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山川灵气,润笔底狂澜
吴志俭说,饱览名山大川,积累创作素材,吸收名山大川之灵气,增加创作灵感,这也是一个书画家的必修功课。他每年都要抽空外出采风两三次,用艺术家的眼光,阅读大江大河,山林溪流,竹影松涛。一边采风,一边酝酿心中的书画,构思别致的作品。他的面积不算大的“甘泉书斋”,仿佛是他的个人书画展室,几天不见,他的新作又挂了出来。吴志俭说,搞书画艺术,不仅要天分,更要勤奋。他现在每天除了读书看报、打乒乓球以保持体力之外,就是书画创作。他指甲缝中洗之不净的斑斑墨迹,还有手指间长期握笔生出的老茧,见证了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执着、刻苦。
交墨客骚人,绘神州秀色
回忆起他的艺术创作之路,吴志俭滔滔不绝。1982年初,正当壮年的他从老家东莞来到深圳。来深圳改写了他一生的命运。在市园林公司负责人的关照下,吴志俭经过一番考察,选中山清水秀的“东湖公园”,在这里创办了“东湖艺苑”,这是深圳第一家书画艺苑,也是当时深圳第一个文化专业个体户。创办“东湖艺苑”,使吴志俭书画艺术生涯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以前他不间断地埋头耕耘,多少有些视野逼仄,缺乏广泛交流和相互激发。在“东湖艺苑”,一方面,他不停地进行书画创作,创作激情处于喷发状态;另一方面,他以书画会友,广交鸿儒,与各路墨客骚人切磋技艺。千家驹来了,关山月来了,胡铁生、李挥、陈残云、佘雪曼、黄金海、黄文宽、刘品、麦华三等名家也先后来了,黄文宽还为“东湖艺苑”题写了牌匾。
吴志俭不负众望,在“东湖艺苑”专心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在深圳举办过两次个人书画展览,在北京、香港等地参加过名家书画联展。早在1982年,在深圳第一届迎春花市上,吴志俭应众挥毫,既写春联,又办书画展览,他的书画艺术很快得到社会认同。一夜之间,他就变成了当时令人羡慕的“万元户”,摆脱了过去摆摊卖画、浪迹天涯的穷苦日子。
如今,吴志俭的作品为国内外行家所收藏,尤其是不少华侨、港澳台同胞纷纷慕名而来,求购他的字画。他的书画作品已流布于世界各地,日本尤为喜好他的作品风格。
写骨气神韵,画山高水长
吴志俭的书法透着厚实的基础,并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的风格:苍劲、飘逸,透出一股骨气神韵,仿如其人。
在东莞石龙造纸厂工作时,吴志俭曾结识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书法家刘品,他向刘品虚心请教技艺。在名师指点下,他潜心研习“二王”、欧、颜、柳诸家帖本笔法,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他用中楷书写的诸葛亮《前出师表》,洋洋600言,字体严谨流畅,行气、章法颇有讲究,凸出相当功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仿古拓本行楷书也非常成功。
吴志俭写得更多的则是单字条幅,他的巨幅“善”字、“福”字,高3米,宽1米,着墨饱满,一气呵成,遒劲而隽秀。已故著名书法家麦华三生前对吴志俭的书法十分赞赏,题词赠曰:“指挥若定”。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见到吴志俭的书法作品,不由抚掌大喜,说“后继有人”。一些知名企业、杂志常请他题写名称,如“茂业百货”、“大中华”、“深圳直升机场”、“东湖公园”、渔民村、老深圳火车站、《南方建筑》、庐山沈祖荣故居等等。
