子的水平排列,它让我们的眼光随着瓶子的形状,缓缓从左到右移动,没有复杂构图的干扰。即使瓶子垂直放在画面中央,也因为几成正方形的画布,而使它达到视觉的完美平衡。1964年,莫兰迪完成了他这一生最后的一幅油画:油罐、长方形罐和圆球排列在画布上,像是紧密地靠在一起,但圆球和长罐的影子却悄悄透露它们与周遭的距离;画中的背景就和左边的锥形油罐相同颜色,而圆球左半边的颜色,又和桌子相同。莫兰迪刻意地安排、着色对象,并等待适当的光线,用颤抖而快速的笔触为他的瓶子留下最后的速写。
从早期超自然的绘画到1960年代的近似抽象的绘画,莫兰迪用了一生的时间去探求普通事物的本质。始终如一坚韧探索的精神使他成为典型的艺术家中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