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是青田石雕最古老的产品之一,这说明动物雕刻在青田石雕的历史上已经很长久了。但由于青田蜡石最适宜于花卉、山水类的雕刻,动物作为青田石雕一大品类,比重是轻的,雕刻也不大普遍,其技艺与花卉山水相比也略见逊色。直到建国以后,动物产品才多起来,技艺有所提高,题材形式也不断地丰富。
动物雕刻的造型手法,不外是写实和“夸饰”。写实,不难理解是注重实在形象,较为真实地刻画对象。“夸饰”是以夸张、变形的方法突出形象的典型特征。这是民间造型艺术惯用的一种手法,如泥人、木制动物玩具这一手法就甚为明显。有一些仿古产品,如仿唐三彩——唐马、唐骆驼,虽有写实性,却有较浓的装饰化意味。还有一些民族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如“龙”、“凤”、“麒麟”等,完全是人们臆想的产物,因此就更需要以装饰化的手法来刻划。
一、定要动物类产品
历来雕刻较多的动物有猴、象、虎、马、牛、鹿、猫、狗、熊、兔、骆驼以及古狮、龙凤、麒麟等。还有一些不与花卉相配而单独雕刻的禽鸟产品,如鸽子、老鹰、鸡、鹅等等。
产品形式有单雕、群雕和组合式。如马有单匹马、群马,“八骏马”可以分开雕八匹不同姿态的单马,然后摆在一个座垫上,成为组合式。“十二生肖”就是十二件不同的小动物摆在一起而成一副的。组合式就是化整为零地分开雕刻,完成后拼在一起,这样制作较为省力,取料亦便。
动物产品大多是以摆设欣赏为主,结合实用为次。能结合实用的有狮子香炉、纸镇和图章上的钮饰等。青田石雕动物产品有一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小的特小,一些普通的大类货猫、狗、鸡、鸽只有2~3厘米大,最小的象、猴还不足1厘米,称为“象米”、“猴米”,数十只穿成一串,颇为别致。这种小产品形象概括,粗拙而不俗,刀法简练,规范而保留其灵巧之感,有一定的艺术性,对利用次料、碎料亦具有意义。
二、基本技法
动物雕刻主要是立体式圆雕,与人物雕刻基本相同。产品造型也是扁形,因动物多以侧面观为主,产品虽有前后面,但后面也要同前面一样雕,比人物产品更要详细。
雕刻动物时的工具多以凿、雕刀为主,用铲、戳、刨、雕诸法,除配景外,动物本身很少用钻用刺。
起手 一般以头部为基准,动物身体各部结构比例以头的长、阔度为衡量标准。头是构成动态的重要部位,因此动物产品从设计、打坯到修细,大都从头部开始,和雕刻人物的方法基本相同。尤其是出坯,一般都得从头到身及尾、从身到脚、从前肢到后肢的顺序进行。
基本造型 动物的形象特征在侧面。它是四肢着地的,身躯从头至尾长度超过从背到趾的高度(个别动物如长颈鹿例外)。侧面能显示不同动物的各部特征,能看到头、身、尾和前后肢,能现其全形全貌。且动物的后肢、臀股富有特征,是暴发力量的典型部位。尾巴除了它本身的功能外,又是动物自然的装饰品,如马、狮子、老虎、松鼠的尾巴就是很美的,若不侧视,这一典型的部位就看不见或不完全看见。所以侧面是动物造型的重点。当然只有产品的正侧面都雕得很好才能使形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动物的外形体态特征,大体是两个方面的典型。一是猛兽和善奔的以及大的兽畜大都是骨胳结构明显,肌腱发达,皮肉绷紧,有矫健、遒劲、强悍的状貌,是一种暴发力量的特征。雕刻时刀法要硬挺、干脆、有力,注意各部骨胳肌肉的明确性,做到“宁瘦不可肥”,宁可“筋骨毕露”,绝不能肌肤丰厚、皮革圆鼓。另一方面的典型是一些善兽、小兽以及毛被厚密的动物,如熊猫、松鼠、兔子之类,大都筋骨不露,肌肤丰厚,或毛被蓬密,有温顺柔媚可爱之状。雕刻就得刀法圆转、柔和,做到“宁肥不可瘦”。对这两方面的特征在刻划时宁可各向极端而切不可中和。其次皮肉绷紧、毛短而疏的动物,只将躯体雕光,一般不必再刻细毛,如马、雄狮只雕刻出马鬃、颈鬣和尾巴毛,其身躯应光滑无毛。柔圆厚毛的动物则均得用刀尖在全身刻毛,以示厚密蓬松,才能形似肖妙。
脚下留底 石雕动物产品不像木雕动物,可以四脚凌空不留底,除一些很小的雕刻件外,一般都脚下连底。这主要是材料因素使然,石头性脆,连底雕刻四肢才相对牢固。某些身躯肥大、四肢比例又较为高且细的动物,如牛、马、鹿,腹下完全凌空会有折断的危险,还要在腹下、脚边雕些高起的岩石草木等景物连带加固。这也就自然产生了配景,使这部分本来是为了加固的物体,成为增加趣味性和装饰性的有机体,并不使人感到多余,而是使动物活动环境化,更活泼有生气,有的还可取点色,多施点技巧,使产品粗中有细,更耐看。这方法一举两得(一牢二美),是青田石雕造型技艺的特点。
除单雕以外,凡群雕的造型,后排的要高于前面,形象才能更多地暴露,这和图画画面一样,既符合透视原理,又是审美的必要,也是表达层次的恰当手段。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