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个角度看去,它都是抽象的,钢管横七竖八地分布着,看不出所以然。只有当我退到一定的距离之后,才看出了用不锈钢钢管搭成的不规则图形里的意义,是五个运动员高举着奥运五环标志,五人或跪或站,刚健而又柔美。这就是比利时国宝级雕塑家奥利维·斯特贝尔送给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永不生锈的记忆。
这组由5件不锈钢雕塑群组成的“运动员之路”,在距离2008奥运会77天之际,作为比利时政府献给北京奥组委的官方礼物,正式着陆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年逾八旬的奥利维·斯特贝尔先生应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力邀,酝酿28年之久才得以设计完成这件作品。它通过“钢之柔美”打造了一个寓意深刻的“空间之谜”,将奥运精神中的“永不放弃,从不言败”蕴藏其中。在英博啤酒集团的大力赞助,和比利时、中国两国政府的共同支持下,“运动员之路”雕塑经过四个多月的“赶工”,终于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亮相北京,完成了这位世纪老人多年的夙愿。
透过根根钢管看似随意,却又错落有致的组合,我们仿佛能看见斯特贝尔屏息创作的场景:白发苍苍的雕塑家,虽然高龄却精神矍铄,欧洲人特有的大鼻子很有存在感。他眯着眼在焊接每一根钢管,让其形成他想要的效果。焊接冒出的火花不时会迷离他的视野,不过专注的眼神从未停止对作品的凝视。
“如果我不疯狂,说明我不认真”
1927年,斯特贝尔出生在布鲁塞尔。同是身为画家的父母被斯特贝尔称作“我的生命中唯一大大影响过我的人”。斯特贝尔记忆中,父母在创作的时候,常常让小时候的他待在身边。言传身教之下,很小的时候,斯特贝尔就知道只有艺术才能带来真正的生活。“从刚懂事的时候起,我就知道艺术是伴随着我的,艺术就是我的生活,我就是为艺术而生的”。斯特贝尔曾开玩笑说,他的第一件作品是用雪做的,那就是他小时候堆的一个雪人。
1947年斯特贝尔从布鲁塞尔冈伯尔建筑与装饰艺术高等国立学校毕业,直到今日,他一直在制作三维立体的雕塑。外界评价斯特贝尔时,用得最多的词汇无外乎“大胆”、“略显偏执”和“个人主义”。因为他喜欢设计抽象作品,大多兀自盛开在旷野上,线条圆滑,弧度漂亮,但不自然地纠缠,痛苦地扭曲,却又骄傲地直指向天。有的像一团火焰熊熊升空,有的像一把尖刀插在城市的心脏上,有的还莫名得像几把金色的蒲扇。它们都强烈地彰显着自己的存在感,看者也自然不曾遗忘它们。
对那些看不惯自己作品的人做出的评价,斯特贝尔倒是不以为意,“我也觉得我的作品不受拘束,想到什么就设计什么,或者也有些疯狂。不过,如果我一点都不疯狂,那说明我那个时候没有在认真创作。”可以想象斯特贝尔说这番话时的语气,趾高气昂,我行我素。
作品,由心而发
斯特贝尔是个高调的人,他的作品实在不可能让人忽视。有人说,你只可能喜欢斯特贝尔的雕塑,或者讨厌斯特贝尔的雕塑,他的创作决不会让你看着没有些微感受,抑或是留下中庸的印象。无论喜欢还是厌恶,对于斯特贝尔留于世界各地的大作,人们都会留下“它们很真实”的评价。雕塑们真实,是因为创作是源于创作者内心的驱使,“我所有的艺术品都是由心而发的。这个工作态度不仅是为了构思作品,也是我在制造时秉持的态度”,斯特贝纳如是说道。
斯特贝尔坦言自己就是一个极端的人。最初的创作阶段,他用陶塑,因为喜欢陶土凝重的颜色和纯朴的质地,以及表现抽象造型时所产生的强烈冲击效果。不过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突然喜新厌旧,疯狂地迷恋上使用金属为雕塑材料,并且这股偏执一直保持至今。1982年,第一件钢结构雕塑在布鲁塞尔诞生。“我站在比利时公共信贷银行办公楼里的玻璃窗前,看着我的雕塑发着银色的金属光泽,张扬地矗立在花园的空地上,周围的一切仿佛都是黯然失色”,就是这个张狂而自信的斯特贝尔,将他的雕塑安放在世界的37个国家,每一个都“非它不可”。其中就有美国亚特兰大市里的“沉睡与迷惑”, 布鲁塞尔财政部的“起飞”, 新加坡Marina中心的“海天之间”, 莫斯科欧洲广场上的喷泉雕塑“攻占欧洲”和韩国济州岛Jeoji现代艺术馆门口的“果园之光”等。
因为有心而真诚地创作,斯特贝尔并不惧怕困难。“运动员之路”雕塑的诞生就是一波三折。斯特贝尔从1983年为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创作雕塑时就已萌发初步构思。直到一天,坐在看得见第一件钢结构作品的大楼房间里,斯特贝尔做出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作雕塑的决定,依然是以他拿手的金属材料为材质。2004年,斯特贝尔将构思整合,势在必得地参选“2008年北京景观”国际设计大赛,不料却最终黯然出局。不过最终,斯特贝尔大胆的创意再一次遭遇慧眼识英雄的人士,“运动员之路”方能横空出世。就像英博啤酒集团董事、比利时前首相让·吕克·德汉先生所说的那样:“当雕塑大师奥利维·斯特贝尔设想为北京奥运创作一个作品时,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然而他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眼中的奥运精神——超越梦想,追求卓越。”