吴志俭长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他擅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鲜明的个性品格。他的作品《任尔东南西北风》,是以郑板桥诗句题款的水墨画,着意表现黄山“一线天”上的一株倒挂松坚韧顽强的生命力,背景云海苍茫,奇峰隐约,落墨浓淡有致,层次分明,气象生动。在他创作的国画《梦笔生花》中,只见秀峰直插云天,古松虬枝飞翠,峭壁砏岩峥嵘,神韵跃然纸上。
吴志俭的作品,或讴歌特区风采,或吟唱高山流水,或赞赏田园野趣,都富有特色,清新典雅。英女王伊丽沙白的丈夫访问深圳时,曾看中他的国画《熊猫》,他当即赠送。香港文汇报社原社长吴荻舟看了吴志俭的作品,迅即写下“山随水活,画随诗留”的赞语。
吴志俭的作品曾多次参加省、港、市书画展览,并被邀请参加省港名家作品展,多次获奖。深圳电视台曾以《路在延伸》为题,制作专题片介绍吴志俭的艺术生涯。《吴志俭书画全集》不久也将出版,初期的工作都已完成。
不同艺术门类的精神或许是相通的,吴志俭在书画皆精的同时,在摄影方面有相当的造诣。他外出采风时,往往一边写生,一边捕捉精彩镜头。他拿出在三清山拍摄的《紫气祥光》的照片给记者看,其构图、光线、意境都堪称完美,雨后初晴的三清山一景,仿如仙境。能捕捉到这种景致,吴志俭有说不出的陶醉。
66岁的老人了,吴志俭仍能动能静,行止自由,坦然、豁达、乐观。对世事、对人生、对艺术,看得透,想得通,已达到一种境界:落笔成字,泼墨是画,“笔为我用”。
吴志俭从艺小史
吴志俭与其他书画家不同,他不是科班出身,没有诱人的头衔,也没有学历、职称,只是靠自学,靠天赋、韧性和机遇成就了一番事业。
1941年,吴志俭出生在东莞石龙的一个水上人家。一叶扁舟,四处漂泊。自古以来,水上人家因为环境所限,少有成名成家的,更别提在高雅的书画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10个月大时,就因贫穷以3斗米的价钱卖给了河源的一户人家。当地的郡望曾兆祥先生以诗、书、画见长,素有家学渊源,见吴志俭天资聪颖,悟性好,便教他习字,送他读完小学。这样,从5岁开始,吴志俭就开始学书法。曾兆祥先生亲自为他启蒙,手把手地教他,还把手书墨宝传给他。吴志俭家中一直珍藏着曾兆祥留给他的非常珍贵的甲戌年老通书—《明利号》和两枝清朝生产的毛笔。就是靠着这两枝笔和这本启蒙“字帖”,吴志俭在书法艺术的王国里,开始了艰难跋涉……
青少年时期的吴志俭,贫穷、坎坷一直伴随着他。16岁之前,他连饱饭都没吃过一顿,但贫穷不改他的书画之志,买不起文房四宝,他就效法古人王冕,一边放牛,一边以沙作纸,折柳为笔,天天书写几小时,或者在土丘上,在红砖上,用水书写。他的大字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在读小学时,他的书法已小有名气。每逢春节,便大显身手,挨家挨户地为乡亲书写春联。在穷苦乡亲的心中,“满园春色”就这样被他营造出来,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更激发年少的他往后勤写不辍。
从8岁那年开始,吴志俭开始临摹《芥子园画谱》,走进中国画的艺术殿堂,专攻花鸟、山水。有一次,他用墨在墙上画了一条昂首吐信的蛇,结果弄得家中的鸡群惊飞不已,天黑不敢进窝。
之后,不论是当农民、当兵,还是当工人,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不论有条件还是没条件,吴志俭都满怀艺术梦想,坚持研习书画。他不会烧饭,不会打牌搓麻将,也不长于人际交往,他的脑子里只时刻印着书画,想着书画。灵感来了,激情来了,他会忘情地挥洒,大地是免费的宣纸,树枝是天赐的神笔。他只想远离平庸,远离虚荣,远离浮躁,做一个有所作为的艺术家,一生惟结书画缘。
来源:网络