即使拿到了创作“运动员之路”雕塑群的许可,真正将其由草图化为实物的过程也并不顺利。“运动员之路”雕塑群是由8个大型物体组成,巨大的尺寸让很多能工巧匠望而生畏。更有甚者,如何拼接,如何相互和谐,又自成一派,各有特色,又如何与周遭的北京景观相融合,一波接一波的问题接踵而至。“即使看见现在的成品,我回首创作中的诸多困难仍然心有余悸,不过更多的是喜悦和感激”,说话间,斯特贝尔颇有些武林高人四两拨千斤的气度。
永远等待下一件作品
“我的每次创作都是从一个看似很小的念头开始。但是在完成的漫长过程里,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灵感出现”,斯特贝尔说自己就是一个喜欢变化,渴求变化也不停地在变化着的人。创作中的斯特贝尔很紧张,他要敏锐地捕捉自己脑袋里不停翻滚着的新东西,有时候乍现的灵感纤细得一纵即逝,他更是要大费周章地寻觅到它的蛛丝马迹。
已经81岁的斯特贝尔依然很忙,忙着思考未来,忙着等待永远更好的下一个作品。有人问他,你已功成名就,为什么不就此收山?他想也不想地就反诘道,“过去的81年里,我的生活里每天都能遭遇新发现,我怎么知道以后就没有新东西呢?”好奇心很强的斯特贝尔老头,每天都在观察周遭的事物,顺便找灵感,觅创意。“我永远带着能杀死猫的好奇心,因为我每时每刻都在酝酿着我下一个作品,我每次都期待下一个作品会跟之前的不一样”,斯特贝尔一直相信自己最钟爱的永远是下一件作品,因为“下一件作品”一词给予了他做到更好的可能性,他深深地迷恋于这种也许概率并不高的可能性。
问起斯特贝尔对于下一个作品的设想,他迟疑了一下,不过很快又幽默地卖起关子来,“我不知道这件作品有没有可能实现,因为它很与众不同”。斯特贝尔的想象中,下一个作品的名字应该叫“八个遭遇”,由八个相同物件组成,但分布在八个不同的位置。这样,参观者就会有8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可能一时间还会以为是同一件物件忽然变起了魔法,平添了不少趣味。
斯特贝尔还贪心地说,他还在梦想着创作出下下个更有纪念意义的作品。希望他的等待不会落空,我们也在等待着又一件,抑或是更多件。
Q:斯特贝尔先生,您是怎么走上艺术的道路呢?是受家庭影响吗?
A:是的,我的父母都是画家,他们觉得只有艺术才能带来真正的生活。
Q:您又如何最终选择了雕塑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呢?其间有没有尝试过别的艺术门类?
A:从我毕业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在制作三维立体的雕塑,用过的材料包括泥土、石头、石膏、铜和钢。
Q: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风格?
A:我所有的艺术品都是由心而发的。这个工作态度不仅是为了构思作品,也是我在制造时秉持的态度。
Q:您最钟爱的作品是哪一件?为什么?
A:我最喜欢的作品常常都是最新的那一件, 或者应该说永远都有可能做到更好。
Q:创作最为艰难的是哪一件作品?为什么?最终如何克服呢?
A:当然是我最新的这部作品,运动员之路。它是由8个大型物体组成。这件作品的复杂程度和雕塑尺寸证明了我和我的合作者们最终都将那些令人最沮丧的问题一一解决。
Q:创作的灵感一般从何而来?通常您的创作状态是如何的?会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冥思苦想吗?
A:我每时每刻都在酝酿着我下一个作品,当然会跟之前的不一样。我常常都在为我的未来计划忙碌。
Q:这次的“运动员之路”雕塑与您其他作品相比有何不同?对你的特殊意义在于哪里?
A:每次创作都是从一个看似很小的念头开始。但是当我在快完成它时, 我常常都会有无尽的新构思出现。
Q:有没有想过“运动员之路”雕塑要与中国环境相和谐的考量?最终如何处理?
A:我相信运动员之路会与当地环境和谐融入。雕塑周围是一个受中国政府严格保护的城市观光公园。
Q:您已经81岁高龄,您觉得自己现在的创作与年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吗?创作风格一路来有改变吗?
A:过去的81年里,每天都有新发现。所以每天我都在变化,包括我不断变化的办事方法。
Q:您如何保持创作力?
A:我永远都有创作力。每个人在观察,他们的问题可以使他们接近各自的创意源泉。创作力是与好奇心密切相关的。
Q:有自己崇拜的艺术大师吗?他们对您的影响体现在哪里?
没想过要去崇拜谁。我会被很多艺术家的作品深深感动和吸引。总之,不能说我直接受到他们的作品影响,而是对作品的敬畏和入神。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